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新探-利润是如何产生的

时间:2023-03-19 10:04:37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劳动价值论新探-利润是如何产生的

       提要:本文是笔者一篇价格文章的缩写,了价格中个别利润、行业利润和普遍利润形成的原因,从商品交换和价格形成的角度肯定了劳动形成价值的一元性与合理性,同时增强了劳动价值体系的解释能力。       关键词:       一、竞争条件下的交换标准只能是劳动量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开始出现少量相对剩余,这样交换便出现了。在刚开始时,交换偶然发生,交换比例也是偶然决定的。但随着交换规模的扩大,具有一定规模的交换市场形成以后,人们在交换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出现了竞争,这时候一种商品的价格便不再是偶然决定,而是慢慢固定下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如某人赶一只绵羊到市场上去换粮食,而市场上有足够多的羊和足够多的粮食。如羊的主人用他的羊交换到了十五公斤粮食,等到若干个用羊来换粮食的交易都以十五公斤粮食每只羊的价格成交后,十五公斤粮食就成了一只羊的市场价格。       那么,这样的价格到底是怎样确定的呢?       在这里,要素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都是站不住脚的,这一点李嘉图先生在《学及赋税原理》中已作了较多论述(第196-203页)[1],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在有足够多的竞争条件下,价格会无限向人们耗费的成本靠近,作为对所有人免费的物,并不包含在成本里面,所以在竞争条件下不应该对商品的价格形成构成。而对于商品的效用,因为它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是由商品的效用来决定价格,那么这个价格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多种多样的,价格应该表现出偶然性,但是在市场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却是相对固定,有一个较稳定的数额。这就说明市场化下的商品价格也不是由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的。       因此,市场条件下的价格应该是以劳动为基础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上文中,必须要15公斤粮食和1只羊当中凝结的人的劳动量大体相当,市场体系内的交换行为才会发生,人们交换的实际上就是劳动量。       二、个别利润、行业利润和普遍利润       (一)个别利润       随着社会的,人们的经验、技术不断丰富,出现了一部分人特别擅长于农作物的种植,而另一部分人特别擅长于放牧牛羊,这样就出现了社会分工。并且由于在同一行业内部,智力水平的不同,经验、技术、生产工具的不同,人们劳动的差别性也日益显现出来。在同一行业内,人们付出相同的劳动,往往会获得不同数量和不同质量的产品。所以在这个时期,劳动的效率差和产品的效用差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同样劳动一天,甲生产了三把斧头,而乙只生产了两把。显然在相同的市场价格下,甲和乙付出了相同的劳动会获得不同的报酬。在这个时期,虽然个别交易中效率差会对劳动的收益产生影响,但从行业全体来看,商品的价格应该仍然是由劳动量来决定的,不过这个劳动量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而是平均劳动量,也即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36来决定的(因为在假设劳动强度相同的条件下,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为了在表述上和传统统一,以后均以劳动时间来代替劳动量)。在这个时期,由于商品价格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决定,在同一行业内的劳动者付出相同的劳动时间,效率高于行业平均效率者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收入的报酬,而等于行业平均效率者获得行业平均报酬,低于行业平均效率者获得低于行业平均收入的报酬。假设相同劳动强度下的劳动时间为t,假设甲的效率为平均效率的150%,产品数量为A1;乙的效率为平均效率的100%,商品数量为A2;丙的效率为平均效率的50%,产品数量为A3,则有:           A1=150%t  ,A2=100%t  ,A3=50%t ;   显然有:           A1-A2=A2-A3       如果这些产品在是场上单位价格相同,则甲高于行业平均收益部分正好等于丙低于行业平均收益部分。这样,整个行业的收益正好等于全行业的总劳动时间,也即行业平均收益等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收益。       但在这时候,我们看到在行业的内部出现了收益的差别,这种差别的原因是由于劳动的差别性引起的。这时人们决定商品价格大小的根据依然是劳动时间,但这个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行业和社会的平均劳动时间,在这个平均劳动时间里,由于劳动差别性导致效率差的出现,在同一市场价格下,人们获得不同的收益。这就是贫富差距出现的最早经济根源---劳动的差别性。这时便有:           商品价格 = 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 个别劳动时间 + 个别收益   (2·1)       上式中个别收益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超额利润[3]134,本文中所说的个别利润,它可正可负,主要是由行业内效率差造成的。       (二)行业利润       再接下来,由于人口和需求的不断增加,便因为强权、技术或天然的原因出现了稀缺和行业垄断。这些行业的产品由于在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价格时出现需求大于供给,会在需求方的竞相购买下,促使价格上涨到一个需求与供给大致平衡的位置。这时,这些垄断的行业便有了一个高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收益的收入,暂时将它称为行业收益。于是便有:           商品价格=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行业收益=个别劳动时间+个别收益+行业收益  (2·2)       在这个时期,虽然出现了行业收益,但从社会总体来看,商品的价格依然是由社会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因为当一个垄断行业产品的价格高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价格时,则相当于和这些行业进行交换的社会其他人的产品价格相应地低于了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收益。