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分析

时间:2020-08-14 08:05:30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分析

  项目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为适应新形式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将该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能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效果好。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技能要求较高,不能像以往课程一样,单一讲解,故笔者对本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本文分析了本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背景、内容,并阐述了研究特色、教学环境等。通过研究,课题组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新的课程标准,设计了课程整体框架、课程典型单元、课程考核方案,使学生通过新的项目化教学,提高动手能力,为今后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背景

  1.1高职学院的计算机教育,特别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倍受各方面的关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目前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应该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在不同的专业中无论是讲授的内容,还是要完成的任务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实际,因此,专业应用化方面的研究与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现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所高职院校进行此项课改,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2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及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择将不再凭一张文凭,而要看他(她)是否具有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已成为一种现代化的应用工具,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衡量高职毕业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因此,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职业化转型研究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作为教学重点,突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教学项目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1.3教学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化能力。这是课题组研究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笔者相信,课题组研究的以任务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会对其他高职院校的课程项目化教学起到引领和典范的作用。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内容

  ①高职院校学生、教师进行走访、调研,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订研究方案;②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全新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课程标准;③制定全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体设计;④制定全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典型单元设计;⑤制定全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特色

  3.1课题研究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目标明确

  3.1.1针对就业需求,适应职业岗位

  课题研究要把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办公自动化操作员级和高级操作员技能鉴定内容纳入到正常的教学中,课程结束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可以做到双证融通。

  3.1.2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

  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已不是“零起点”,高职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课题组成员研究根据学生特点,研究因材施教,把技能鉴定也分为中级和高级两个层次,这样可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3.2课题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2.1项目驱动法,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做”融为一体

  课题组研究在课堂之中引入完成的真实项目任务,用实际项目驱动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是将案例分解为若干个可行的任务,然后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知识点与技能的讲解演练。建立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多媒体讲练结合法

  课题组研究将传统的一对一师徒传授法变为现代媒体演示的电子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要求。利用多媒体演示结合相关真实影片播放,反复进行观摩练习,充分发挥视觉教材的优势,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减少教师工作量,加快课程的进度。

  3.2.3以测促学法

  课题组研究每周安排一次测验,这样更能促进教师及时进行知识总结,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反馈。此外,还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及时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3.2.4作品考核法

  课题组研究采用形成性的考核方法。在作品中考察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另外,课题组要求结课作品必须是学生的原创,鼓励学生创作不同风格,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鼓励学生多动脑,肯动手,对于好的学生作品,在全院的学生作品展上播放,可以激发学生创意,能够收到良好成效。

  3.2.5对比法

  课题组通过在学生之间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将课程改革前与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形成反差,让学生和教师体会到教学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和良好效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热情,可以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典范作用。

  四、课题研究构建立体化教学环境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在课堂上安排人手一机,通过极域电子教室、软智、大屏幕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学生与教师机同步,实现即听即所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自主开发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平台,为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空中课堂。

  五、课题研究构建网络平台

  课题组建立算机应用基础网上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学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考核方案、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与视频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同时提供讨论和网上答疑,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可随时轻松访问该教学平台,下载学习资源,在线观看课件并可进行网上交流和答疑。

  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课题结论

  课题组通过深度调查、研究,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新的课程标准,设计了课程整体框架、课程典型单元、课程考核方案。学生通过新的项目化课程学习,能够在掌握必要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与提高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此外,还并且能够通过项目化教学,完成不同的项目任务,既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大家团队合作能力。课程结束,通过国家技能鉴定考试来进行考核,不但提升了课程考核的公平性,又可以让学生同学们在毕业时获得国家技能鉴定证书,可以说学生通过对对本门课程可能的学习起到‘双赢’的作用,既提高了自身学生本身的操作能力,又能在毕业时得到技能证书。

  主要参考文献

  [1]谭浩强.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7).

  [2]李春秋.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河南科技,2013(4).

  [3]王鸿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4]金莹,陶烨.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思维关系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4(21).

  [5]卢湘鸿.浅析大学计算机面向应用的分类教学与计算思维培养[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6).

  [6]于平.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21).

  [7]赵英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3).

  [8]姜云莉,高宝益.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0).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分析】相关文章: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设计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4.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5.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6.高职计算机应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分析

7.分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

8.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运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