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研究范式的演变及启示

时间:2020-10-26 17:01:06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研究范式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研究范式经历了三次演变:劳动剩余分配研究向要素分配研究转变,定量化、技术化研究向制度化研究转变,纯经济学研究向全部社会科学研究转变。系统考察这三次演变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收入分配,研究范式,西方经济学
  一、劳动剩余分配研究向要素分配研究转变
  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价值理论的逻辑延伸,一定的价值理论必然伴生相应的收入分配理论。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研究范式,经历从斯密、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论到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效用价值论的演变。与之相适应,收入分配的研究范式也从劳动剩余分配研究向要素分配研究转变。
  在《国富论》中,斯密最早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确认劳动是一切商品价值的源泉,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与其劳动价值论相适应,斯密在收入分配的研究上从劳动剩余着手,提出劳动剩余分配思想。他认为,工资是劳动的收入,由劳动决定的,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在社会“原始状态”,劳动者工资等于他全部劳动生产物。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和雇佣劳动交换时,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自己所有,而要与资本家和地主共同分配,工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劳动者独享全部劳动生产物的这种原始状态,一到有了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就宣告终结了”([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59页)。由于有了资本积累,“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来回报他垫付原材料和工资的全部资本。”([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43页)由于有了土地私有制,“地主就要求劳动者从土地生产出来或采集到的几乎所有物品中分给他一定分额。因此,地主的地租便成为要从用土地上的劳动的生产物中扣除的第一个项目。”([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59页)
  斯密学说的继承者李嘉图自始至终坚持劳动价值论,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不仅继承了斯密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且指出了斯密价值理论中的混乱和错误。在收入分配的研究上,李嘉图也从劳动剩余着手,提出明确的劳动剩余分配论。“土地产品——即将劳动、机器和资本联合运用在地面上所取得的一切产品要在土地所有者、耕种所需的资本的所有者及进行耕种工作的劳动者这三个社会阶级之间进行分配”([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1页—第3页。)。他认为,分配法则的确定乃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而这关键是确立各阶级所得的比例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关系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工资与利润的变化是成反比例的,工资增加,利润就会减少;地租同利润的变化也是反比例的,地租的增长,会影响到货币工资的提高,进而会使利润降低。
  劳动剩余分配论的提出,解决了社会各阶级的收入内涵和来源,指出工资与利润、地租在量上的对立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真谛。当然,斯密和李嘉图均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认为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劳动者只能得到较低水平的“生存工资”,这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从而间接地论证了资本——利润的合法性,为以后的要素分配论提供了思想渊源,并在某种意义上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则从生产的定义出发,提出了效用价值论。“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第59页)而效用又不过是服务。因此,生产不过是提供服务。在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是三个要素,它们都提供了服务,共同创造了产品,创造了效用。物品的效用是物品价值的基础。“当人们承认某东西有价值时,所根据的总是它的有用性。这是千真万确的,没用的东西,谁也不肯给予价值。”([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第59页)与其效用价值论相适应,萨伊在收入分配研究上,从生产的三要素着手,提出了“三位一体公式”。在他看来,既然劳动、资本、土地三个要素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了产品的效用和价值,那么,它们的所有者即工人、资本家、地主就得到相应的报酬——工资、利息、地租。这样,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源泉。马克思将萨伊的这种观点讽刺为“三位一体公式”,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把三个要素所有者即工人、资本家和地主都看成是创造效用和价值的劳动者,断言工资是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这明显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他又把生产的三要素及相应的收入看作是永恒存在的,从而抹杀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的历史性。当然,这个分配公式直接论证各生产要素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为生产活动中劳动外的要素获得收入提供了合法依据。因此,这个分配公式被后来的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所接受,进而发展成完善的要素分配论,从而实现了收入分配研究范式的第一次转变——劳动剩余分配研究向要素分配研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