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指导下的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探讨

时间:2022-06-08 08:40:27 会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会计准则指导下的资产证券化有关会计问题探讨

摘要:资产证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重新组合,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证券,进而提高资源(主要是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该业务较为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而给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该业务对有关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做出了规定,这将大大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的推广进程。根据美国等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资产证券化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否,虽然不能左右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但对其影响不可低估。因此,本文试就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到的有关会计进行探讨。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述  (一)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下的定义是:“资产证券是指主要由现金流支持的,这个现金流是由一组应收帐款或其他金融资产构成的资产池提供的,并通过条款确保资产在一个限定时间内转换成现金以及拥有必要的权力,这种证券也可以是由那些能够通过服务条款或者具有合适的分配程序给证券持有人提供收入的资产支持的证券。”  国内学者使用较广泛的定义是:“资产证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是指把缺乏流动性的,但能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量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及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进而转换成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二)资产证券化的基础  通过资产证券化过程使不流动资产能够得以流动,主要依赖于三个机制:  1. 资产组合机制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问题是“对各种待资产化的资产(债权)中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分解和重组,使其定价和重新配置更为有效,从而使参与各方均受益”。资产证券化的这个功能首先是通过资产组合机制实现的。对某项资产来说,其风险和收益往往难以把握,如提前偿付或到期不还。而对于一组资产,情况就不同了,根据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整个资产组合中的风险收益变化会呈现一定的性。因此,通过整个组合的现金流量的平均数做出可信的估计,可以有效地规避组合中资产的提前偿付风险、信用风险等。  2. 破产隔离机制  在构造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时,证券化结构应能保证发起人的破产不会对特设机构的正常运营产生影响,从而不会影响对资产担保证券持有人的按时偿付,这就是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机制。这一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证券化资产从发起人到特设机构的转移必须是真实销售。资产转移可以被视为真实销售和担保融资。如果资产在发起人和特设机构之间的转移被认定为担保融资,则发起人必须以自己的全部资产为偿付担保。当出售者遇到破产或清算时,已转让的资产就有遭受牵连的风险,影响本息的偿付,投资者的利益就受到了发起人的破产风险的影响。但如果资产的转移被认定为“真实销售”,则发起人就能实现资产的表外处理。当发起人破产时,该资产不作为破产财产,从而使资产担保证券的投资者利益不受发起人破产的影响。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破产隔离机制进一步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被限定在证券化的资产中,而不受发起人破产的影响。  3. 信用增级机制  信用增级机制是资产证券化交易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信用增级是用于确保发行人按时支付投资利息的各种有效手段和金融工具的总称,信用增级就是使投资者不能获得偿付的可能性最小。  二、资产证券化有关会计要素定义  在进行会计确认之前必须保证某项经济事项符合相关会计要素定义。资产证券化的操作对象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200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金融工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1. 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指形成—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2. 金融资产。金融资产,指下列资产:(1)现金;(2)持有的其他单位的的权益工具(3)从其他单位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4)在潜在有利的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5)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企业根据该合同将收到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6)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  3. 金融负债。金融负债,指下列负债:(1)向其他单位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义务;(2)在潜在不利的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3)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义务,企业根据该合同将交付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4)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