也就是说,这一行业在和其他人进行交换时不再遵循等量劳动时间的产品交换等量劳动时间产品的原则,而是必须要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劳动来换取该行业的包含劳动时间相对较少的产品。而全社会的总劳动量是一个既定值,某些行业占有的社会劳动量多了,其他人占有的社会劳动量自然就相应地减少了。       假设全社会总的劳动时间(劳动量)为A,共有n个行业,每个行业的劳动总时间(劳动量)分别为:a1,a2,…an ;不考虑行业收益时各行业都按自己的劳动时间来决定本行业的总收益,则:           A = a1 +a2 +…+an                ①       在考虑行业收益以后,假设各行业的行业收益为:V1,V2,…Vn ;由于社会总劳动时间不变,则有:           A =(a1+V1)+(a2+V2)+…+(an+Vn)   ②   合并①②得:           a1 +a2 +…+an =(a1+V1)+(a2+V2)+…+(an+Vn),得出:           V1+V2+…+Vn=0        这就说明了从全来看,社会总行业收益是为0的,行业收益对全社会商品价格总量不会构成。这时虽然某些行业出现了正的行业收益,使该行业商品价格上涨,从而使行业收益高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收益,但相应地一些行业也同时会出现负的行业收益,使该行业商品的价格下跌,从而使行业收益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收益。所以,这时虽然个别行业的的商品价格不再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单一决定,而是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和行业收益共同决定。但从社会总体来看,社会价格总量依然是由社会劳动总时间来决定的,因此单位商品的平均价格也依然是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以上的中,可以看出劳动对个别商品价格的形成具有核心作用,对社会商品价格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三)普遍利润       在货币及货币发行系统出现以后,货币发行系统便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系统内注入一定量的货币额,但无论是依赖信用发行的货币还是依靠权力发行的货币,这些货币提供给经济系统都不是免费的。虽然存在各种不同的发行方式和途径,但它们在实质上应该是一样的,都需要经济体系提供相应价格的商品用于交换,不然,这些货币就无法进入经济体系。       通过货币发行,经济体系内就有一部分商品流入了货币发行系统,而相应的货币量流入了经济体系。这样,经济体系内的货币量因为货币发行就多于价格总量了。假设新发行货币前,经济体系内的商品价格总量为A,货币总量也为A,现在货币发行系统新发行的货币量为a。则货币发行后经济体系内的货币总量变为了:A +a 。;而商品价格总量则因为向货币发行系统支付了价格量为a的商品,变为了:A-a这时,如果a大于0,则有:           A +a >A –a       因此,这时经济系统的货币总量就大于价格总量了。       经济系统中这个多出来的货币量并不能被某个或某些所独享,而是必须按照市场规则在经济系统内所有生产者中进行分配,这就会在社会所有生产者(包括非物质商品生产者)中形成一个普遍的货币收益,而这个普遍的货币收益可能就掩盖了前面所提到的人们的负个别收益和负行业收益,使社会中几乎所有的生产者都感觉得自己获得了利润。这时候,商品的价格公式就变为了:           商品价格 = 个别劳动时间 + 个别收益 + 行业收益 + 普遍收益           或:商品价格 = 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 行业收益 + 普遍收益      (2·3)       以上便是商品价格的构成。这样,个别收益 + 行业收益 + 普遍收益也就构成了现代商品生产者的利润,为了在称谓上和习惯统一,将它们分别改称为:个别利润、行业利润和普遍利润。于是上述公式就分别变为了:           商品价格 = 个别劳动时间 + 个别利润 + 行业利润 + 普遍利润    (2·4)           或:商品价格 = 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 行业利润 + 普遍利润       另外,在社会商品生产中的普遍利润还有一个内生的来源(或者这是现实生产中更主要的普遍利润来源),那就是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因为效率提高,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降低,产量增加,当劳动者真实消费水平不变时,系统内的剩余产品便会出现增加,这时假设单位商品的价格不变,则社会的总货币利润率会增加。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如果社会普遍性的出现克扣或节俭,则社会的成本支出减少,储蓄或者用于非劳动者(如生产资料资本所有者)的消费也增加,从而也会出现一个社会普遍利润,但这种普遍利润率的提高是以牺牲劳动者现有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于节俭或者克扣形成普遍利润的情况,即使在前面所讲到的物物交换时期也可能存在,但这个普遍利润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而非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利润,为了叙述的简明,在上面的叙述中便把它略去了。       [1]  李嘉图 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5   [3]  王花球 西方经济学概论 [M]  北京   经济出版社  2002 第134页;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

【劳动价值论新探-利润是如何产生的】相关文章:

浅析跳出劳动价值论再看劳动价值论05-30

美术教学如何避免消极思维定势的产生06-12

企业能力创新探析06-02

成本还原方法新探05-29

关于自然资源价值的劳动价值论解析04-21

论析新时期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04-27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文(通用10篇)05-11

试析可持续发展观和对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05-31

企业货款被拖欠而产生损失的法律防治06-13

简析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当代价值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