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近代财务治理的发展与启迪

时间:2023-03-22 14:21:44 金融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西方近代财务治理的发展与启迪

财务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而发展。在不同形态下和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时期,由于商品生产与交换活动的发展呈现阶段性,因而财务活动的发展与财务治理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中西方近代财务治理的发展过程,熟悉我国财务治理所处的阶段,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加强财务治理,促进社会主义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西方近代财务治理的发展  西方近代财务治理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从大的发展阶段看,一般以为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但划分具体又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以为可划分为筹集资金为主、财务监视为主、事前控制为主三个阶段;[①]另一种意见以为可划分为筹资财务治理阶段、内部控制财务治理阶段和投资财务治理阶段。[②]这两种划分虽有其公道性的一面,但共同存在的是划分标准不太一致。第一种划分的内容中,筹集资金是从治理内容看,而财务监视与事前控制又是从治理方式看,二者不一致。第二种划分的内容中,筹资、投资治理是从治理内容看,而内部控制又是从治理方式看。笔者以为,对西方近代财务治理发 展阶段的划分,可按治理重点内容的变化为主,结合主要治理方式的变化来进行。由于同一治理内容虽可运用不同方式治理,同一治理方式也可运用于不同治理内容的治理,但当某一阶段以某一治理内容为主时,运用的治理方式也常显现出有所侧重。具体划分意见如下:  1.筹资治理为主要内容、财务核算为主要方式的治理阶段;  2.本钱治理为主要内容、财务监视为主要方式的治理阶段;  3.投资治理为主要内容、财务决策为主要方式的治理阶段。  下面具体加以研究,并从中得到启发。  (一)筹资治理与财务核算为主的阶段  早在15、16世纪,地中海沿岸贸易城市出现了邀请公众进股的城市贸易组织,进股的股东包括商人、王公、大臣、市民等。贸易股份经济的发展,要求在财务治理上作好集资、股息分配和股本回还工作。但这些工作还未形成独立的财务治理部分进行治理,而是包含在贸易经营治理之中,因此可视为西方近代财务治理的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股份公司有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这时,股份公司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在财务上要求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及时足额筹得资金满足生产经营规模扩大的资金需求,并在财务关系上要处理好公司与投资者、债权人之间的财务权、责、利关系,分配好盈利。于是,各股份公司纷纷成立专职财务治理部分,以适应加强财务治理的需要。这时的财务治理部分是以筹集资金为主开展治理工作。为作好筹资治理,必须围绕筹资加强财务核算工作,诸如股票、债券的发行、回购,盈利的,股利的发放等方面,都必须加强财务核算,从而维护投资者与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筹资范围。财务治理职能与机构的独立化,标志着近代西方财务治理的完全形成。  (二)本钱治理与财务监视为主的阶段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大经济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批因资金不能周转,失往支付能力和严重亏损而破产倒闭。在危机中幸存下来的企业,熟悉到要走出困境,在财务治理上只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筹资上是很不够的,现在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如何以低价优质的产品往占领市场,增强竞争能力,求得企业生存。产品价格降低,必须以产品本钱降低为基础,于是各股份公司与其他企业纷纷把财务治理的重点从筹资为主转向本钱治理为主。各公司与企业普遍进行本钱开支标准与用度定额的制订,编制本钱计划与用度预算,加强本钱控制,严格控制各种财务收支,力责备面降低本钱。与上述治理要求相适应,在财务治理方式上是建立与健全公司与企业内部的本钱监视体系。在采购环节,通过制定“经济采购批量”,对资金占用与采购、储存用度进行监视与控制;在生产环节,通过制定“经济投产批量”、标准本钱与内部结算价格,对生产消耗进行监视与控制;在销售环节,通过制定“经济发货批量”、销售用度预算,对销售用度进行监视与控制。由于公司与企业本钱治理的加强,增强了这些公司与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它们在经济发展上逐渐进进复苏阶段。  (三)投资治理与财务决策为主的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进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世界市场兴起、国际大资本与跨国公司形成,通货膨胀加剧,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国内逐渐发展到国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盈利机会与风险并存。企业生存与发展不仅取决于内部控制与本钱监视,而更重要的取决于投资机会的把握和投资地点与项目的选择,由于投资失误的损失比之企业内部本钱治理不善的损失更具有毁灭性。于是,企业财务治理的重点由本钱治理转向投资治理,而作好投资治理的主要方式是投资决策,即全面作好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并深进投资效果和投资风险的国内与国际条件,作出投资方向、地点和项目的决策。  随着衍生工具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企业的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期货、期权、期汇与期息买卖上的高收益、高风险投资,使企业投资治理的难度远大于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投资与基本金融工具运用的投资,使财务治理中的风险投资决策方式与迅速发展起来。与此相联系,在投资方案实施中的投资调控与投资项目的投资回收与进步投资报酬率的全过程投资治理体系也逐渐建立、完善。  二、社会主义财务治理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财务治理是从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漫长转换时期,商品生产与交换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形式到实质、由低级向发达的发展阶段,在财务治理上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1.本钱治理为主要内容、财务核算与监视为主要方式的治理阶段;  2.分配治理为主要内容、财务控制与考核为主要方式的治理阶段;  3.筹资治理为主要内容、财务猜测与决策为主要方式的治理阶段。  以下具体探讨各发展阶段的特点与相互联系。  (一)本钱治理与财务核算、监视为主阶段  从新中国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事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50年代中期实现了对私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城市工贸易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占了尽对地位。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同一计划、统购包销的经济治理体制,企业变成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人、财、物各生产经营要素的配置权与供、产、销各经营活动的决策权都集中在国家有关行政治理部分手中,企业毫未享有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地位。与此相适应,在企业财务治理体制上实行的是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的体制。这一体制的基本内容是:(1)企业所需生产经营资金由国家财政与国家银行计划供给;(2)企业资金运用按国家批准的资金计划执行;(3)企业本钱用度按国家规定的本钱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与国家批准的本钱用度计划支出;(4)企业产品按国家指定的销售对象与国家定价销售;(5)企业收进在补偿本钱与上交税金后所形成的利润按国家规定全部或尽大部分上交财政;(6)企业按国家规定从本钱、营业外支出和利润中提取形成的各种专用基金按国家规定用途与批准的计划专款专用。  从上述财务治理体制的基本内容看,资金由国家供给,企业无筹资权;资金运用由国家安排,企业无投资权;本钱用度开支报国家有关部分审核,企业无本钱开支权;收进按国家计划分配,企业无定价权与分配权。企业财务治理的职责是如何按国家财务制度规定搞好本钱核算,向国家报帐;如何按国家财经制度,监视企业领导与内部单位公道使用资金、正当开支用度、及时上交税金与利润,保证完成各项财政上交任务。因此,这一阶段财务治理的重点是本钱核算、本钱计划控制与实行财务监视。由于企业财务活动被纳进国家财政计划,所以企业财务被视作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而包括在财政体系之中。直到现在,财政学界还有一部分同道坚持以为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经济核算关系”,企业财务属于国家财政体系的组成部分,可见计划经济观念与统收统支观念影响之深。  (二)分配治理与财务控制、考核为主阶段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进以建设为中心的主义建设新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直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止的14年中,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在这一阶段中,先后提出过“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两种改革目标模式。由于当时改革的目标模式还是坚持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逐步将全民所有制转变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改革未触动产权明晰,所以整个改革是按“放权让利”的思路进行的。在经济治理上,国家对企业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计划相结合的计划治理体制,企业在人、财、物、供、产、销六个方面逐步扩大一些自主权力,以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与这种经济治理体制相适应,在财务治理体制上是以分配为突破口,对筹资、投资、本钱、收进等方面的体制进行局部性改革。其主要是:(1)改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制为自收自支、利润包干上交、留利自管的制度;(2)利润包干上交在实行税前承包上交后,又改为税利分流、税后承包上交方式;(3)企业留利按国家规定建立积累基金、消费基金与后备基金,并按国家规定用途自行安排使用;(4)企业资金以国家供给为主,但可经国家批准以发行债券、股票、联营和内部积累方式筹集一部分资金;(5)企业资金运用除限额以上的基本建设投资要经国家批准立项以外,其他可自行安排使用,但必须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任务的完成;(6)企业本钱用度开支仍按国家规定的本钱开支范围与标准支出;(7)产品定价与三种计划形式相适应,也分为国家定价、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企业在指导价与市场调节价的制定方面有了一定自主权。  从这一阶段财务治理体制的内容看,已由单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制逐步改为企业自收自支、利润包干上交制,财务治理的重点是分配治理。与这一重点治理内容相适应,在财务治理方式上是以财务控制与考核为主。在财务控制方面,先后实行过企业基金提取比例控制、利润留成比例控制、利润承包上交比例控制等方式。在财务考核方面,国家对企业着重考核实现利税与上交利润指标,企业工资总额与上交利税挂钩,企业经营者收进与全面完成各项承包指标挂钩。  (三)筹资治理与财务猜测、决策为主阶段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已按照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开始了建立企业制度的试点,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治理”的基本要求进行深进地改革。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对出资者投进的资本金、企业内部积累和债权人借给的借进资金拥有法人财产权,并以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实行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治理体制。与此相适应,在财务治理体制上则实行企业财务自理、自负盈亏的新体制,其主要内容是:(1)国家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拥有投进的资本金及其相应权益的终极所有权,以及由终极所有权所决定的重大决策权、受益权和终极处置权,并以投进的资本为限承担有限责任;(2)企业拥有对法人财产的占有权与经营权,按照所有者的要求对企业人、财、物、供、产、销实行自主安排与营运;(3)企业拥有筹资权与投资权;(4)在遵守国家本钱治理法规的条件下,企业拥有本钱用度开支权;(5)除极少数产品由国家定价外,企业拥有广泛的定价权;(6)在工资总额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人均匀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条件下,企业可自行确定工资总额与工资形式;(7)企业收进在补偿本钱用度、交纳销售税和所得税后的税后利润,可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顺序和比例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并按所有者的要求进行分配;(8)企业可按国家规定以一定年限的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弥补企业亏损,保证企业再生产的进行。  从这一阶段财务治理体制的内容看,企业财务治理体制已由上一阶段的企业自收自支、利润包干上交体制转换为企业财务自理、自负盈亏体制。