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财务治理论

时间:2020-10-16 18:45:00 金融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董事会财务治理论

摘 要: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中心环节。从董事会角度的财务治理不仅拓展了企业财务研究的范畴,而且对于深化企业财务制度改革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明确了董事会财务治理主体的身份后,从治理原则和实现机制两个方面论述了董事会财务治理的基本思想。
关键词: 董事会; 财务治理;治理原则;实现机制

自新制度学以及企业逐步揭开企业这个“黑匣子”以来,从制度层面来企业财务行为的思路逐步为学者们所接受。通常对于企业财务的研究可以有多个视角。如干胜道从所有者角度、谢志华从出资者角度、汤谷良从经营者角度、王斌从财务经理角度以及李心合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别对企业财务题目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现代企业初步建立起经济型治理的行为规范和治理功能后,作为联结股东与经理层的纽带,董事会已经处于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董事会对企业财务能够产生何种也成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题目。Jensen指出,在过往20年里,美国至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是“彻底失败了”,而董事会是突出的题目。同时,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重大治理题目也往往与董事会有关。因此,从董事会角度研究企业的财务治理题目不仅拓展了企业财务研究的范畴,而且对于深化企业财务制度改革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财务治理的内涵
通常,我们将“财务”理解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投进与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特定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特定的关系衍生出财务的两大属性—经济属性和属性。经济属性反映了企业资金流的运动状况,而社会属性则反映了企业各利益相关者通过产权或契约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我们所指的财务治理主要是从财务的社会属性出发,研究如何通过财权在公司内部的公道配置,形成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既然财务治理反映了一种制度安排关系,那么维系这种制度安排的纽带是什么呢?基于产权理论和企业契约理论的解释是:由于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企业内部分离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两方面的要求。由于企业本身没有“所有者”,所以企业所有权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集合。站在企业财务的角度,企业剩余索取权的表现形式是财务收益权,而企业控制权对应的是财务控制权。对于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的不同配置本质上反映了财务治理中的制度安排关系。这里所说的财务收益权主要是指企业总收进扣除折旧费、材料本钱和劳务本钱之后的剩余要求权,而财务控制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视权。我们把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统称为财权。
在诸多的财务主体中,谁是财务治理主体的题目不仅关系到企业资源的配置方式而且直接影响到财务治理的效果。为了区别于财务主体的概念,我们将财务治理主体定义为在财权配置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主体。它既可以是具有独立财权、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人,又可以是相关的法人或经济组织。
资本雇佣劳动理论以为在资本市场没有缺陷、股东既获得企业全部收益又承担企业全部风险等假设条件下,企业是股东的企业,企业的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企业的财权应集中于股东,股东理所当然地成为财务治理的主体。劳动雇佣资本理论以为,企业是一个由技术因素决定的生产函数,随着人力资本专用性和团队性的日益增强,人力资本所有者将把握企业所有权,而物质资本所有者只能获得“固定租金”。因此,以经理层为代表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是财务治理的主体。利益相关者理论以为,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剩余”做出贡献,都应有同等机会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企业的各项制度安排要同等地对待每个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共同治理。
造成理论解释不一致的原因一方面来自财务主体的多样性。由于财权在企业内部是随着契约关系和控制链的延伸而在不同的财务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因此,财务主体的多样性轻易模糊财务治理主体的身份。同时,企业所有权具有状态依存的特征,这也给确定财务治理主体带来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