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方文献在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20-10-15 16:26:45 计算机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民族-地方文献在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文献作为一种物化了的精神财富资源,是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民族一地方文献是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的有机结合,是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创造新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由于历史上的战乱和长期以来轻文化、轻文献的错误观念的存在,造成内蒙古自治区各类文献工作部门在民族一地方文献上的大量缺藏,给自治区的各项建设尤其是学术、文化建设带来巨大而深远的负面影响,也造成了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和人才浪费。因此,在当前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中,加强民族一地方文献工作是不可忽视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民族文献;地方文献;民族一地方文献;民族文化大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27;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5281(2005)04-0022-.04

一、民族一地方文献的定义、价值

人类文化是在历史中创造、传承和发展的,除了民间存留的一些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外,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和存留下来的各种文献(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纸本、音像、口碑等)和遗存(遗址和实物等),是其赖以保存并传承、发展的惟一途径。如果没有这些文献和遗存,就很难摸清历史的本来面目,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文献和遗存各具独到的价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总体而言,由于文献蕴含的信息和存世的数量远远多于遗存,故其作用较后者为大。而且,对遗迹的调查和研究的成果,最终也要以文献的形式传承于世。由此可见,文献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是构筑文化丰碑不可缺少的原料。从民族与地区来讲,缺乏自身文献的民族和地区在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将受到严重制约。

就内蒙古自治区而言,凡记录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及其先民的信息或知识的文献(不论撰者或语言文字、创作方式等)就是民族文献;凡记录有内蒙古自治区辖境内一切信息或知识的文献(不论撰者或语言文字、创作方式等)和本地区人士的各种著述就是我们的地方文献。前者以民族为标志,故其内容不受地域限制,往往超出内蒙古的现行区划。后者以地方为标志,故其内容不受民族限制,以内蒙古自治区辖境为限。由于历史的原因,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往往有相当大的交叉与重合,大量文献既是民族文献也是地方文献,很难将其截然区分。因此,我们可以把民族文献和地方文献统称为“民族一地方文献”。

在历史的长河中,内蒙古是众多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舞台,更是多种文明汇聚、碰撞、融合的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造就了汉、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西夏、八思巴、蒙、藏、满和波斯、阿拉伯、亚美尼亚、俄、日、英、法等众多文字的民族一地方文献,它们是我们了解和认知草原文明、认知地方历史文化的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的现实民族一地方文献日益增多,数量巨大,而且大都是用蒙汉文字记载的。它们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形成,反映着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服务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子孙后代了解我们今天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一地方文献积累的历史与现状

由于内蒙古历史上经济、文化落后,战乱频仍保存下来的古旧文献相对较少。而且,与本地区和民族有关的许多珍贵文献分散于国内各地甚至国外,本地区保存甚少。以民国时期的地方报刊为例,现存的50余种报纸和百数十种期刊大部分藏于内地各图书馆和档案馆。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绥远省的《绥远日报》、《绥远民国日报》、《绥远社会日报》、《朝报》、《绥闻晚报》、《包头日报》、《奋斗日报》和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的《内蒙古周报》等都见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单位。与自治区有关的历史档案(虽然保存得远不完整),除了自治区各级档案馆有一定的收藏外,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邻省的档案馆中亦有大量收藏。至于内容涉及我区的各种书刊,更是散处各地图书馆,数量难以统计。仅辽宁省图书馆、大连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大量日文书刊中就有不少与内蒙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