这一阶段,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已不能由国家同一供给,而必须面向市场自主地往进行筹集,加之上形成的国家财政拨款不足,企业自有资本比重偏低,资金长期紧缺等题目存在,筹资治理就成为企业财务治理中最突出的题目。特别是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仍处于速度效益型向效益速度型的转换之中,能否及时、足额筹得资金,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因此,这一阶段已由分配为主进进筹资为主。为了从不同渠道张罗资金,企业财务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向各类社会出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企业财务状况,以及今后一定时间的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的财务猜测报告,提供所张罗资金用以进行投资的可行性分析与决策报告,为社会出资者与债权人向本企业投资提供真实可信的决策资料。因此,在这一阶段,财务治理的方式是以财务猜测与决策为主。  三、中西方近代财务治理的发展的意义  通过上述中西方近代财务治理发展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理性熟悉。  1.财务治理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经济治理体制变革相联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总的看是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财务治理从本世纪初的筹资为主发展到30年代后的本钱治理为主和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投资为主,这是与资本主义经济本世纪初迅猛发展、30年代的大经济危机和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与市场国际化的经济发展阶段性相适应,体现各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财务治理发展阶段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所不同,从建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本钱治理为主阶段,发展到十四大前的分配治理为主阶段,十四大后进进筹资治理为主阶段,这一发展过程与我国经济治理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转变,再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演变过程是相适应的。同时,这一发展过程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由低向高的发展进程。从这一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与不同企业,财务治理尽管在大的发展阶段上有相似点,呈现某种大趋势,但由于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可能呈现各自财务治理重点变化的时间先后不同,显现出发展阶段上的一定时间差与地区差。因此,各地区、各企业财务治理的重点应因地、因时制宜,不要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  2.中西方近代财务治理的各种发展阶段中,都要留意处理好社会经济治理者(国家行政部分)、所有者、经营者与劳动者的财务关系。国家税收不能少,所有者权益应维护,经营者与劳动者收进应与所提供的经济效益相联系,当然也要承认财务关系的处理是有阶级性的。我国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内部的财务关系的处理是劳动者阶级内部财务权责利关系的处理题目,所产生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资本主义国家财务关系的处理是资产阶级与无产者阶级在商品价值中的剩余劳动价值与必要劳动价值的分割关系,是资产阶级无偿占有无产阶级剩余劳动价值的剥削过程,以及资本家与他们的国家之间在财务上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因此,我们对西方财务治理中某些属于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先进治理方式与是可以鉴戒的,但对那些如何剥削劳动者而为个人发财、如何损害他人而达到自己暴发的腐朽东西应无情地抛弃,不要忘记我们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3.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往往轻易忽视投资治理与本钱治理,为危机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我国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有一个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与西方国家本世纪初的经济高涨相类似,都忽略了本钱治理与投资治理,因此在追求产品产量高速增长时,却忽视了降低能源与原材料消耗,忽视投资结构的优化,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处处皆是,当我国进进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初期时,不得不进行经济调整,抑制经济过热,大力控制通货膨胀,为经济发展付出了代价。  4.随着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市场竞争国际化,企业发展团体化与跨国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大型公司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层次多级化,财务活动规模日益扩大,财务关系处理日益复杂,这都要求财务治理进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将是以进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全方位财务治理。在财务治理内容上,已不是偏重于某一项治理,而是对筹资、投资、本钱、收进、分配等方面全面性治理,在财务治理方式上对各项内容的治理都采用猜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分析、监视等多种方式治理,财务治理中定性与定量的方法都会不断创新。这一全方位发展趋势已在西方和我国某些先进的大型企业财务治理中崭露头角。我们的研究应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给予极大关注,不断以新的研究成果指导财务治理实践的进步,并为财务学科建设作出贡献。  注:  ①杨树滋编著《企业财务治理》,机械产业出版社,1981年11月版第18—23页。  ②王化成:《西方财务治理》,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2—5页。

【中西方近代财务治理的发展与启迪】相关文章:

展看21世纪治理会计的新发展04-28

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论文04-22

全球治理、联合国改革与中国政治发展(1)05-29

高校财务治理机制的转变与完善06-04

近代中国的司法改革思想08-22

中西方艺术精神的异同分析12-13

企业财务危机治理探析06-08

大力推进预算治理 细化财务控制06-03

“两总制”:乡镇财务治理的新模式06-04

浅议交通事业单位财务治理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