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理论和我国证券市场的改进措施

时间:2021-04-20 09:31:25 金融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信息披露理论和我国证券市场的改进措施

摘要:证券市场是高度信息集约化的市场,证券信息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品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信息失灵和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将严重影响证券市场效率目标的实现。我国应尽快完善证券信息披露制度,加大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提高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关键词: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效率;改进
  
  
  证券市场与其他普通商品市场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证券市场是高度信息集约化的市场,它吸收并消化了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所有信息,包括经济信息、非经济信息、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和证券市场自身所反映的信息等等。从本质上讲,证券市场就是一个信息市场,正是信息引领着社会资金流向各个实体部门,从而实现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如果市场不能及时得到有关信息,就难以形成对证券价值的有效预期,导致证券价格脱离其内在价值的自身轨迹而无规律变动,使证券市场异化为单纯的博弈场所,有可能发生“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最终使证券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落空。因此,证券信息的质量是立市之基、治市之本。
  
  一、证券信息的公共品特征、信息不对称性及信息披露制度
  
  (一)证券信息的公共品性质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现代经济学认为,公共品能够提供社会福利,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任何一个消费者对公共品的消费都不会影响或减少其他消费者对同一公共品的消费,如公园、路灯、公共频道、国防等。公共品的另一主要特征是对未付费消费者的非排他性,即无论消费者是否在享受公共品时付出费用都将从公共品的消费中获益,但是公共品的.供应方却无法要求这些受益者支付生产加工成本。由于一般消费者可以搭制造者的“便车”, 所以就有少付费或不付费的冲动,即使他们明知这些公共品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免费搭车,他们也会在公开市场中购买一些公共品。而公共品的制造者由于无法从使用者处收回一些成本,他们便没有什么动机继续制造公共品。因此公共品会越来越少,即使人们使用公共品的利益仍然超过制造成本。由于这些原因,公共品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总是供应不足的。
  由于信息的生产成本很高,而再生产的成本却极低,因此信息产品是一种与普通物品有着本质区别的商品,具有公共品的特性。随着电子存储、处理及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以及因特网等电子信息系统成本的不断下降,多数信息在技术上几乎可以以零成本提供给每个地方和每个人,这导致那些为创造新信息提供的激励机制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20世纪8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的John Coffee.Jr教授即提出了市场失效理论,认为市场无法提供合适的信息。
  而证券信息更充分体现了公共品的“非排他性”这一重要特征。人们往往有泄漏信息的动机,证券信息的使用几乎不可能限定在一个人身上。当知情人士告诉他的朋友一个尚未公布的内幕信息后,这一信息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听者身上,信息传递链还会继续延伸,信息很快就会扩散,但泄漏信息者却很难获取相应的报酬。因此,证券信息是一种典型的公共品。当然,证券信息也就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证券信息有效供给不足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上市公司等信息源本能地倾向于不提供或尽可能少地提供信息,因为相关信息的披露为他人评估证券价值提供了方便,由此产生的利益是由他人而不是披露者自己享有,其结果对整个市场而言是许多重要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及时的披露。第二,证券信息的垄断增加了投资者对信息的搜寻成本,而且付出信息成本的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可能迅速被其他投资者效仿,他们较难获得应有的收益,从而抑制信息投资的积极性。第三,证券分析师对信息的研究活动由于竞争原因很难从研究成果中获得相应的回报,且泄密也不会对分析师做出足够的补偿,证券分析师因无法获得他们发现信息的全部经济价值便不再进行信息的研究与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