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治理题目研究

时间:2020-10-19 12:22:55 金融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盈余治理题目研究

摘 要:盈余治理题目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题目之一,也是社会公众关注并希看加以规范和治理的焦点题目,在分析盈余治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治理的各种手段。目的是分析这些手段之后的深层原因,为防范和控制过度盈余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盈余治理,公司治理结构
  
  1 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回顾
  
  1.1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1996年Dechow引进很多变量对违规公司进行研究,以为盈余操纵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以低本钱吸引外部融资,他们还检验了在承认盈余操纵的消息公布后股票价格的变动,发现均匀下降9%。1998年J·Demski的研究表明代理人可以通过盈余治理来传达其拥有的高超治理技能,而实际上这些代理人可能并不具有会计报告盈利中所代表的治理技能。1998年Arya·A,Glover·J,S·Sunder等人的研究发现盈余治理限制了委托人解雇代理人的倾向,还可以减少委托人对于代理人正常工作的干预。
  
  1.2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2000年,林舒和魏明海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利治理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A股发行公司的报告收益在IPO前年和前一年处于最高水平,在IPO当年明显下降。2001年,刘峰在文章《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中对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违法造假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了分析,以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2002年,陆宇建在《上市公司基于配股权的盈余治理行为实证分析》中以为,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权而通过盈余治理将ROE维持在略高于6%的区间与略高于10%的区间。
  
  2 盈余治理含义及其特征
  
  2.1 盈余治理含义
  戴维森(S·Division)在其所著的《会计:贸易语言》中也对盈余治理进行了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足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Katherine Sehipper)在其发表的“Commentary on Earnings”一文中对盈余治理做出如下定义:盈余治理是指为了获取某些个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而对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这是一种“表露治理”(Disclosure Manage-ment)的概念,以为盈余治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辅助信息的控制。
  国内很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给出了盈余治理的定义。孙铮、王跃堂以为,盈余治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正当行为,秦荣生以为,盈余治理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实现的.,其目的是得到一种令企业治理当局满足的财务会计结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足的重要参数。
  
  2.2 盈余治理特征
  盈余治理不同于利润操纵,后者属于欺诈行为,是贬义的概念,而前者是在会计准则或制度答应范围内进行的,是合规正当的行为,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本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开展对盈余治理的分析的。
  (1)盈余治理是一种长期行为,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治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而只会改变企业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也就是说,盈余治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报表中表露的盈余。而不是企业实际的盈余。
  (2)盈余治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题目。盈余治理关注的方向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盈余治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3)盈余治理的主体是企业治理当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一股独大”的现象还很普遍,因此,在我国盈余治理具有双重主体,即直接责任人企业治理当局,间接责任人公司控股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