论银行业治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时间:2020-08-01 10:58:41 会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银行业治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摘要:随着的迅速和加强内部治理的需要,银行对的要求已从简单的事后算账、报账转变为辅助治理者制定决策、强化内部治理、公道利用经济资源、进步经济效益上来,相应地会计信息系统也应从核算型向治理型转变。  关键词:治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职能;治理决策  一、治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强内部治理的需要,银行业对会计的要求已从简单的事后算账、报账转变到参与经营治理、对经营治理活动实施控制和考核上来。会计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和监视已不能完全概括会计的全部职能,参与决策、实施控制和考核正成为会计新的职能。这种内部治理的需要和会计职能的转变成为治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治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大多还停留在探索阶段,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体系。其存在的:一是系统功能较单一,大多只是简单地报表查询、汇总以及财务比率。二是系统提供的信息大多是货币性信息,而一些重要的非货币性信息(如: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不能及时表露。三是系统缺乏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支持治理决策的制定。四是系统需求的提出、实际开发和应用不同一,基本上是各部分各自为政,均从本部分的治理需要和角度出发来进行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存在着数据来源多头、数据格式不一、功能单一重复且各部分的系统数据不能充分共享、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  而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却发展迅速,从20世纪70年代的单机处理到80年代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和会计报表处理系统的应用,从90年代各行全国联网系统和多元化自助服务系统的广泛应用到目前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各业务处理系统操纵平台的同一集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截至目前,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已发展成具备事前审批、事中控制和事后监视功能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应用系统。但治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却一直进展缓慢,没有重大突破,学术界对何谓“治理型”也一直争议颇多。下面笔者将具体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从治理的本质出发对治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二、构建治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  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之所以发展迅速并能很快地被推广应用,主要是由于它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复式记账理论,系统采用的核算(即对数据的分类依据)与传统手工会计记账基本一致,而且企业会计制度对表露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报告格式也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因此以复式记账为理论基础,以对外表露会计信息为目标,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起来得心应手,相比之下治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理论上人们对于“治理”这一概念含糊不清,对于以何种治理思想、治理理论为开发依据,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软件开发行业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而这关系到治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思路题目。  其次,在实践中不同规模、不同经营范围的银行(包括同一银行内部不同部分)治理风格不同,要求系统提供的治理信息也不同,要求辅助决策的程序不同,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也给治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增加了难度。  因此要想构建一个有效的治理型会计信息系统首先要有一个的理论作指导,要寻找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要先弄清楚治理的本质。自泰罗和法约尔开创管以来,学术界对“治理”的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如:“治理就是系统运行的,据此组织系统的活动,使系统不断呈现出新的状态”:“治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过程”:“治理的本质是决策,或者说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治理的特征,笔者以为最后一种观点最能体现治理的本质——即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治理就是决策”。西蒙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治理就是决策,决策贯串于企业整个治理过程。决策是组织及其活动的基础。组织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对这种活动的治理实质上就是制定一系列决策,如制定计划的过程是决策;组织设计、机构选择、权力的分配属于组织决策;实际同计划标准的比较、检测和评价标准的选择属于控制决策等。总之,决策贯串于企业治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二)决策过程。决策并非是一些不同的、中断的瞬间行动,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工作构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情报活动——探查环境,寻求制定决策的条件。第二,设计活动——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第三,抉择活动——从可资利用的方案中选出一个适宜的特别行动方案。第四,审查活动——对过往的.抉择进行评价。一般来说,上述四个阶段是顺序进行的,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则要更复杂,在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小范围的决策制定过程。  (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西蒙把企业的治理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即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有一定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题目时,就可以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这类决策活动叫程序化决策。另一类活动是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的,如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结构的调整等。这类题目在过往尚未发生过,或由于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极其复杂,或由于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但由于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题目的决策叫非程序化决策。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银行的日常治理活动(主要包括经营战略的制定、财务计划的制定、决策的执行、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治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等)可划分为程序化决策活动和非程序化决策活动两大类。其中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关系到银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经营方向题目,且将会随着经济环境、竞争态势、技术、组织等因素的变动而变动,而这些因素很多又是事先无法精确猜测的,没有一个固有的程序来遵循,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定、直觉和创造。因此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属于决策理论中的非例行活动,一般由高层治理者(主要指总、省行的行长)制定,实行的是非程序化决策。而财务计划的制定、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治理、盈利能力分析等治理活动通常是常规性的、反复性的、且结构比较清楚明确,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分析模型来解决,这些治理活动则属于决策理论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中层治理者(各业务部分的经理)制定,实行的是程序化决策。至于前台营业网点及其主管部分的业务活动则属于决策的执行活动,决策执行的结果将通过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反映。从经营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到决策的执行,到事后盈利能力分析和业绩的评价,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