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人工岛:港深共建“东方曼哈顿”

时间:2023-03-24 01:29:52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深圳湾人工岛:港深共建“东方曼哈顿”

[摘要]香港和深圳优势互补,可以共建世界级大都会。为跨越港深两地的制度差异和区界分割,可在港深之间的深圳湾中建造人工岛,形成高度开放的特殊跨境经济合作区,形成高度集聚现代服务业的新中央商务区——环深圳湾大都会圈的“东方曼哈顿”,推动香港和深圳人员、商品、资金、企业的无障碍交流,促进两地经济全面融合和两大城市联体发展,以共同建设世界级大都会。   [关键词]香港 深圳 世界级大都会 深圳湾人工岛 东方曼哈顿
  
  中国正在展开世界上空前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而这一进程的重心和聚焦点,在于将快速崛起若干个人口规模居世界前列的大都市和巨大城市群。实际上,目前中国一些大都市人口规模已相继进入世界前列,但这些城市同样是“大而不强”,其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仍然落后于当代的世界级大都市。中国大都市要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也必须尽快实现向世界级大都市的战略升级。
  在中国的主要大都市中,最具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无疑是香港,但仅靠自身力量单独发展,也很难在未来亚洲及全球大都市的激烈竞争中胜出,要构建世界级大都市,必须依靠内地的鼎力支持。深圳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为香港量身打造的合作伙伴,是为香港迈向世界级大都市提供的最重要机遇。正是体认到香港和深圳的合作潜力与双赢前景,目前在香港和深圳两地,合作共建世界级大都会正在形成共识。
  
  深港共建深圳湾人工岛的现实意义
  
  现代大都会是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区,都会内部的人员、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交流频繁密切。香港与深圳共建世界大都会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两地经济一体化,相互间资源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合理配置。香港和深圳土地面积共约3000平方公里,远小于北京、上海等内地大城市,而有限的空间又被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和城市行政区的多条界限重重分割,相互之间人员不能自由往来,要素难以顺畅流动,产业无法有效整合,是两地在共建世界大都会的实际操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香港和深圳共建世界大都会的另一核心要求,是要实现城市联体化,两个城市的市区相互对接、联体发展,形成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连绵大都市带。香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大城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中心区主要分布在港岛、九龙地区,空间狭窄、人口密集,缺少进一步发展的余地。土地稀缺导致地价、楼价高昂,增大营商成本,削弱香港的国际竞争力。要建设世界级大都会,就必须开拓新空间,开发新市区。
  香港经济以服务业为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90%以上。现代大都市的服务业一般高度集聚于城市的中央商务区(CBD)。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金融、贸易等服务业聚集的重心主要在港岛中环一带,同香港其他地区的联系因维多利亚港的阻隔而深受制约,与内地交流更不方便。服务并非有形的物质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运输性,受空间距离等因素限制,不便异地交易和远程交易。香港制造业北移珠江三角洲后,在空间上与港岛中环CBD已经相互分离、渐行渐远。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业需要相应北上、跟进服务,积极拓展广阔的内地市场。虽然根据CEPA协议,内地对香港服务业已实行一定程度的开放,但要进入内地还需经过复杂的审批手续,市场准入门槛仍然过高。由于两地服务业的制度、法律、惯例、税费水平、经营环境等差异明显,港商也难以完全适应。因此,香港应像法国巴黎拉德方斯新区、英国伦敦道克兰新区以及内地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那样,在与深圳交界的边境地区开辟新中央商务区,扩展服务业规模,拓展内地市场。在这一背景下,香港和深圳两个城市的市区,尤其是高度集聚着现代服务业的中央商务区,如何跨越两地制度差异和空间距离,实现紧密的对接互补,是在共建世界大都会的实际操作中必然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建造深圳湾人工岛,
  形成港深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具体构想
  
