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物流

时间:2020-10-07 14:45:46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理性认识物流

如何对物流业进行宏观计量
  目前,许多对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研究报告主要是进行定性分析,但要真正把握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离不开对物流业进行定量分析。而目前对物流业的定量分析主要从实物数据(例如货物运输量、货运周转量、交通运输密度等)或微观的企业数据(例如资金周转率、货物损耗率等)进行分析。由于缺乏产业层次的宏观指标,无法与其他产业进行横向比较,因此很难把握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物流和物流业是两个联系密切,但又有区别的概念。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业则是一个产业概念。正如旅游和旅游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样。物流业是涉及这些物流经济活动的相关部门的集合。对物流业进行定量分析的前提是如何获得“物流业”宏观层次的价值指标(例如产值、增加值、就业人数等)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的获得有一定的困难。首先是对物流业的界定不统一。其次,即使界定清楚后,准确的物流业的数据难以获得。目前各国官方统计的产业分类体系中没有“物流业”,即使在较先进的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中也没有设立“物流业”的产业分类。中国传统物流业是指物资流通部门,由原物资部统管,主要功能是计划调控生产资料的流通。这种分类法源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一般只有实物指标没有价值指标的统计,而且在统计的产业分类上没有得到认可,也就无物流业的数据可言。
  从理论上说,物流属于商品流通范畴,是生产在流通领域中的继续。商品流通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商流、物流、信息流。商流解决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实现问题:物流解决生产的时间、空间与销售的时间、空间的变更问题;信息流解决流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的问题。物流业作为一个产业概念,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指与商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所涉及的货物运输、包装、仓储、加工配送等相关的行业(企业)的集合。从这个角度来说,物流业是厂家和商家(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即“厂家→物流→商家(消费者)”。因此纵向来看,对物流业统计的宽、窄原则应该是上不能到生产企业(厂家),下不能到销售企业(商家),而货物运输与仓储设施便构成了物流业的主体。
  从产业形成规律来看,物流业作为一个产业而独立发展起来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物流服务并独立提供能使厂家和商家都减少于由自身进行物流所花费的成本的必然产物。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集合才是真正意义的物流业。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第三方物流的量并不大。据统计,2000年全球物流费用总支出为3.75万亿美元,其中第三方物流市场份额只占全球物流总支出的5.5%。可见物流服务大量是由企业本身,或者交通运输、仓储部门提供。这些都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横向来看,物流业不仅包括第三方物流,还应该包括企业本身以及交通运输、仓储部门提供的物流服务。也就是说,宏观上只要能将货物运输业和仓储业的数据分离出来便可以作为物流业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在中国统计年鉴的产业分类中,货物运输业和仓储业归属于“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的产业分类中,我们无法剥离出交通运输业的数据,更难以将交通运输业中的旅客运输业和货物运输业的数据进行分离。因此货物运输业和仓储业的'数据实际上无法获得,这样依据统计年鉴的数据不能对物流业进行宏观定量分析。
  值得庆幸的是,在1997年的中国40个产业部门分类的投入产出表中,“货物运输业”、“仓储业”都是独立的产业分类。按照上述对物流业的界定,这两个产业之和与物流业最为接近。为此,笔者将该投入产出表中的货物运输业与仓储业归并为物流业。包括铁路货运业、公路货运业、管道运输业、水上货运业、航空货运业、其他交通运输及交通运输辅助业和仓储业。根据全国及广东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笔者计算了物流业的增加值比重,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