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投资效益及科技贡献率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实证研究

时间:2017-08-17 我要投稿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就投资对上海经济的贡献做一定量分析。在对产业、部门的投资效益进行具体测算的基础上,将上海经济的增长的因素分解为最终需求(包括投资、消费和净流出)贡献和科技进步贡献两部分。为此,我们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计量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投资对上海市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呈下降态势,但在第二产业中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效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9%。说明上海应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投资力度,并进一步提高投资的整体经济效益;同时还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高新产业的发展,以促进上海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关键词:投入产出   计量   投资   科技投入
 
问题的提出

 对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从理论发展史角度来考察,主要体现在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以哈罗德—多马模型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以卡尔多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理论、以卢卡斯和斯科特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理论中。
通过对投资与经济增长理论史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显而易见的结论:第一,把投资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是各种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共同特点。尽管在有的理论中,投资与经济增长的联系是直接的,而在另一些理论中,两者的联系是间接的,但却没有—种理论无视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至于有的经济学家夸张地说,经济增长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投资理论。第二,虽然各种主要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把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不同的理论中,投资的重要性差别很大。从理论模型的构造看,有的模型中出现的唯一变量就是资本或投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并未在模型中直接出现,如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有的模型中不仅包括了投资,而且包括了劳动力,如卡尔多模型;还有模型包括的变量除了投资和劳动力外,还包括土地,甚至包括技术进步,如米德模型。
 但不管怎样,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资本要素能够通过改善其它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来提高整个经济的产业结构水平,因此资本要素投入已成为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上海的资本投入(资本形成总额)增长非常迅速,由1992年的487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2049亿元,年均增长11.8%。而且2010年“世博会”将带给上海巨大的国际资本进入空间,为上海经济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因此如何以“世博会”为契机,合理利用引进外资、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促进上海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升级,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目前美国投资占GDP的比重为8%,日本为28%,而上海2002年的投资比重却高达44.5%。根据1990年以来的数据计算可知,上海投资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E=0.85,说明上海经济增长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增长模式。面对如此高的投资比重,上海的投资效益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将选取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作为样本,通过资本的产出效率对比来进行具体分析,详见附表1。
 利用人均GDP指标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以资本形成总额代替资本要素的投入;利用GDP总量和资本形成总额之比代表资本要素的产出效率。为保证样本数据的可比性,所有数据均采用美元价格。上海2002年人均GDP达到了4910美元(按当年平均美元汇率计算),近似于美国1968年、日本1975年和韩国1988年的经济发展水平。表1列示了美国、日本、韩国相当于当前上海经济发展水平下的资本产出效率指标。
 表1 上海和其他国家同等经济水平下的资本产出指标比较
                                单位:百元
 单位投资额产出GDP 
上海(2002年) 2.85 
美国(1968年) 5.69 
日本(1975年) 3.08 
韩国(1988年) 2.46 
 表1显示出上海的资本产出效率低于同等经济水平下其他样本国家水平,即上海的投资效益相对偏低,从而引发了本文对上海的投资效益进行具体分析的想法。
二、 文献综述
 研究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主要关注两个问题:1)投资是否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2)如何测算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实现上述目的,研究者们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法。
 张国华([相应的未列出,其他的引用也未全部列在参考文献中!]1999)利用国民经济支出法核算恒等式Y = C + I + G[G代表什么?] + NE,测算了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认为近几年上海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又认为投资拉动的局面很难继续维持。阮大成(2001)利用菲德提出的两部门模型,将上海工业分为支柱产业与非支柱产业两大部门,并以这两部门的生产函数为基础进行分析,认为支柱产业对上海工业经济增长的综合的边际产出贡献很高,从而说明上海市对支柱产业应加大投入,引导和支持支柱产业的发展。施祖辉(2001)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上海经济增长的数量推动机制进行研究,认为1992年以后上海经济主要由投资拉动。从投资在产业间的分布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第三产业中投资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大于第二产业,而其间接贡献虽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仍小于第二产业。乐德发(1997)利用回归模型和非线性弹性模型对上海经济进行分析,认为“九五”期间,第二产业对上海GDP的贡献有所上升,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应加大第二产业的投资力度。《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报告之四,利用上海历年的投入产出表对投资影响上海经济的程度作出了定量计算,并列出了投资拉动作用较大的几个部门。利用投入产出表分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两个优势:一是可以较为精确地测算出这一贡献;二是该贡献值可以细化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从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建设意义。沈利生、吴振宇(2003)利用199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了我国出口对GDP形成和增长的贡献,计算并分析了各部门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启发了本文就上海的投资贡献率进行量化分析的思路。
 总体来看,之前的研究者们已充分意识到投资对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但其研究方法往往只局限于某一种模型或理论,而缺乏深入且有效的实证分析。他们一般认为,投资确能促进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的投资贡献要高于其它产业。而本文在投入产出模型和计量模型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
目前上海经济主要由投资拉动,但投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
第二产业的投资效益要高于第三产业,投资应尽量向第二产业倾斜,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金融保险业等应是优先发展的部门。
科技进步对上海经济的贡献率大约在20%~30%之间。
三、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一)投入产出模型的投资贡献率计算方法
 投入产出模型可表示为: ,  i= 1,2…n
其中,为直接消耗系数
 写成矩阵形式有:           AX + Y = X
&nb

上海市投资效益及科技贡献率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实证研究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