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计算机应用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时间:2021-05-02 14:49:59 计算机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地方高校计算机应用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承担着为我国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探索新时期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其根本出路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分析探讨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类人才的需求以及计算机应用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介绍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从高职到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分析探讨课程设置情况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影响,分析总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经验与需要改善的地方。

  关键词:计算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因特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等信息技术正快速发展,各种计算机应用层出不穷、大批量涌现,各种各样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联的社会应用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对相关的应用型人才也随之增加。尽管近几年具备一定技能的计算机人才供不应求,然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内有的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仍然出现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毕业时除了掌握一些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书本知识外,其他“什么也不会”,也就是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用人单位当然不会买账。因此,探索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应用人才分类

  1.1计算机类人才的定位

  计算机学科已成为一级学科,包含的二级学科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类人才即是从事以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总称。

  1.2计算机类人才分类

  现在,没有计算机类人才的明确分类标准。我们姑且把计算机类人才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从社会需求定位看,研究型人才从事的是科学研究工作,是基于“理论”的,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工作,如新的`计算机体系统结构研究、新的计算方法研究等。应用型人才从事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将现有的计算技术应用到各行业、各领域,以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机的应用类型可以分为:软、硬件开发、软件测试与分析、信息安全、系统集成、系统维护等。例如,单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角度来看,应用型技术人才又可分为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师、软件架构师等。

  1.3计算机应用类技能型人才

  计算机应用类的技能型人才当然属于应用型人才。我们把技能型人才从事的工作定位于于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维护与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但不管如何对人才分类,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社会所需求的一线技术人员。以培养出具有“高级专业技能+本科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法。

  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设立

  在有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下,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我们建立了计算机应用类“从高职到本科”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实行“3+2”人才培养模式,即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学制。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学生来自各高职院校,在高职院校学习、实训3年期满后,进入我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2年。针对这些学生,我们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成绩合格准予毕业,并授予本科学历证书与工学学士学位。

  2.2学生选拨方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要进入“从高职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学习,需参加省组织的统一考试,并被择优录取。考虑到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训计划并不一样,专业设置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不一定对口,同时也为了拓宽招生范围,更多地激励高职院校的学生,我们把生源定位在与计算机相关的电类专业。由于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选拨考试课程除了政治、数学等公共课外,还有专业课程。专业课程考试包括理论课笔试与上机实操两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等相关内容。理论课是《计算机网络原理》,技能课是《计算机网络技能上机操作》。

  2.3人才培养计划制定

  通过对计算机类人才需求市场的调研,发现当前珠三角的广大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电子商务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考虑到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珠三角地区,据此,并根据来自高职院校生源的特点,为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学生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既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也要保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特色,既要强化与社会上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对接,也要加强相关的理论与技能的培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此,针对试验区的学生,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为: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平台开发、电子支付与安全、企业网络设计与部署、网络数据库等。考虑到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的英文文献资料较多的特点,开设了一定课时的英语课程,以强化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

  2.4实践与探索

  2.4.1计算机应用类“从高职到本科”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已近三年,已毕业一届学生。从目前实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深造提供了新的途径,受到了高职院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欢迎。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社会需求,培养出了面向应用的高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普遍就业良好,用人单位也较为满意。

  2.4.2进入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的学生来自高职院校,均已参与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但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自我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教学,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以往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使其能力得到升华。同时,我们也安排了较大比重的实训、实践课程,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技术层次进一步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技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试验区学生参全国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取得了省级赛区多个奖项。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当然,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有不少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

  2.4.3从实施的情况看,对于进入计算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学习学生的选拨方法有进一步探讨与改进的空间,现在采用的专业课程选拨方式是:一门理论课考试和一门技能课考试,理论课是《计算机网络原理》,技能课是《计算机网络技能上机操作》。其所涉专业知识相对较窄,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与判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使得选拨更加公平合理,更准确地选出适合于进一步学习的学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偏向电子商务的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也需要不断的改进与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切合社会的需求应用型技能人才。

  三、结语

  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著重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平衡。在完成基本理论知识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引导、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平台、实习基地、实训企业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形式、多途径引入社会资源,是为了培养出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目前,社会对公平教育、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计算机应用类“从高职到本科”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丰富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内涵和人才培养类型的层次,也为地方高校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试验支撑。

  参考文献:

  [1]卢向华.从计算机专业就业难谈高校教育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8):34-36.

【地方高校计算机应用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相关文章:

地方高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07-25

地方高校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论文08-18

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06-21

试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09-02

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08-11

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的论文10-22

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12-12

简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09-17

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04-06

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