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规划中业绩衡量标准的评价

时间:2020-10-18 19:22:36 金融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薪酬规划中业绩衡量标准的评价

一、以净收益为基础的业绩衡量标准  当前,大多数的业绩衡量标准都是净收益(包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回报率等)或净收益加股价指标。这种标准不仅会刺激操纵净收益的动机,而且无法避免其本身的诸多缺陷,这很大程度上缘于并非为衡量价值或业绩而设计的体系。  ①净收益对治理者当期努力所带来的经营成果的反映是滞后的,这主要缘于收进的实现原则、用度的配比原则。如当期购货未出售,期末升值并不确认持产收益;当期广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开发性支出等能否带往返报,往往需要经过很多年才能知晓,导致当期经营活动带来的经营成果被滞后反映,甚至被遗漏。  ②将报酬建立在净收益基础上,治理者更有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转至当期的会计程序。从机会主义观角度来看,任何人都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治理者也不例外,假如他们的报酬建立在净收益基础上,他们就会为尽量进步净收益增加当期报酬,而采取有损企业长远利益的盈利增长策略。这种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的短期行为包括推迟维修支出、过渡削减研究开发性支出、提前处置设备以实现利得、减少员工培训等,更有甚者违反相关、准则和制度的规定,操纵账面利润。治理者作为代理人并不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是片面追求会计利润的最大化以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偏离无疑会使代理本钱急剧上升,股东财富随之下降。  ③固然财务会计反映了借贷本钱,但却根本没有体现股东要求的最低风险回报率,其结果是高估会计净收益,导致经常出现实在并未满足最低风险回报的情况,把股东财富浪费在低效率生产能力的扩张上。财务会计对股东权益资金本钱的低估,恰恰解释了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仍在成熟乃至夕阳产业上重复投资的现象,由于这虽不能给股东带来最低风险回报,但却能进步利润并增加治理者的报酬,这种再投资风险是治理者以非的扩张形式浪费自由现金流量。有些企业意识到了股权资本会产生本钱,进而将报酬与净资产收益率相联系来消除再投资风险,但这同样是错误的,由于治理者能找到其他,如多发行债券和回购股票大幅度进步净资产收益率,但这种改善有损害股东利益之嫌。  ④在净收益与报酬的相关性中,众多实证研究显示能用净收益解释的不到4%,净收益与报酬之间的相关性很低,净收益只是众多解释变量中的微弱因素,占相当比重的业绩与报酬相关性的还有其他因素,如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企业规模、经济事件和噪声交易等。对于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收益对治理者努力成果的反映能力较强,相关性较低。企业规模越大,相关性越低。经济事件和噪声交易干扰越大,相关性越低。  二、以净收益和股价为基础的业绩衡量标准  由于仅以净收益为基础的业绩衡量标准存在上述不足,进而出现了将净收益和股价共同作为业绩衡量标准。治理者的报酬由三部分构成:年薪、现金奖励和股票奖励。在以净收益为基础发放年薪和现金奖励的同时,给予治理者一定数目的股票期权,将治理者确当期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以股价为业绩衡量标准能发挥如下上风:  ①在有效市场上,证券价格能迅速地恰当反映所有为公众所知的信息,以股价为业绩衡量标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治理者的努力成果,股价与治理者的努力程度是正相关的。  ②一般的股票期权具有长期激励作用,使治理者的决策视野变宽。治理者成为股票持有者后,其目标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趋于一致。  当然也存在不足:  ①以股价为业绩衡量标准的有效性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证券价格越能迅速地恰当反映所有为公众所知的信息,资本市场越有效。但到为止还不存在强式有效的资本市场,即使最发达的美国资本市场,也只是半强有效,因此不能过分依靠股价作为业绩衡量标准。依靠程度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况且各国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既是动态的,又难免存在主观判定。  ②因股价易受经济事件和噪声交易的影响,假如干扰因素太多,业绩与股价的相关性也就较差,既增加了不可控因素和治理风险,又可能因风险过大导致功能失调,使治理者决策视野变窄,从而采取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的短期行为,甚至会产生新的道德风险。  ③恰当反映股票期权价值,是以股价为业绩衡量标准的关键,目前股票期权价值的确定还存在争议,影响了这一标准的有效性。  将净收益和股价共同作为业绩衡量标准,可以取长补短,企业通过调整两者之间的相对比例控制治理者决策视野的广狭。由于净收益对经济事件和噪声交易相对较不敏感,将净收益和股价一起包含在契约中,要比仅包含股价更为有效。按照布什曼、英杰基克、基姆和萨、费尔萨姆和谢的分析结果,最理想的报酬契约是将净收益和股价共同作为业绩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