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的区位效应及其对欠发达区域的启示

时间:2023-03-24 20:43:22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产业集聚的区位效应及其对欠发达区域的启示

摘要:研究产业集聚,对于欠发达区域培育产业集群,对于缩小欠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经济区位理论,产业集聚是区域的区位条件与企业的区位因子藕合作用产生区位效应的结果,我国产业集聚的区位效应包括生产成本效应、衍生或孵化效应、交易成本效应、诱导效应和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与此相对应,产业集聚区域在资源禀赋、历史积淀、制度环境和交易条件等方面必然具备某种或某几种优势。从产业集聚的区位效应出发,欠发达区域培育产业集群关键在于确定集群区位和创造适宜的区位条件。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位效应;欠发达区域;启示   Abstract: It is very meaningful to explor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for breeding industrial spatial groups in undeveloped region,reducing the gap between undeveloped region and developed region and realiz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location theory,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the result of location effect stemming from coupling action between location conditions and location factors,the location effec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China include production cost effect,derivative effect or hatching effect ,transaction cost effect ,inducing effect and circular accumulative causality effect, the region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has inevitably certain or some advantages in the respect of resources endowment,history accumulation ,system environment and transaction conditions correspondingly.Proceeding from the location effec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the key of breeding industrial spatial groups in undeveloped region is to determine agglomeration location and create location conditions.   Key word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location effect;undeveloped region;revelati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世界经济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化特征,大量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集聚于一定的区域空间,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获得集聚发展的效益,从而使所在区域成为众多区域中引人注目的亮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和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增强,企业特别是同类企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集群发展,形成了众多不同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集聚经济效应,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然而,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集群发展,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研究产业集聚,对于欠发达区域培育产业集群,对于缩小欠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经济区位理论为指导,基于我国产业集群的发育状况,分析产业集聚的区位效应和区位条件,为欠发达区域培育产业集群提供思路和对策。
  
  一、产业集聚的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耦合作用效应
  
  经济区位理论是关于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论[1]。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是区位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区位条件是区位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则是影响经济活动主体区位分布的原因[1]。根据经济区位理论,经济活动主体受区位因子的主导,根据各个区域的区位条件作出区位选择,经济活动主体的区位分布是经济活动主体对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综合权衡的结果。大量企业在某一区域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一方面表明影响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区位选择的区位因子相同或相似,另一方面则表明产业集聚的区域具有与集群企业的区位因子相适应的区位条件。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区域的区位条件与企业的区位因子存在着耦合作用关系,即产业集聚是区域的区位条件与企业的区位因子耦合产生区位效应的结果。
  20世纪初以来的经济区位理论经历了从新古典区位理论到行为区位理论、结构主义区位理论、生产方式区位理论再到非完全竞争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2]。20世纪50年代的新古典区位理论以韦伯、勒施等人为代表,认为生产成本和利润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3~4]。20世纪60年代的行为区位理论认为,区位选择主体有多样的动机和目标,个人行为因素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5]。20世纪70年代的结构主义区位理论重视社会因素、结构或体系因素在区位选择中的作用,提出区位及其变化是宏观环境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的生产方式区位理论认为,生产方式的变化影响区位选择的变化。在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下,企业外部联系增加,外部交易增多,交易成本成为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6]。20世纪90年代的非完全竞争区位理论阐明,企业区位均衡取决于初始条件,并且产业聚集具有历史和路径依赖的特征,一旦生产集中起来了,就发生累积循环的作用[7]。这些区位理论虽然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方法相异,却共同揭示了影响企业区位分布的多种区位因子,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因子、企业家因子、制度环境因子、交易成本因子和规模经济因子。在这些区位因子和区域的区位条件的耦合作用下,我国产业集聚的机制主要体现为以下五种区位效应(见下图)。
  产业集聚的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耦合作用关系图
  
