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论文

时间:2020-07-14 12:06:22 计算机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论文

  计算机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行业,从某种角度讲,计算机已经“统治”了人类社会,计算机技术则成为人类维持生产生活必须依赖的基础。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各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多数专业的必修课程。尽管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深度各不相同,但其已经成为当今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元素之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不仅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更是新时期下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多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具备基本计算机操作能力”或者在求职简历中专门留有一档注明“计算机技术等级”。由此可见,计算机基础教育在现代社会不仅已经成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基础内容,而且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论文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一)较分散和碎片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改革开放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使互联网全面渗透到日常生产生活的各方面,现今中国绝大多数地区普通家庭均能够配置全套的计算机系统以实现接入网络,而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未成年人特有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则使学生这一群体成为最快熟悉网络的人群之一。但是,尽管上网冲浪教会了学生大量前沿时尚的网络操作方法,但他们当中真正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人数比例却并不高,多数学生谈到网络冲浪头头是道,但具体到计算机基本构成如输入、输出设备、存贮系统或者windows操作等则往往一知半解,尤其是来自不发达地区或者中学阶段没有较系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更为陌生。总体而言,由于各地现实情况的局限和不同学校教育的差异,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常常呈现出分散式和碎片化。

  (二)统一的教学设置不适应不同专业

  当前中国多数普通高校或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基本上使用同一套教材,课程设置基本固定,没有特别针对不同专业的差别化设置。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教育模式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不清楚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而与不同专业相互脱节的教学内容也让学生不了解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实际效能和优势,故而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将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视作纯粹的完成任务,意识不到计算机基础的价值及其对于自身专业学习的潜在影响力,也很难给予这门课程足够的重视。

  (三)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功利化教学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计算机基础教育沦为考级拿证的主要渠道。由于社会上大量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等级资格的招聘要求,高校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认识既片面又极端。校方过分强调计算机考级拿证的重要性,部分院校甚至将学生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通过率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宣传学校教育品质的工具;而学生为了迎合未来求职单位的招聘需要,也只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视为获得更多证书的敲门砖,却并未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课程对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种功利性的教学过程既使校方不关注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各专业学科有机结合的必要性,又使大量学生被培养成“高分低能”的应试型人才。在花费大量时间应付考试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和证书等级后,学生在实际操作上却并未具备相应的能力,部分学生甚至无法在毕业后使用计算机完成一份相对理想的求职简历。

  (四)“填鸭”式教学无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这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最顽固表现之一,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和主体剥夺了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权利,即便是对计算机基础这种应用型知识的教学,教师也一律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手法。学生基本没有提出质疑或相互讨论的机会,原本属于技能操作性学习的计算机基础成为纯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与背诵。计算机在建模、实证、虚拟表现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完全没有得以体现的`机会,学生也无法通过计算机实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在学生眼中演变为抽象定义、概念和原理的集合,而不是一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的实操型专业课程。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革新探索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而言,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应侧重于利用计算机开展专业课程的辅助学习,即: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计算机基础应当作为一门实用性的工具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学习计算机基础旨在改变旧时依赖人工手动完成计算、绘制、模拟等过程需要耗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使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得到快速提高,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分层改革课程设置

  首先,对于常识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适当简化和压缩教学课时和内容。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需要掌握过多的常识性理论,故这一层次的教学只需要向学生普及计算机硬件构成、安装方法、防火墙的设置、病毒查杀技术、基本软件操作、常用办公软件安装与使用、网络基本知识等内容。由于这一层的教学内容关系到未来职场中最常用的计算机技术,故应单独纳入毕业考核内容中,学生若无法掌握这些常识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则与一名高校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相悖,应视作不合格不予毕业。其次,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视专业性质独立安排授课内容,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侧重于文字处理等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比如各个版本Word或Excel的设置、排版、优化处理等;而汽车设计专业则应强调利用计算机制图、计算、变更、修改等操作;如果是机械制作专业则应注意CAD技术的强化教学等等。第三,增加涉及计算机基础的选修内容。高校教育除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外,同样重要的还有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与计算机基础相关的专业内容的选修课能够满足学生兴趣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需要,这对于那些专业学习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关联并不十分紧密的学科尤为重要,选修课的设立能够使对计算机知识有兴趣的学生获得连续教育的机会,不至于因为升入高年级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缺失造成对曾经掌握的知识的磨蚀。同时,选修课的设置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范围,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基础与不同专业分类融合教学

