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通时代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探析

时间:2020-10-20 19:38:10 金融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全流通时代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探析

  摘要: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长期困扰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发展的一个难题。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为解决股权激励问题提供了恰当时机。文章在阐述全流通时代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存在的障碍,提出应从规范股票市场运作、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加快建立竞争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保障股权激励的实施。   关键词:全流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经营者

全流通时代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探析

  股权激励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在80~9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产生的背景主要是着眼于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建立对经营者的长期激励机制。股权激励主要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公司经营者实施的中长期激励。这种激励使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股权,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享受股权的增值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股权激励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外股份制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并成为对经营者长期激励的主要方式,在高科技企业中更是大量使用,其中使用范围最广和激励效用最强的是股票期权制度。

  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长期困扰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发展的一个难题。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为解决难题提供了有利时机。

  一、全流通时代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意义

  (一)解决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经营者长期激励不足的问题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体制原因及历史遗留问题,经营者激励一直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薄弱环节。目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经营者的激励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手段,采用国家控制的薪酬制度;二是采用年薪制、工效挂钩等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控制的薪酬制度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虽然年薪制等薪酬制度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经营者,但是这一制度仍是注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和短期效益,无法将经营者的努力与公司的长期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导致经营者的长期激励不足。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多数上市公司把经营者的利益与上市公司发展和股东的利益结合起来,可以对经营者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二)降低了代理成本,极大地提高了经营者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两权分离,即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东和经营者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作为委托人的股东追求财富最大化,而作为经营者的经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由于两者目标不一致,经营者在代理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容易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不惜损害股东甚至公司的利益为自己谋利。作为公司所有者的股东,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降低“代理成本”,就必然会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控制经营者的行动。股权激励的'实施,使经营者在持股期间角色由被雇用者转变为所有者与被雇用者的双重角色,而公司所有者的身份又使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趋向一致,经营者不再是只为股东和公司的利益服务,更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这一转变无疑会极大地提高经营者努力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有利于低成本吸引优秀人才

  经营者作为社会的稀缺资源,公司委托人要使用这一资源就必须支付高额的成本。在传统的工资与奖金的激励制度下,公司要耗费大量的现金加重了公司的现金负担。股权激励避免了现金报酬激励的弊端。在股权激励机制下公司则可以使用多种激励方式对经营者给予奖励,股东的激励成本为经营者从股价上涨中与所有者一起分享部分资本利得的权利,减少了现金的流出。这样,现有股东可免于承受昂贵的直接激励成本,从而可以将节约下来的宝贵资金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