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

时间:2023-06-16 15:18:50 美云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

  任何管理学思想的提出都离不开对于人性本质的认识。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也经历了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的历程,使得管理学的内容不断丰富起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

  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

  1、“工具人”: 经验管理阶段的人性假设前泰勒时代, 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 管理活动相对比较简单, 管理者只靠个人的能力和经验就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从经济、政治环境与组织的实际需要来看, 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 完全可以不顾被管理者的要求, 而只是将其视为达到目标的工具, 即经验管理阶段所遵循的人性假设: “工具人”。

  这一阶段管理模式体现出以下特征:

  (1) 领导方式绝对集权。管理者完全主动而被管理者完全被动, 被管理者接受命令并按命令进行操作。

  (2) 威权和暴力是最常见的整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方法。当双方发生矛盾时, 经济、政治上的优势使管理者主要用威权或者暴力来迫使被管理者放弃自己的目标。

  (3) 组织结构较简单, 管理方法主要依靠经验。

  (4) 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维护自身的权威与地位的稳定。

  基于“工具人”假设之上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并推动社会缓慢向前发展。“工具人”

  假设实质上取消了管理对象“人”的资格, 而只是作为管理者实现目的的手段。但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负反馈, 该假设逐渐失去合理性, 新的人性假设与新的更符合实际的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2、“经济人”: 科学管理阶段的人性假设20 世纪初, 大规模工业生产、激烈的自由竞争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使管理事务日益复杂, 对工具人假设的非人本质与经验管理形成挑战。泰勒、法约尔、韦伯等开始自发地遵守“经济人”假设。他们认为:

  (1) 每个人的行动只受个人利益的驱使, 按照自我保存的方式来行事;

  (2) 每个人都只服从理性, 只想以最小牺牲来满足自己的最大需要;

  (3) 自然的社会由一群无组织的个人组成, 个人完全是孤立自由的, 独立于任何其他人。

  “从经济角度寻求人进行劳动的最主要动机这样一种关于人的假设称为‘经济人’假设, 科学管理法正是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论。”与“经济人”假设相比, 管理模式体现出新的特点:

  (1) 管理目的将效率放到了首位。

  (2) 所有权与管理权实现了成功分离,产生了专业的管理人才。

  (3) 强调科学、理性、精密性和纪律性, 强调标准化的作业方式、理性化的组织结构、集权化的领导方式。

  (4) 采取单一的个体工资激励机制。

  人性假设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管理模式的巨大变化, 成功地实现了管理创新。之后几十年, 以效率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对丰富社会财富、改善人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5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7 年第 7 期管理研究推动作用。

  3、“社会人”: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人性假设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使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安全感, 产生了孤独感和对群体的向往。哲学、经济学领域开始对“理性”及“经济人”假设提出批判或质疑, 团体主义价值观和非理性主义思潮愈演愈烈。这些导致了对人看法的改变, 引起管理理论的变革。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行为科学学派应运而生。

  依据“霍桑 试验”, 梅奥 对“经济人”假设进行反驳最终形成了 “社会人”假设, 引起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模式由科学管理形态向行为科学形态转变。“社会人”假设认为:

  (1) 人的行为并非完全理性, 更多的是受欲望、情绪等非理性因素支配;

  (2) 人是社会人,社会需要、团体归属感常是人们更重要的行为动机;

  (3) 建立在非理性因素上的非正式组织, 与正式组织相互作用, 共同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因此, 新的管理方式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将激励的重点放在社会、心理方面而不是物质报酬方面, 领导能力中要包括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

  行为科学理论注重对人的感情等社会需求的满足, 对人的行为动机、行为规律等开展了许多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成为人本主义管理思潮的源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收效较好。

  人性假设的演变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是对人类自身本质的第一个划时代的认识。这一假设是由18世纪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提出来的,它对此后200多年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带来了深刻影响。在斯密看来,人生来是懒惰的,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本身最大利益,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经济报酬。在一个由“经济人”组成的社会里,斯密认为交换和分工是保障人们之间合作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原因所在。由自利而要交换,由交换而带来分工。因此,在这种假设前提下,管理学研究力求通过一套权利与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和工作不受人性中非理性因素的损害,强调分工和责任明确,组织利用自己控制的经济性刺激物及约束森严的法规来规范“经济人”的行为,在此假设前提下形成了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理论”。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是19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乔治·梅奥教授及其研究小组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的结论。梅奥认为,人们工作动机的重要性不是经济利益或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是工作中的社会关系以及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人的思想和行动更多是由感情而不是逻辑来引导的。人们既有经济的需要,也有社会交往的需要。其行为既有“经济的逻辑”,也有“非经济的逻辑”。在一定条件下,非经济的社会心理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在这种假设前提下,管理学thldl。org。cn开始关注非正式组织对管理的影响,促使其对生产的积极作用,并由主张奖励个人变为提倡奖励集体的制度。管理人员不能只关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传统职能,而更应该重视职工间的关系,培养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寻求一种以社会和人群技能为基础的新的领导方式,从而克服组织反常状态的机能失调,恢复集体团结,达到既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又满足组织经济需要的双重目的。在此假设前提下形成了管理学的“人际关系学说”,最终发展为“行为科学理论”。

  3、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盛行于20世纪40年代,是由美国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该假设建立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强调人是追求自主、挑战、个人成长以及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与才智等高层次的需要,认为人都有一种想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和实现理想的欲望,只有当其理想得以实现,自身价值受到肯定时,才会感到最大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倾向与组织所要求的行为之间并没有冲突,如果给员工一个机会,他就会自动地把自己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如果环境条件有利的话,人们工作起来就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自我实现人假设要求管理学研究重点由人际关系转移到工作任务本身。管理学认为,管理者不必太担心是否对职工给予了足够的体贴和关心,而会较多地考虑怎样才能使工作本身变得具有更多的内在意义和更高的挑战性,强调自我管理和个人需要与组织要求相结合。在此假设的基础上,管理学重新审视“分工强化”,提出“合工”的思想。对职务进行再设计,如职务轮换、职务扩大化和丰富化等。著名的“目标管理理论”就是建立在“自我实现人假设”基础之上的。

  4、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是由著名管理学家爱德华·薛恩于1965年出版的《组织行为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薛恩认为,人性具有差异性和变异性,首先,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最大需要不可能完全一样。其次,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环境的不同,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再次,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结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因此,人性是复杂的。在这种假设前提下,不会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学方法,即没有在一切时间对所有的人全能起作用的唯一正确的管理学策略。因此,管理学研究重点由普遍研究变为特殊研究,着重发现职工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要求管理者应该保持足够的灵活性,掌握高超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在管理方法上,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在此假设前提下,摩尔和斯赖斯克提出了管理学的“超Y理论”,又称“权变理论”。

【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相关文章:

浅谈人性假设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04-15

浅谈会展策划与管理中的人性化服务论文11-11

二语习得理论之可教性假设述评03-23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3-03

管理学基础论文07-30

论孙悟空形象的猴性与人性03-25

历史教学开题报告06-28

管理学类的主要参考文献04-30

论礼法结合的历史演进03-29

历史小论文怎么写?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