  这一环节的教学改革重点在于分析不同专业特点,将与之对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例如建筑设计专业中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可以侧重于BIM技术的教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以虚拟或者实际发生的设计案例入手,结合BIM技术内容,首先收集工程各环节信息,将之输入计算机后,利用计算机技术或软件建立虚拟建筑模型,在虚拟建筑模型上完成策划、施工、运行、维护等建筑全周期的仿真性应用。BIM技术优势在于通过集成二维图纸上的信息自动生成三维模型,让建筑构件之间的关联性自动呈现,任何信息的变化影响到相邻构件的情况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直观呈现。不仅如此,BIM应用过程中,工程全程均为可视化操作,无论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任一环节有变动、交流、设想或决策均可以可视化立体呈现。而对于通讯信息专业而言,利用计算机实现可视化现场管理平台的开发是该专业与计算机基础密切结合的典型之一。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GIS”、“现场管理”三个子系统组成一个移动通信工程的可视化管理平台。利用计算机基础结合通讯信息专业知识,学生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直观进行设计、施工、监督、纠错、竣工等每个工程环节的任务处理,将局限于设计图纸、合同文件上的数据、资料通过计算机转化为直观的图形或模型,并通过操作计算机程序或软件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系统结合。

  (三)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学习兴趣

  尤其适合于应用型专业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结合应用,例如在室内设计专业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采取诸如项目教学法等创新型教学手段。以住宅室内设计项目实施为例,专业课教师可以模拟一项设计项目或者利用既有的现实设计案例,向学生布置设计“任务”,每个项目可以安排若干设计方案。学生以三到四人为一个合作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个设计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首先,各组分别收集模拟的目标客户的要求和不同住宅结构等资料;其次,各组分别设计初步方案,包括室内照明、陈设、装饰、工程施工、材料预算等各环节,通过计算机完成专业效果图与施工图等的电脑绘制。第三,各组与模拟客户(教师替代)进一步沟通后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并持续深化计算机设计图。第四,各组利用CAD法完成平面、立体、剖面、节点等各类设计施工图。第五,对最终设计图进行评审,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使用单位评价。通过在专业课程中融合计算机基础,学生一方面强化了理论知识和电脑实操的结合,另一方面又能以一个设计师的角度审视一项设计方案,同时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避免了单纯的课堂教学极易出现的乏味和疲惫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对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愿望更加强烈。

  (四)改单向教学为双、多向教学

  传统教学中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式模式既容易使课堂产生枯燥乏味感,又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挥,这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而言是极大的制约和防碍。非计算机专业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改单向教学为双、多向教学,增加探索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质疑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比如美术设计专业,教师可以从探索三维动画与传统二维动画的异同入手引入讨论式教学:三维动画是否可以取代二维动画?学生可以分为同意或反对两派进行讨论。同意一派的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展示三维动画的巨大优势如背景纵深的透视变化、光影的转换、宏大的背景场面等特技效果的逼真和生动;反对一派的学生则可以二维动画绘画者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动画创作过程中融入更多艺术成份等特点予以反驳……讨论后期,教师可以展示一段动画影片作为讨论的总结——截取一段水上行船的画面,画面中河岸边高耸的塔状岩石、岩石下的灌木丛、缓慢流动的河水、小船等全都是三维画面。三维技术描绘了宽阔自然环境中固定和移动的景物,画面极为逼真;但是,当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划船老人的形象时,由于此人物形象属于滑稽搞笑的丑角类型,其面部表情变化十分丰富且快速,时喜时嗔,变化不定,这一人物则完全采用了二维绘画技法。教师此时可以总结——以计算机技术为平台的三维动画设计由于具备了诸如“材质编辑器”一类软硬件,能够自动生成角色或背景的透视效果,极为适宜表现诸如战争、灾难、自然环境等场面;而一旦人物(角色)面部或肢体动作中有突然变形等要求时,二维动画技术则是最恰当的选择。因此三维与二维的结合才是动画设计最理想的操作模式。

  结束语: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传统模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缺乏针对性的统一教学方式很难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适时改革陈旧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既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要求,也是提高这一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必须。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探究的论文

2.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建设论文

4.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的论文

5.探析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论文

6.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探讨论文

7.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8.计算机课程组教学模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