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在网络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0-10-01 18:12:45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计算机在网络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教学的特点、结构及运用,教师和学生在网络教学中的定位,最后提出了目前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学运用
        在21世纪的今天,电脑网络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电脑网络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网络教学的特点。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
  (2)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4)教学方式的先进性。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的教,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5)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多媒体网络教学,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将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现象带进了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6)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的CA I课件,而且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二、网络教学的结构和模式
        学校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要真正为培养一代新人发挥效能就必须从课堂主阵地着手。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 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 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

浅谈计算机在网络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三、在网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虽然许多院校建立了校园网, 修建了多媒体网络教室,但是网络教学的先进性,校园网和网络教室的教学功能在教学上还没有被真正地发挥出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网络教学手段普及进展缓慢
  网络是一门新技术,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捏惯了粉笔,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电脑操作不大熟练或者根本不会操作,对电脑有一种恐惧心理,不敢尝试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从而导致了网络教学难以普及。对此,我们应积极鼓励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条件,在教师和学生中普及电脑及网络知识,为网络教学做好思想上、行动上的准备工作。
  (2)软件问题
  目前各种软件较多,但网络软件较少,软件的发展已明显滞后于硬件,作为教师要精心挑选,要考虑到教学软件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相互关系,在挑选软件时要特别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适合师生的需要。
  (3)多媒体素材库、教材库信息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