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及政策探讨

时间:2020-10-09 17:35:59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及政策探讨

  

摘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新阶段加速推进城镇化和加快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客观需要。要实现其协调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城镇化水平,缩小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差距。其基本思路应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大就业比重,重点通过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来带动城镇化,而不是反过来,依靠加快城镇化来促进服务业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服务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防止产业“空壳”化。

    关键词:城镇化  协调发展   第三产业   政策措施
 
前言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新阶段加速推进城镇化和加快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客观需要。能否做到城镇化与工业化两者的协调发展事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效率的高低。从根本上讲,要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等综合措施,才能奏效,单靠哪一种措施都无法解决。其基本思路应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大就业比重,重点通过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来带动城镇化,而不是反过来,依靠加快城镇化来促进服务业发展。具体的政策措施就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服务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防止产业“空壳”化。
      对策之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传统理论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理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当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第三产业的地位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并不断上升,而工业化的作用则呈现递减的趋势,传统理论由此面临新的挑战。
       城镇化、工业化与第三产业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能够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反过来,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增强城镇的吸纳能力,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也就越高,城镇化水平较低,表明第三产业不太发达。一方面,发展第三产业,必须依托城镇化。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断变化的,在工业化的后期,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会逐渐大于第二产业,对农村向城镇集聚的要求也高于第二产业。只有城镇化才能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没有城镇化,第二、三次产业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和载体。城镇化与相关产业本当融为一体,没有产业支柱的城镇化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是发展不起来的。因为没有产业支持,城镇的人口就很难充分就业,就没有足够的收入,就很难刺激消费,而没有消费就没有再生产。发达国家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一般为0.8,而中国2002年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则为1.16。中国城镇第三产业比重也明显高于农村第三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对促进和推动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功不可没的,尤其是近年来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高地”。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这一幅比重在60~80%,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超过35%,而中国2002年这一比重仅为33.7%。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中国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仍然发育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GDP的增长,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切实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其主要政策措施为:(1)尽可能地消除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现阶段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均GNP。经验表明,在人均GNP较低的情况下,消费产品的需求弹性低于物质产品,第三产业不可能有很高的发展速度。另外,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城镇化水平偏低和质量不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等。要提高城镇化水平和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就必须发展第三产业。(2)调整产业结构序列,变“二、三、一”不良型为“三、二、一”合理型。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一般为1:2或1:3,产业结构序列呈现“三、二、一”的合理态势。中国1990年城市工业与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为37.0:31.3即1:1.18,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7.1:41.6:31.3,产业结构序列呈现“二、三、一”的不良态势。到2002中国年城市工业与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发展为44.9:33.7即1:1.33,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4.5:51.7:33.7,产业结构序列仍呈现“二、三、一”的不良态势。也就是说,12年来城市工业与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变化不大,上升了0.15个百分点。要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收缩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的聚集性,培育支柱产业,退二进三,发挥比较优势,努力使大多数城镇特别是大城市、沿海城市的产业结构,从“二、三、一”的不良型转变为“三、二、一”的合理型。(3)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中国资源禀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应当调整工业发展战略,适时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机会。国家应当出台一些相应的配套政策,为劳动密集的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乡镇企业应该继续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引导乡镇企业向重点小城镇合理集聚。在城市工业和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企业产业升级过程中,应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扩散;把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作为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有地区资源优势、传统工艺和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在市场准入方面,消除各种形式的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的歧视;在税收方面,纠正对中小企业各种形式的不公平待遇;在金融方面,大力发展能够真正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
      对策之二:通过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三产业对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动作用中 ,服务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因此,服务业是否发展严重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影响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1979年到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2000年达到2970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3.7%提高到33.2%;从业人员年均增长6.7%,2000年超过1.9亿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2.2%提高到27%。服务业内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电信、金融、保险、房地产、文化体育、科技综合服务等附加值较高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比重提高;商贸餐饮、交通运输、居民服务等传统产业继续发展,技术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服务项目增加,服务质量改善。当前,中国服务业存在的问题:第一,总量不足,比重过低。2001年,中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只有33.6%和27.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二,内部结构落后,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和不足。第三,服务领域小,服务水平不高。多数服务领域严重不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服务品种少,手段落后。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

【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及政策探讨】相关文章:

1.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参考文献

2.城镇化建设政策思考论文

3.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外部表现经济论文

4.浅谈贵州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关系及对论文

5.地方财政与城镇化

6.浅谈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

7.探讨家庭护理对病人的作用与影响论文

8.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9.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人口老龄化趋势及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