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对俄劳务输出问题

时间:2023-03-20 07:21:48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中国对俄劳务输出问题

     摘要:发展国际劳务合作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对俄劳务输出稳中有升,但受金融危机、贸易壁垒和政策法规的约束,中国对俄劳务输存在规模分布、人员素质、输出渠道、人员权益等方面的问题,所以认清俄罗斯经济发展形势,选择合适的对俄劳务输出模型,有利于解决中国对俄劳务输出问题,提高对俄劳务出口创汇水平。
  关键词:劳务输出;俄罗斯;输出模式
  
  一、中国对俄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1.输出规模低位徘徊,行业分布天平倾斜。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的预计,俄罗斯经济要达到7%~8%的增长,远东地区的劳务人员缺口达到1 500万,其中至少需要20 万~30 万中国劳务人员。两国除了在数量上具有互补性,劳务合作领域也契合。对俄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具有地缘优势的东北三省,据2007年统计年鉴数据,中国目前拥有9亿农业人口,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其中东北三省1 300万,占6.2%,而剩余劳动力正与俄林牧渔的农业合作领域对口。所以中国劳动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中国劳务结构偏低,地区分布又集中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外派人员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的低附加值行业,占外派人员总数的75 % ,在俄罗斯这个比例更达到了80%~90%[1]。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人口密度低,资源丰富,以木材、矿产、渔业和油气资源丰富著称,但经济相对西部落后,所以中国劳务输出仅可选择非技术行业。
  2.人员素质偏低,科技含量不高。国际劳务合作的需求由体能劳动力向智力型劳动力转变,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重不断攀升。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新出台的整顿外国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州长令中,第一条就明确规定“在边疆区境内的贸易和生活服务领域引进劳力时,只录用那些业务熟练的外国公民”,并强调要“利用有经验的国际科学生产综合体的功能机制,建立外国劳务职业教育体系。”而中国对俄劳务输出主力军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工人,职业教育程度偏低,虽然吃苦耐劳,但凭借体力劳动出口创汇少,贡献营业额低,对比印度外派人员的英语和软件技术品牌和菲律宾的家政服务品牌,中国对俄劳务输出面对信息、绿色蔬果、医护等新兴市场只能望而兴叹。
  3.输出渠道不规范,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中国对俄劳务输出渠道主要通过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组织签订协议,由劳务派遣组织提供派俄人员,用人单位与劳务人员没有聘用关系,只有使用关系。所以,劳务派遣组织作为中介对劳务输出起关键作用,目前中国对俄劳务合作企业市场集中度低,2007年,按前十名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业务完成营业额计算,CS5仅为5.9%,CS10仅为6.8%,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对俄劳务派遣企业小而散,造成了派遣工作的规模和岗位缺乏长远规划,只注重短期利益,2006年和2007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的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分别为53.7亿美元和67.7亿美元,对俄的劳务合作仅占4.5%和5.1%,为对日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的1/5;对俄输出渠道建设的不完善,还造成了大量非法移民。在俄罗斯,估计每10名外国劳动力中,有4人属中国“非法移民”,他们对社会治安、民族团结、文化交流造成了严重影响[1]。
  4.人员安全难保障,合法权益受侵犯。中国外派人员在俄罗斯没有受到社会和法律的有效保护,无法享受俄罗斯生人平等的待遇。例如,2007年1月15日开始生效的俄罗斯移民法修正案中规定,从4月1日起,俄罗斯将开始全面禁止外国人从事商品零售,“倒爷大包”式贸易模式的终结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在俄华商和劳务人员;俄罗斯非法移民也刺激了一些人的排外情绪,2004年在圣彼得堡修建大型综合设施(唐人街)项目从策划伊始就遭到了圣彼得堡市民的强烈抗议;近两年来俄罗斯“光头党”屡屡殴打、杀害外国人,华人也遭受袭击。俄罗斯投资、工作环境的不稳定使在俄劳务人员面临对利润和风险的两难选择。
  
  二、制约中国发展对俄劳务输出的因素

【论中国对俄劳务输出问题】相关文章:

中国哲学与政治文化关系论05-28

论组织学习研究的若干问题06-04

论企业组织结构分类中的逻辑问题05-28

论中国电影比较研究的新视野05-28

关注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05-31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04-19

中国保险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05-11

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4-21

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初探论文07-26

新时期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问题论析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