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构建

时间:2023-01-03 11:30:54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构建

  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是指在付给员工薪酬时,根据员工的岗位胜任素质水平不忘继续前进,教师师德师风,三公经费依靠群众求胜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试析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构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胜任素质;薪酬管理;薪酬模式

  论文摘要:

  胜任素质理论的提出,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薪酬管理制度中出现了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该薪酬模式主要适合于知识型的知识型员工,其构建的基本流程是:分析企业使命和价值观、开发胜任素质模型、编制胜任素质评佑表、胜任素质价值评佑、胜任素质相对价值转化为工资、确定胜任素质薪酬结构。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鼓励员工提升胜任素质水平,有利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方面具有战略意义,在现实中也有较强的操作性。

  企业的薪酬水平和薪酬制度直接影响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在知识环境下,尤其对于目前高速的高科技企业,智力资本成为企业主要竞争优势,知识型员工的价值在不断提高。传统的薪酬体系,如职务工资和绩效工资,在激励知识型员工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明显。随着胜任素质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应用的深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采用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来激励知识型员工。

  一、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

  “胜任素质”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家麦克兰德提出的。1973年,他发表了题为“测验胜任素质而非测验智力”的论文。麦克兰德指出,传统的个性测验、专业知识与在学校的积极学习经历都无法准确预侧个人在生活与工作上的成功,行为品质和特征较之潜能测试能更有效地决定人们工作绩效的高低。该文的发表,掀起了管理学界对“胜任素质”研究的热潮。

  对“胜任素质”的含义,管理学界存在不同的解释与定义。1993年,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博士和赛尼.M.斯潘塞在所著的《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一书中对“胜任素质”给出了一个相对和完整的定义,并提出了胜任素质的“冰山模型”。胜任素质是指能和参照效标(优秀绩效或合格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这一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深层次特征、因果关系和效标。深层次特征是指个体潜在的特征,能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能预示个体在不同情况和工作任务中的行为或思考方式。因果关系是指胜任素质能引起或预测行为表现及绩效。效标参考是指胜任素质能够按照某一标准,预测效标群体的工作优劣。

  莱尔.M.斯潘塞博士和赛尼.M.斯潘塞还认为:个人素质犹如一座浮在水中的冰山,冰山主要有五部分构成:动机(motives )、特质(traits )、自我概念(self一concept characteristics )、知识( knowledge)和技能(skills )(见图1)。其中在“水面上”的知识、技能相对容易观察和评价,是胜任工作和产出工作绩效的基本保证。而“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潜藏于水面以下,必须有具体的行为特征才能推测出来,但它却是左右个人行为和影响个人工作绩效的主要内在原因,水面下越深的部分对于绩效的影响也就越大。

  胜任素质理论提出以后,对薪酬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现了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是指在付给员工薪酬时,根据员工的岗位胜任素质水平来确定其薪酬水平。其理论基础是胜任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岗位胜任素质能通过员工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组织期望的行为能够促成绩效目标的实现。

  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主要适合知识型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因为知识型员工所承担的工作往往是开拓性、创造性和非常规性的,其工作过程难以监督,工作成果往往难以直接评价。这些员工绩效的实现更多地依赖其个人的胜任素质水平,其绩效的实现对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知识型企业中,对于知识型员工倾向于实施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

  二、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的优点及局限

  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鼓励员工提升胜任素质水平,有利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方面具有战略意义。具体来讲,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个体和组织核心能力的'形成

  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把员工的态度、价值观、组织承诺等隐性的特征作为付酬的依据,薪酬政策向胜任素质倾斜,能够鼓励和牵引员工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对企业价值的认同程度,培养员工的核心能力。由于员工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员工能力的提高,必然能够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

  2.能够鼓励员工加强专业技术学习

  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可以引导员工不断学习,使得员工愿意在其专业方面不断发展,因为专业技术的提高能够使员工获得较高的报酬,不需要通过传统的行政职务的晋升去争得较高的报酬,这种薪酬模式能鼓励员工向专业纵深发展,淡化官本位的思想。

  3.增加了企业的灵活性

  传统的高度结构化的薪酬制度具有的工作分类、工作说明和职级职等制度,往往降低企业的灵活性,与企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和员工授权存在矛盾,而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强化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关注个人和组织未来发展和持续的价值创造,提高了组织内部员工的流动性,增加了企业的灵活性,并具有战略意义。