  产业集聚的生产成本效应体现了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生产成本因子与区域所拥有的有利于降低成本的资源禀赋条件的有机结合。一些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必须使用某种资源或必须具备某种条件,这些资源或条件难以用其他的东西替代,在生产成本因子的驱使下,企业在区位选择过程中必然表现出趋向于具备特定资源禀赋条件的区域的倾向。
  产业集聚的衍生或孵化效应是基于企业家行为和区域丰富企业家资源而产生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领先企业家的经营行为会通过一定的社会网络和地缘因素产生较强的外部效应,促进产业集聚。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家的成功经营产生示范作用,引起新经营者的产生,新经营者在较低风险、较明确的发展路径及较高的预期收益等激励下,成为领先企业家的模仿者和跟进者,成为新的企业家。企业家不断涌现,新企业不断衍生,最终会导致产业集聚。另一方面,领先企业充当孵化器,可孵化出新的企业。当领先企业所在区域具备丰富的企业家资源的时候,或具备孕育企业家资源的社会经济环境时,领先企业会产生孵化效应,最终促进产业集聚。这主要是因为在领先企业里工作的人员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生产经验之后,选择离开领先企业,去创立自己的企业。新创立的企业与领先企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依托于领先企业,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成本,必然选择靠近领先企业的区位发展,从而形成以领先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如广东江门蓬江区摩托车产业集群是一家国有摩托车贸易公司充当孵化器的结果[8],中科院各研究所和北大、清华等大学充当了中关村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孵化器”[9]。
  产业集聚的交易成本效应表明,由于分工的深化和市场需求的多变性和多样化,后福特制柔性生产方式成为主导生产方式,企业的外部联系和外部交易较多,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一些内在联系密切、相互依赖性大的企业趋向于集聚在一起形成网络,网络的形成又对新生企业和外部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促进新企业的产生和外部企业的加入,最终导致产业集聚。我国的一些国有企业,适应市场需要,其生产方式逐步向柔性生产方式转变,形成了以这些大企业为中心的、大中小企业之间基于外部交易关系的互补共生的产业集群。如山东青岛的海尔、重庆的嘉陵摩托、辽宁营口的东北钢琴等集团附近,都有相关企业繁殖,形成相关产业集群[10]。
  适宜的区域制度环境会对产业集聚产生诱导作用,这是产业集聚的诱导效应。首先,政府的正式制度分割会使某些区域形成对企业有吸引力的制度环境,从而对产业集聚产生诱导作用。譬如,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行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我国政府的这一正式制度分割使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率先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较早形成了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宽松的制度环境,这对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产生了巨大的诱导作用。又如,我国许多城市的政府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在城市的某一地方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并规定在开发区内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土地价格和财政返还等方面的优惠,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第二,区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竞争环境、政府组织的服务效率和服务透明度等正式制度对企业的交易成本有重大影响。第三,一个区域的非正式制度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经商意识、社会关系网络等也会对产业集聚产生作用。
  市场结构的不完全竞争性和生产技术的规模报酬递增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由于规模报酬递增,有历史基础的区域或初始条件良好的区域会吸引经济活动在该区域不断集聚、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这是产业集聚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
  
