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外包与服务业FDI关系研究

时间:2023-03-19 12:19:00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服务外包与服务业FDI关系研究

     摘 要:在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全球化浪潮中,作为中国承接此次产业转移的两种形式的服务外包与服务业FDI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两者之间既存在替代关系,更存在互补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承接对策。?
  关键词:服务外包;服务业FDI;产业转移? ?
  
  1 引言?
  
  随着我国对加入WTO的具体承诺的按期履行,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长期比重偏低的服务业FDI水平将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在此次全球化浪潮中,作为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两种形式,弄清中国服务外包和服务业FDI存在何种关系以及有效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承接服务业转移,进而提高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加速产业结构以及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
  
  2 文献综述?
  
  孙俊(2002)通过建立一个计量回归方程,运用12个发达国家和11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检验了外国直接投资对服务贸易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作用,证实了跨国投资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确实存在差异。韩一波(2005)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分别存在协整关系,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变化的格兰杰原因。查贵勇,顾诚(2006)通过对中国服务业FDI与服务贸易发展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结论:中国服务业总体引进外资是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动力,但不同行业影响力度和方向有所差异,故中国应逐步调整FDI分行业流向。袁永娜(2007)运用协整的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基于我国1982~2005年度数据对我国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无论是存量指标还是流量指标的直接投资都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产生不显著的负的影响,但却都显著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进口;不同的是,直接投资流量只在长期影响服务贸易进口,而直接投资存量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会对服务贸易进口产生影响;此外,服务贸易进口在短期会对直接投资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而在长期并不对直接投资产生影响。?
  上述文献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服务领域贸易和FDI的关系,而服务外包是服务贸易的一种新形式,目前关于服务外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外包的动因、竞争优势、模式选择、承接对策等方面。而对于服务外包与服务业FDI关系的专门研究甚少。根据对国内外文献的有限检索,这一关系的专门研究涉足不多。?
  
  3 中国服务外包与服务业FDI的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
  
  3.1 两者的相互替代关系?
  作为经济全球化主体的跨国公司,在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过程中既是服务外包发包方的主体,也是进行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服务外包和服务业FDI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同一企业面临的两种不同选择,当投资计划总额一定时,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就中国市场而言也不例外。当中国市场上服务外包节约的成本低于交易成本(包括与外包商进行合同谈判、外包关系的管理以及确保外包对合同的严格执行所产生的费用等合同契约方式的成本)时,跨国公司倾向于选择服务业FDI来替代服务外包。反之,当服务外包节约的成本高于交易成本时或者直接建立合资企业存在一定风险时,服务外包常常替代服务业FDI。?
  另外,中国服务业FDI行业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强化了两者的替代关系。目前我国服务业FDI主要集中于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其次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与餐饮业、交通运输业,而服务业的其它大多数行业的利用外资比重很低。这些服务业FDI集中的行业由于吸收大量的直接投资所带来的就业效应、技术外溢效应等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增长,固有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得到加强,这反过来促进了服务业FDI更多地投入这些行业。而服务外包的项目大多数是“技术支持部门”的服务业,我国服务外包主要涉及信息技术支持、研发设计及金融业等领域,这些需要资金和技术支持的重要的服务业领域由于服务业FDI结构失衡投资比重一直较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承接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进而对服务外包的发展产生了潜在的不利影响。?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

中国服务外包与服务业FDI关系研究

【中国服务外包与服务业FDI关系研究】相关文章:

对汽车维修服务业的一项研究(一)05-12

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关系研究06-15

中国哲学与政治文化关系论05-28

谈服务业中顾客“等待时间”管理03-22

企业利益关系群博弈理论研究06-04

关于公司治理与股利政策的关系研究综述06-08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05-30

中国B2C网购上成功的物流服务质量研究05-30

网购经验共享与冲动性购买行为关系研究05-24

论中国电影比较研究的新视野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