  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虽然具有明显的优点,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有效地对员工胜任素质进行测试和评估相当困难。因为胜任素质中知识和技能的评价相对容易,但个性、动机等部分难以准确测量和评价。二是在推行过程中,容易受到抵制。从本质来说,员工是保守的,对变革有本能的抵制倾向,往往拒绝不确定性的事物。三是实施过程复杂,成本比较高。要实施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体系,必须建立一套胜任素质模型及评价体系,这本身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同时,随着企业战略的调整,胜任素质模型及评价体系需要及时更新,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企业设置专门机构,外聘专家、全员参与,企业花费不菲。四是必须建立配套的培训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这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增加了实施的风险和成本。

  三、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构建流程

  构建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其基本流程如下:

  1.分析使命和价值观

  企业使命和企业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走向和战略选择,企业战略决定了企业的核心胜任素质,决定了企业核心人才的特点及应该具备的素质。通过分析企业使命和价值观,能够保证核心胜任素质对企业战略的支持,并能够比较准确和客观地反映企业战略对人员能力的要求。通过关注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使得胜任素质定义和行为描述体现企业个性特点。

  2.开发胜任素质模型

  开发胜任素质模型,是构建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的前提条件。胜任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它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特征,是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巧、品质和工作能力,是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定义和相应层次的具体行为的描述,确定完成一项特定工作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胜任素质要素的组合。要建立胜任素质模型,首先需要确定所选择岗位的绩效标准;其次根据绩效标准与企业员工的实际考核结果,确定该职位的研究样本,包括绩效优秀者和绩效较差者;然后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关键事件,并对关键事件进行信息整理与归类编码;最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完整的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应该包括胜任素质的详细定义、胜任素质的等级描述以及相关的行为指标或例证。

  3.编制胜任素质评估表

  胜任素质相对价值评估是建立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体系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胜任素质相对价值的评估,其关键是编制胜任素质评估表。编制胜任素质评估表的方法是:首先,根据组织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将组织的所有职位分成若干职系,如管理类、技术类、行政类、专业类,等等。再把每一职系分成若干职种,如专业类分成财务、人力资源、计划、采购等职种。其次,根据每一职种的岗位胜任素质模型,选择对绩效影响比较大的胜任素质因素作为付酬因素,然后把选择的胜任素质因素划分成若干等级,对每一等级进行详细的描述后,赋予相应的点数,制成胜任素质评估表。为了便于评估胜任素质,对胜任素质因素的每一等级进行详细描述时,需要有相应的行为指标或例证。

  4.胜任素质价值评估

  每一职系成立由高级主管、业务专家和外部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负责本职系员工胜任素质的评估工作。评估小组将工作岗位上的员工逐一对照胜任素质评估表,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结合胜任素质每一等级的说明,评出该员工在每一项胜任素质上获得的等级及相应点数,并将员工各胜任素质因素所评点数求和,得到该员工胜任素质总点数,这个总点数就是员工胜任素质的相对价值。

  5.胜任素质相对价值转化为工资

  胜任素质点数转化为工资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将胜任素质价值按点数划分成一定的等级,并对每一等级指派与其价值相当的工资或工资范围,制成工资率转换表,根据工相应的工资金额。二是将企业所有员工的胜任素质点数求和,得到企业所有员工的胜任素质总点数,将企业胜任素质工资总额除以企业所有员工的胜任素质总点数,可得到“点工资率”,一般称为点值。用点值乘以员工的胜任素质点数,就可得到该员工基于胜任素质价值的工资率或工资标准。在这里,建议采用第一种方法,编制工资率转化表,将员工胜任素质点数转换成相应的工资金额。

  6.确定胜任素质薪酬结构

  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与基于职位及基于绩效的薪酬模式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在建立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结构时,要考虑到职位价值、胜任素质和工作业绩三者之间的相对薪资比例。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制度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依据公司职位价值的基础薪酬、加上依据胜任素质的能力薪酬,再加上依据个人、团队或组织的表现结果的绩效薪酬。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制度大多采用宽度薪酬结构,即组织将工资结构划分为几个大的宽带,在每一个宽带范围内又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并且每一个宽带之间都有交叉的区域,宽度薪酬结构有助于提高薪酬制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经过上面六个步骤,企业就能建立一套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这种薪酬模式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根据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员工素质、外部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四、结语

  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能够起到有效激励知识型员工的作用,有助于组织更好地关注其核心使命以及未来,在现实中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的成功实施,一是需要组织建立起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要鼓励员工最大限度地为组织作贡献,能够促进员工发展,能为员工开辟施展才华的途径。二是要建立起完整的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及评价体系,企业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估员工胜任素质的相对价值。

  岗位胜任力下的薪酬管理

  一、聘用制人员的薪酬现状

  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员工工作的根本要求。在薪酬的构成中主要有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福利和社保、公积金等组成。调查发现,不同的医院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聘用制人员薪酬组成与薪酬多少存在较大差异,聘用制人员的薪酬与编内人员也有一定的差异。