  
  二、产业集聚区域的主要区位条件
  
  产业集聚源于上述区位效应中的一种效应或多种效应的叠加,与此相对应,产业集聚的区域必然具备以下某种或几种区位条件。
  1.良好的资源禀赋。良好的资源禀赋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禀赋较好、技术水平较高、资金较充裕、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较丰富的区域,是企业进行区位决策的优选区域。现实经济生活中,那些从事燃料、动力耗费量大或物耗高或密集地使用劳动力的经济活动的企业,一般会将区位选择在燃料、动力丰富的地区或原材料产地或劳动力充足的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如河南省濮阳县文留镇的玻璃制品产业集群的形成就是受惠于当地的油气资源。濮阳油田70%的天然气产于文留镇,丰富廉价的能源使此地成为玻璃制品这一高耗能产业的理想区位,从而吸引外地企业进入[11]。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和外资企业的集聚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价格低廉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人力资本丰富的区域,蕴藏着大量的企业家资源,有利于产业集聚。如北京中关村高技术产业集聚就与北京科研院所和大学较多、人力资本丰富有关。
  2.一定的历史积淀。由于规模报酬递增和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产业集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历史决定的。美国多尔顿成为地毯制造业集群区域,并不是由于其在资源或成本方面比其他地方有优势,其唯一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是它有生产毛绒织物的历史。顺德陈村镇的花卉产业集群所在地有上千年的种花卖花历史。另外,历史基础好的区域,一般来说,经济活动规模大,人口的数量较多,为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的市场需求条件,包括较大的需求规模和多样化的需求。   3.适宜的制度环境。区域的制度环境状况,即政治和经济体制、政府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市场竞争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对该区域能否出现产业集群会产生重大影响。第一,政府的正式制度分割,包括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等,会使企业获得制度分割收益,从而对企业进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第二,区域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市场竞争环境好,能增加交易的确定性,减少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对企业的产生和进驻有一定的诱惑力。第三,区域内民众市场意识和经商意识的强弱、社会关系网络的发育状况等非正式制度环境会对产业集聚产生诱导作用。区域内民众的市场观念和经商意识强,经济活动会被推崇,观念上的创业门槛比较低,有利于培育创业者和企业家阶层。浙江温州人源于经商传统的强烈的经商意识和市场观念,使他们能迅速抓住改革开放初期小商品短缺所带来的机遇,由此形成小商品生产企业集群[8]。同样,区域内社会关系网络的发育状况,亦即社会资本的多少,决定了区域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和获取资源的种类不同[9],也决定了在区域内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经营成本不同,进而影响到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王缉慈(2001)将我国产业集群分为三种类型,即以广东省为代表的“嵌入型”产业集群、以浙江省为代表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和以北京为代表的“衍生型”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都打上了地域背景的深刻烙印,都与当地丰富的社会资本或发达的社会关系网络密切相关。广东省“嵌入型”产业集群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利用基于血缘、亲缘、乡缘等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吸引香港、台湾直接投资和建立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浙江省“内生型”产业集群的兴起与从以前的历史或文化习俗中继承下来的社会关系网络相关,基于血缘、地缘和人情等交织而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成为将社会捆绑在一起的黏合剂。基于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和朋友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则对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产业群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4.便捷的交易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工的深化以及市场需求的多变和多样化,新生企业多采用柔性生产方式,已有企业也尽可能由福特制刚性方式向后福特制柔性生产方式转变,企业生产系统出现分离,企业的外部联系增多,外部交易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交易成本因子成为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因子,具有便捷的交易条件的区域会对新生企业和外部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促进新企业的产生和外部企业的加入,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便捷的交易条件意味着基础设施较完善,产业配套、协作条件较好,信息丰富、集中且传播迅速,支撑机构和服务体系健全。
  
  三、欠发达区域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与对策
  
  产业集聚的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耦合作用效应表明,欠发达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缓慢或发展不起来,原因在于缺乏适宜的区位条件,即使有些地方具备某一(些)方面的区位条件,由于其他配套的区位条件不具备,难以吸引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发展。因此,从产业集聚的区位效应出发,欠发达区域培育产业集群关键在于确定集群区位和创造适宜的区位条件。
  1.基于科学规划确立产业集群发展的区位及主要目标。对于欠发达区域而言,经济基础薄弱,市场机制不健全,人们的市场观念和经商意识普遍较弱,这决定了在欠发达区域发展产业集群特别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遍地开花,不仅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而且会造成人、财和物的巨大浪费。因此,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区位及主要目标进行可行性论证和科学规划,是欠发达区域发展产业集群的前提。产业集群发展的区位及主要目标的规划应体现动态比较优势原则,既要发挥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一定历史基础的区位的优势,利用生产成本效应和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促进产业的集聚,也要考虑各个区位未来的发展潜力。要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对拟选区位进行深入的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切不可走过场。这是因为,产业集聚终究是一个市场起核心作用的过程,人为的规划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否则,产业集聚不起来,或者即使在短期内产业集群有所发展,但从长期来看不可持续。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欠发达区域一般农业比重较高,农村劳动力较多,国有经济份额较大。这种状况决定了欠发达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围绕农业转型,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价值链延伸型的产业集群和农业服务业集群,二是着眼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三是在自然资源禀赋较好的区位,适当发展资源开发型的产业集群。
  2.为企业在规划区位集群发展创造适宜的制度环境。产业集群发展区位及主要目标的确定只是为产业集群的区域布局和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能否在规划区位集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适宜的制度环境对产业集聚的诱导作用。产业在规划区位的集聚,不仅要求规划区位本身的制度环境适宜,而且要求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制度环境有利于企业向规划区位的迁移。欠发达区域产业集聚所需要的制度环境的培育首先要求积极的区位政策的介入。一方面,在集群规划区位实施税收、信贷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特别政策,鼓励和吸引企业在集群规划区位集聚发展。另一方面,在非规划区位采取限制与规划集群发展目标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政策,使非规划区位发展相关经济活动的区位条件恶化,包括提高占地使用费、增加税收和提高环保标准等。欠发达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的培育对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提出了较高要求。相对于发达区域而言,欠发达区域的各级地方政府的市场观念较弱,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更为明显,这是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障碍。产业集群的发展迫切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树立长远观念和全局观念,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将职能切实转变到尊重和利用市场规律,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实施公共管理上来,从而为企业及相关要素向集群规划区位的流动开绿灯。对于集群规划区位所在区域的地方政府来说,尤其要通过健全法律和法规、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公正性、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透明度等措施,为产业集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开放环境。此外,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及各级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对集群区域和非集群区域的地方政府采用有差别的政绩考核办法。
  
