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融资优序理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

时间:2020-10-19 12:24:52 金融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新融资优序理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

摘要:新融资优序理论是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融资策略的理论,是一种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中小企业的最优融资策略应该是“先内部后外部,先债务后股权”。然而,由于我国正式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非正式金融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的渠道。因此,完善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公道规范非正式金融行为,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目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非正式金融;中小企业;新融资优序理论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非正式金融发展迅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根据2005年12月的《中国地下金融调查》内容,我国2003年地下信贷规模介于7403-8164亿元,全国20个被调查省、市、区的地下融资规模占正式途径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28.07%。长期以来的政策打压和金融体系的排斥不但没能减少和控制非正式金融的规模和范围,相反,在越来越多的地区,非正式金融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本文将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新融资优序理论出发,探讨信息不对称背景下非正式金融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并对我国非正式金融制度的安排提出几点建议。
  
  一、新融资优序理论是一种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
  
  (一)新融资优序理论的基本框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对称信息理论被引进了新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为研究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根据非对称信息理论,外部投资者很难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因此往往只能通过对企业筹资决策的判定来进行投资决策,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外部融资,必须选择公道的融资结构。
  梅耶斯(Myers)和麦吉勒夫(Majluf)在考察信息不对称对企业融资本钱的影响时,提出了新优序融资理论,进一步夸大信息对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次序的影响。他们以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是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产生的,治理者是企业内部消息的把握者,治理者比市场及投资者更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通常,治理者的行为模式是:假如企业预期新项目的净现值为正,即该项目能够增加股东财富,那么,代表旧股东利益的治理者就不会发行新股,以避免把投资利益分割给新的股东。投资者在了解了治理者的这种行为模式以后,很自然地会把企业发行新股看成是企业不能有效增加旧股东利益时一种***融资行为的坏消息,导致投资者对新股出价的降低。因此,当治理者拥有对企业有利的内部消息时,最好采用债务融资的方式,以避免发行新股反而造成企业的市场价值下降。尽管债务融资有可能使企业陷进财务危机,但通过发行股票往融资会使投资者以为企业发展远景不佳,致使新股发行时股价下跌。因此企业偏好的融资顺序应为:先考虑内部融资,后考虑外部融资;不得不进行外部融资时,则应首先选择债务融资。
  新优序融资理论鼓励企业经营者少用股票融资,尽量用自有资本和保存收益筹资,扩充其资本实力。另外,利用平时储备的借款能力负债筹资,直到债务负担达到企业陷进财务危机的危险区域时才考虑发行股票。由于该理论以不对称的信息环境为背景,也就是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越严重,越应该考虑这样的融资次序,因此,对于信息流通不顺畅的中小企业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新融资优序理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
  中小企业的融资特征具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这主要表现为企业经理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外部投资者对企业产品和劳务的开发、行业远景、市场潜力、销售情况及其资产的真实价值,特别是其无形资产的评估及其预期收益等情况知之甚少,往往导致其面临过高的投资风险。大企业特别是那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是公然的,投资者能够以较低的本钱获得较多的企业信息。对于非上市的大中企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如经销商、供给商、消费者等方面往主动了解企业信息。而中小企业则不同,其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很难获得。同时,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并不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因此,在中小企业向外部投资者进行融资时,很难提供其信用水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