  1.与编内人员同工同酬

  部分医院由于受国家对于编制数量的限定,以及考虑聘用编外人员用工性质灵活的原因,其招聘聘用制人员的薪酬一般与编内员工在工资、奖金、福利、社保、公积金等方面同工同酬。但其辅助人员一般采用外包,由外包企业发放。

  2.主体医疗技术人员同工同酬

  部分医院的医生、病区护士采用与编内人员同工同酬,其他岗位的医疗技术人员及行政后勤管理人员的薪酬与编内相同岗位的人员相比在编内人员的60-80%之间,医疗辅助人员的薪酬在社会一般水平。上述三类人员的社保和公积金采用按企业人员的标准缴纳。

  3.奖金量化和年薪制

  部分医院的某些岗位,如放射、超声、理疗、抽血护士等岗位采用按工作量计算奖金,如放射技术员,拍一例CT、DR则给予多少奖金,与编内人员采用同样的奖金发放办法,但其工资、福利、公积金、社保一般低于编内人员。部分后勤管理岗位人员采用年薪制。

  4.薪酬与职称工龄挂钩

  聘用制人员薪酬发放依据中,各医院关注度最多的是专业技术职称,其次是工作年限而后是工作表现。同时,对于岗位性质及工作表现大多医院并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医院更倾向于对职称、年限等易于比较的因素进行评价。

  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聘用制人员薪酬探讨

  聘用制人员的薪酬主要考虑岗位的性质与岗位的胜任力两个因素,与此同时还应考虑到岗位的应聘率与流失率的关系,以及社会总体薪酬水平这两个因素。

  1.从岗位性质的角度设计薪酬

  不同性质岗位所承担的技术含量、岗位风险、劳动强度、能力要求和岗位责任不同。相对于技术含量大、岗位风险性大、劳动强度大的岗位在薪酬的设置中应相对提高其薪酬来提高岗位的稳定性。对于普通岗位可以采用年薪制,并且保证薪随岗变,人员岗位变动其薪酬也随之发生变化,或采用工作量与满意度相结合与薪酬挂钩。

  2.从岗位胜任力的角度设计薪酬

  岗位胜任力包括了聘用制人员所在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特征、品质与经验。任职资格强调的是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资质要求,比如学历、工作经验等,而岗位胜任力则是促使员工认识到胜任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能力等级,而界定这种能力显然比界定任职资格要复杂得多。对于一个具有良好岗位胜任力的聘用制人员来说,所享受到的薪酬待遇就应相应提高。

  3.岗位胜任力评价的指标

  根据三级综合医院岗位的特点设计胜任力评价的指标,主要的评价指标包括岗位责任、能力要求、知识技能、强度与环境、工作特征等五个方面。岗位责任包括患者服务职责、质量安全职责、管理决策与实施职责、财务与资产管理职责、人员管理职责、信息资源管理职责、科学研究职责等要素;能力要求包括沟通与人际关系能力、操作能力、分析与判断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创新能力、计划与组织能力;知识技能包括专业技术知识、经验、培训;强度与环境包括体力强度、脑力强度、心理与精神强度、工作环境;工作特征包括工作自主性、工作关联性、工作时间特征。各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指标,并设置权重。

  4.岗位胜任力考核与薪酬等级

  在考核过程中,首要依据所制定出的胜任力评价模型表,根据不同的劳动强度、难易程度等即岗位性质分配不同档位的人员比例。这样既可以从宏观角度来考虑员工所处岗位的贡献度,又可以考虑到员工平日里的工作认真度,在评价中,为避免主观影响客观表现,因此要尽量将胜任力评价具体化和细节化,保证整个评价过程的公平性。根据胜任力模型与考核评价结果,同时兼顾岗位应聘率与流失率情况将不同结果胜任力的聘用制员工按岗位分配薪酬比例划分为相应等级,调整聘用制员工的薪酬。设置不同的岗位等级待遇标准和极差,通过分配得当的薪酬制度,可将员工不同利益追求,引导、整合至一个总体目标框架内。

【试析基于胜任素质的薪酬模式构建】相关文章:

浅谈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10-26

基于胜任能力的MBA培养模式探讨04-30

关于基于胜任能力的MBA培养模式的探讨04-21

试析高校法律英语师资培养模式的构建05-02

试析高师综合艺术师资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03-18

简论基于宽带薪酬理论的企业薪酬管理体系构建11-14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模式构建10-17

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甩挂物流运输模式09-06

论基于知识链的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