  3.改善集群规划区位的交易条件。在集群规划区位,要紧紧围绕集群发展的主要目标改善交易条件,包括健全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配套建立相关支撑机构和服务网络,甚至创办大学或科研机构。集群规划区位交易条件改善后,交易成本效应的作用可促进新企业的产生和规划区位外企业的加盟。在规模收益递增和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作用下,企业向集群规划区位集聚的趋势会逐步增强,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4.引导企业建立柔性生产方式和外部交易联系。产业集聚的交易成本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企业之间存在广泛的交易联系。对于“大而全”或“小而全”的企业来说,其与外部企业的交易联系较弱,很难有与其他企业在空间上集群发展的要求。企业间的联系尤其是产业内的企业间联系,对产业集聚起重要作用。企业间的广泛联系建立起来后,对分工经济和交易成本节约的追求会促使他们集聚在一起发展。因此,引导企业建立柔性生产方式,引导企业之间建立外部交易联系,利用交易成本效应实现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欠发达区域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对于有柔性生产潜力的企业,通过引导其进行改革和改制,调整组织结构,适应市场和技术变化实行柔性生产,可以促进以改革和改制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一些国有大型企业而言,其组织结构的垂直分化和水平分化,将导致其周围聚集一批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之间基于外部交易关系的互补共生机制,即大企业将优势资源集中于主导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环节,中小企业则与大企业开展纵向、横向分工,从事关联性和辅助性的生产,借助于大企业获得原料供应、技术培训和营销网络。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互补共生机制将使大中小企业获得丰厚的外部利益,这种利益是将所有生产环节的生产集中于大企业内部所无法得到的,也是大中小企业在空间上分离时所无法得到的。
  5.培育企业家资源。企业家资源是产业集聚的源泉。产业的集聚,不论其最初的诱因是什么,最终是通过企业家行为来实现的。欠发达区域企业家资源稀缺是制约产业集聚的根本因素。因此,培育企业家资源是欠发达区域发展产业集群的根本途径。企业家资源的培育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一方面,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为企业家资源的大量涌现提供温床。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要鼓励和组织有志人士到发达区域向成功的企业家或经营者学习和取经,同时要采取措施吸引本地到经济发达区域务工并学得了不少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士回乡办企业,有条件的区域还可以直接引进或聘请发达区域的企业家或经营者经营管理本地企业。
  
  参考文献:
  [1] 李小建,李国平,曾刚.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金相郁.20世纪区位理论的五个发展阶段及其评述[J].经济地理,2004,(3):294-317.
  [3] Weber,A.(1909).English Translation:The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29.
  [4] Lsch,A.(1940).English Translation:The Economis of Location[M].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CT,1954.
  [5] Greenhut,M.L.Plant Loc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The Economics of Space.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56.
  [6] Ruigrok W

【产业集聚的区位效应及其对欠发达区域的启示】相关文章:

成都城市经济圈的区域特征及其带动效应06-11

文化创意产业及其评估实践研究05-30

现代的新财产分类及其启示08-29

浅谈企业并购中的管理协同效应及其实现论文(精选5篇)04-29

浅析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及其启示05-11

光电效应的研究历史和光电效应法测量的探讨论文04-23

西方商业银行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及其启示08-25

影视公司并购重组的路径与效应08-21

中国股市投资者的处置效应05-29

英语教学加强整体效应探析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