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工作五十年之探讨

时间:2020-10-08 09:29:29 计算机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地方文献工作五十年之探讨


地方文献近年来在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研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不少公共图书馆把它作为本馆主要的特色馆藏,增加入藏量,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如何通过地方文献工作,把地方文献藏书建设成为一个特色显著、服务效益良好的体系?笔者试以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为例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坚持把收藏地方文献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地方特色馆藏建设的长远目标,这是地方文献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文化部1982年颁布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规定:“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是省市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各省市图书馆应根据本地区需要和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补充馆藏,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合本地读者需要的藏书体系,这是省市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长远目标。

杜定友先生1941年复馆之时,就提出要设立广东文献特藏,要以保存广东文献为第一,把地方文献作为省馆藏书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当时我馆建立地方文献藏书的目标明确,尽管白手起家,战争环境恶劣,缺乏购书经费,但在杜先生的主持下,克服困难,竭力搜求。到1949年底,藏书达20余万册,其中广东文献则有近万册。50多年过去了,虽然经历了多次政治风雨和人事变动,但始终没有改变我馆建立地方文献专藏的决心和目标。由于数代人的'努力,才使地方文献资源通过不断的积累,规模不断扩大,其优势不断加强,发挥的作用也就越明显。

目前,我馆已收藏了广东地方文献资料8.3万种,约30万册。包括建国前后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地图、手稿、照片等各种类型的资料。其中藏有建国前编修的广东地方志498种,占全国现存广东方志总量94.8%,建国后出版的各种方志也有1000多种,区域遍及全省100多个市、县、区、乡、镇和街道;藏有广东族谱90姓氏, 490多种;藏有民国以前的粤籍人士,以及在粤工作有影响的外籍人士约2600多人的6100种著作、传记及手稿;藏有建国前出版的报刊3800多种,包括146种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藏有建国前的地图1770种,包括综合、行政、军事、交通、水利、土壤图等;还藏有约2000余种海南和南海诸岛的文献资料和660种建国前的港澳史料;此外,1987年在广东文献基础上组建的“孙中山文献专藏”,现已拥有孙中山专著、传记、研究资料、照片、手迹、录音唱片、辛亥革命资料等共2600种,3700册(件)。

丰富的地方文献藏书成为发展本地区社会建设、修纂地方史志和从事学术研究的宝贵信息资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80年代的全国编史修志高潮,我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达到空前的高峰。百多个来自各地的修志机构长驻广州,《广州百年大事记》、《广州市志》、《广州财政发展史》、《黄埔港史》等史志编撰人员长年不间断利用我馆的地方文献资料直至编写完成。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出版的上千种新编广州史志大多是利用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后所创造出来的学术成果,我馆所藏的南海诸岛文献丰富,多年来在我国南海诸岛的国际争端中,历次为国家领导机关提供文献依据:1975年配合南海舰队某部出版西沙综合性资料一册(列有密级),1983年4月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公布的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我馆提供不少资料; 1988年广东地图出版社出版的近100万字的《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25%取自我馆,为维护我国领土主权作出了贡献。我馆所藏的孙中山文献资料,对推动本地区科研事业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我馆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积极举办各种展览,进一步扩大地方文献的影响,促进地区文化事业建设。例如: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199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我馆与其他单位共同筹办“孙中山文物文献展览”,以及1992年筹办“建国后大陆孙中山研究成果展览”时,我馆都提供了数百件(册)文物文献资料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