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创业研究

时间:2020-08-29 20:21:33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创业研究

毕业论文

引言
党的106大确立了新世纪前2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它们围绕着1个共同的核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从农业产出中析出的大量剩余劳动力,1部分是指刘易斯所说的边际生产率为0,即劳动的减少不会影响农业总产出;另1部分是指费景汉、拉尼斯所说的隐性剩余劳动力,即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大于0,但是小于农业生产的固定平均工资,劳动力的转移会减小农业总产出与农业平均剩余。[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关键是确定现有农业资源可容纳的有效就业量,也就是耕地与有效劳动力之比。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而有效耕地不足,从而导致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产生。
兴国县是个农业大县,在现有的70.44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了全县总人口的89.08%,为62.75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尤为显著。要实现兴国人民的小康,最根本的是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而要使这1判断农民小康与否的核心指标得以实现,兴国应立足于现实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把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转移作为1项基本的策略,以实现减少农民而富裕农民的目的,最终使兴国人民与全国人民1起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本文拟对兴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就业创业的对策进行分析,仅供微观指导参考。
1、 兴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及原因分析
(1)兴国县概况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市东北部,东接宁都,东南邻于都,西南连赣县,西毗万安,西北靠泰和,北界吉安、永丰。目前,319国道、京9铁路贯穿全境。全县总面积3215平方公里,70%为山区和丘陵。辖区内设潋江等7个镇,兴江等18个乡,均福山等5个国营林场,304个行政村。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为70.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75万人,非农业人口7.69万人,乡村男女劳动力共39.56万人。境内资源丰富,地下宝藏有钨、煤、铁、铀、金、银等20余种;地表资源有松、杉、油茶、毛竹等数百种林木、药材和野生动物,是江西省最大的“绿色油库”。
(2) 兴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基本特征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2001年末兴国县乡村从业劳动力为36.27万人,其中,外出从业人员9.3万人,占乡村从业劳动力总人数的25.63%;2002年末乡村从业劳动力增加到38.01万人,其中,外出从业人员10.2万人,占乡村从业劳动力总人数的26.84%,仅比2001年增加了1.21%;2003年末乡村从业劳动力总人数为38.81万人,其中,外出从业人员11.64万人,占乡村从业劳动力总人数的29.99%,仅比2002年提高了3.15%;2004年乡村从业劳动力总人数为39.56万人,其中,外出从业人员13.59万人,占乡村从业劳动力总人数的34.35%,也仅比2003年提高了4.36个百分点。[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兴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正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但相对于目前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来讲,无论是转移的规模还是转移的速度都显得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任重道远。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1) 人口统计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年龄的增加会对劳动力的转移产生显著的负的影响,其边际效果大致为年龄每增加1岁,非农就业的可能性会降低0.6个百分点,因此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趋向于年轻化。
 
事实上,近几年来,兴国县外出劳务者多以青壮年为主,男性要多于女性,体现了这种年轻化的趋势。如图1、2所示:在2004年外出务工劳力中,男性农民占57.58%,女性农民占42.42%,30岁以下的约占55%,31—45岁的约占31%,46岁以上的仅有14%,而已婚的占71%,未婚的仅为29%。[3]从
中可以看出:年轻的、已婚的男性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更大。
   (2) 人力资本特征,即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兴国县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不高,这和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基本1致,但是外出劳务者大部分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或具有某种专业技能(手艺)。
 
如图3所示:目前兴国县在外县、外省从事劳务打工的劳动力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的约占1.9%,中专文化的约占7.4%,高中文化的约占12.6%,初中文化的约占60.2%,小学文化以下的约占17.9%。[4]从中可以看出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外出打工者已占绝大多数。
   (3) 区域重点特征。以2004年为例,外出劳务人员中有85.07%以上在外省,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点,以广东和福建为最,其次为浙江、江苏、上海。而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有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西部,并且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在本省内的14.93%的外出劳务者中,又仅有3.82%为县内企业所吸收,比例比较少。
   (4) 组织程度特征。外出劳务具有明显的自发性,自发性转移1直是兴国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最主要方式。从总体上看,兴国县有组织的外出打工比重并不大,主要还是靠家庭成员带领,亲朋好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的示范,以及自己选择外出闯世界等等方式各显其能。如图4所示:2004年农村外出劳务者中,亲友介绍外出劳务者占58.44%,自发外出劳务的占39.25%,而有组织的外出劳务者仅有2.31%。
 
   (5) 兼业性和短期流动性。随着第2、3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相当1部分农民保留着土地承包权,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打工,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和短期性。据调查,有5成多的外出劳务人员1般1年回家1次,有4成多的外出劳务者是农忙在家,农闲外出务工。
3. 兴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近年来,兴国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具1定规模,在农民增收方面成效显著,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仍然不小。按照耕地所需要的劳动力来计算,2004年兴国县耕地面积为45万亩,农村从业劳动力为39.56万人,若按每3亩地需要1个农村劳动力来计算,兴国县农业生产仅需用15万个劳动力,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24.56万人,而目前的剩余劳动力转移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剩余数。随着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和耕地资源的日趋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呈动态增长之势。
(3)兴国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背景——中国现代化发展中2元结构的特殊性
1.“2元结构”与就业转换理论的影响
刘易斯的2元经济结构下的就业转换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资本工业部门,因为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收入固定在糊口水平的劳动力,工业部门可以获得廉价的、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其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被用于在投资,创造新的资本扩张,更多的.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这1过程1直持续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消失,2元结构的经济转换为1元结构的现代经济。[5]可以说,利用农业隐性失业的劳动力转移,支持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是刘易斯2元结构下就业转换理论的核心。
刘易斯的这1理论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用它来分析劳动力转移现象也过于简单,因为它忽视了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2元性的同时也伴随着各自内部经济成分的2元性。事实上,农村经济是由两个经济性质不同的部分组成的,(1)传统的劳动力过剩的自给自足的成分T(Traditional Sector),以农业生产的低收入,高风险为特征;(2)非传统部分N(Nontraditional Sector),其中有私人小型企业,从事专门化种植业、服务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城市经济也包含两部分:1是正规的,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化成分F(Formal Part),这种职业通常具有稳定的形式,收入高;2是非正规成分I(Informal Part),包括私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其他产业,这种收入较低,也不稳定,收入高低排序往往为W f>Wi>Wn>Wt,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是在上述特殊的2元结构中发生,并通常从收入较低的T部门逐次向N,I,F领域流动。
2.市场化改革下特殊2元结构与农民就业的变化
1978年以来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改变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农民就业转换得束缚,并且逐步改变着计划经济和2元结构结合的基础,包括以下3个方面:1是农村实行土地家庭经营,这就解放了劳动力,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打下了谷物供给的基础;2是继农业大发展之后,乡镇企业崛起,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面向市场,自我组织创办和发展多种形式的企业,在乡村自己解决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3是“民工潮”的出现,农民打破城乡分割、区域封锁,跨区流动就业迅猛发展。[6]由此形成了家庭经济就业、自我组织创办企业就业、打工就业3种农村人口就业方式,成为适应多种经济成分、走向竞争的市场就业,实现了农村人口在大农业、乡镇企业、跨地区与城乡流动就业的3元就业格局。
(4)兴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兴国县是著名的客家县,1向“安土重迁”的客家人民,背井离乡,4处流动,10分艰辛,到底是为了什么?
1.经济利益的驱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创业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创业研究】相关文章:

1.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范文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工作总结

4.关于农民工回乡如何农村创业

5.2018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

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年终总结

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8.农民创业贷款政策

9.农民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