  香港和深圳在共建世界大都会的实际操作层面之所以会遭遇许多困难,关键是两地之间存在明显的制度差异。在政治制度方面,香港和深圳实行“一国两制”;在行政体制上,香港是中央政府直辖的特别行政区,深圳是广东省管辖的副省级城市;在经济体制方面,香港实行自由港制度,深圳实施经济特区政策;在贸易制度上,香港和深圳分属不同关税区;在法律制度方面,两地适用不同的法律体系。港深之间多重制度差异又造成区界分割,限制了人员往来、要素流动与产业整合。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香港和深圳之间的制度差别都不可能完全消除。为跨越制度差异、打破区界分割、推进港深合作,需要做出特殊的制度安排,设立能够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促进港深经济一体化和城市联体化的跨境经济合作区。近年来,香港和深圳各界人士已提出了诸如开发深圳河套地区,开放香港边境禁区,福田保税区以至深圳特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等多种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主导思想高度一致,力图推行具有自由贸易区性质的特殊区域政策,以促进港深人员要素交流和经济贸易合作,但具体实施却存在一定难度。河套地区、福田保税区土地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左右,难以成为有力连接香港和深圳两个超大城市的强大纽带。香港边境禁区多为山地和湿地生态保护区,不便充分开发。深圳经济特区则空间过大,人口众多,又缺少特殊地形的区隔,完全开放后难于管理。
  这里,特提出一个可以避免上述不足之处的新构想,即在香港和深圳之间的深圳湾中建设人工岛方案。
  深圳湾位于香港西北部与深圳西南部交界处,水域面积约90平方公里,属淤泥底质的浅海区,水深2至4米,淤泥厚度5至10米,航运、渔业等价值不高,但相对于围海造地、构筑人工岛而言,施工易、造价低。
  环深圳湾地带分布着大片平原,具备建设现代大都会区的优越条件,也是香港和深圳推进经济一体化和城市联体化的最佳结合部。香港土地面积仅1000多平方公里,大部为不利开发的山地,平原主要分布在新界西北部深圳湾沿岸一带。这里地势平坦、土地广阔,与深圳市中心区仅有一水之隔,又邻近香港、深圳的现代化海港和空港,是香港最具城市化潜力的空间,目前正在兴建元朗、屯门、天水围等新市镇。随着深圳湾大桥、港珠澳大桥、屯门大屿山通道、深港机场快线、广深港高速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将更加凸显其开发优势,可以建成一片香港最宽广的新市区。
  在深圳一侧,自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城市中心和经济重心就一直在向深圳湾沿岸转移。由于特区土地资源日渐稀缺,空间开阔的滨海地带已成为城市建设新的重点地区。深圳湾沿岸海陆空交通便利,是特区重要的物流和旅游中心,更是深圳的“硅谷”,深圳大学、高技术园区和一大批国内外著名高科技企业集聚于此。由于邻近香港,这里也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试验区,诞生了国内第一家外资商业银行、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目前,深圳已在规划建设滨海新金融商务区。
  深圳湾大桥开通后,形成香港、深圳联系交流的现代化主通道,环深圳湾大都会区也初具轮廓。然而,即使交通“硬件”十分发达,如同整个港深大都会圈一样,理应联体发展的环深圳湾大都会区仍然受到港深两地的区界阻隔,相互往来必须经过复杂的通关程序,十分不便。在深圳湾水域构造人工岛,形成促进港深经济一体化和城市联体化的跨境经济合作区,能够跨越制度差异和区界分割,加强深圳湾两岸的融合。人工岛四面环水,实施特殊政策也便于管理。
  人工岛方案的具体构想是,在深圳湾大桥以东的海湾水域,沿香港和深圳海上分界线的南、北两侧分别围海造地,构筑两个土地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的人工岛。两个人工岛之间为港深海上分界线所在的水域隔开,又有多座桥梁或隧道连通,形成可分可合、分合自如的格局。在开发初期,人工岛与香港、深圳的联系由两条主通道承担。一条往西,以桥梁或隧道通向深圳湾大桥的口岸区;另一条向东通到福田保税区。港深间往来利用两区的口岸设施进行通关检验,人工岛也借此形成封闭管理的特殊经济区。两个人工岛中,位于港深海上分界线南侧香港水域内的一个由香港管辖,海上分界线北侧的人工岛受深圳管辖。两个人工岛都实施类似香港的自由港制度,人员往来实行“管出(出岛)不管入(进岛)”的特殊政策,无论香港还是内地居民都可以自由进入、自由经营,创造与香港相似的有利营商环境,吸引港商、外商和内地企业前来投资、贸易。港深双方的货物进入岛内,由各自海关备案就可放行,如要进入对方境内仍需向海关申报。   深圳湾人工岛高度开放、特殊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可以极大推动深圳湾两岸人员、商品、资金、企业的联系交流,有力促进港深两地经济相互融合。深圳湾人工岛处于香港和深圳之间,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特殊的制度环境,也有利于把两大城市的市区联为一体,更好地共同建设世界级大都会。
  
  深圳湾人工岛建设的总体要求
  
  随着深圳市区人口规模持续增大,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日趋紧缺。深圳湾人工岛紧邻深圳市中心区,又实施高度特殊的开放政策,能够获得各方支持,迅速得到开发。在深圳湾人工岛开发后,香港新界宽广的深圳湾沿岸平原也就具备大规模建设新市区的有利条件,并可吸引大批港人前来居住。环深圳湾将形成港深都会圈规模最大的人口集聚区和与港九都市区并列的大面积新市区,处在深圳湾核心部位、实行与香港相同自由港制度的人工岛,就有可能成为环深圳湾大都会区的新中央商务区。
  世界著名大都市纽约的曼哈顿中央商务区,位于哈得孙河与东河之间,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屿。深圳湾人工岛的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和发展背景与之十分相似,有条件成为“东方曼哈顿”。
  开发深圳湾人工岛必须建设发达的基础设施。由于邻近深圳,供水、供电等设施可由深圳配套解决。建设人工岛通向深圳湾大桥口岸区和福田保税区的桥梁或隧道,可以与香港、深圳保持紧密联系。在充分开发后,两个人工岛还可分别建造通向香港和深圳的更多跨海通道及口岸设施。
  开发深圳湾人工岛首先要求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目前深圳湾两岸都在围海造地,但两岸的这种“单边填海”只是自身空间的简单外延扩张,难以积极促进港深大都会的共同发展。相比而言,开发深圳湾人工岛的意义就远大于此。建设人工岛虽然利远大于弊,但也必须通过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兴利除弊。为此,在人工岛的外形设计上,应考虑制定多种变形、变通方案进行比选,以顺应深圳湾潮水与深圳河洪水的流向,有利于防洪排和保护深圳湾整体生态环境。在人工岛上,像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一样开辟大片绿地,培育人工森林、人工湿地及人工红树林,并与邻近的香港米埔湿地保护区和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一起形成优良的区域生态系统,营造优美的绿色海滨城市风貌,实现城市与自然、环保与经济的共存共融。人工岛充分开发后,可在凸入深圳湾的深圳南山半岛和香港辋井半岛的地峡处开挖人工运河,加强深圳湾与深圳河之间的水体交换,改善水质,优化海湾生态环境。按照目前香港和深圳市区的商业地价,深圳湾人工岛土地开发收益及深圳湾两岸土地增值收益可达上千亿元,因此能够有充足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开发深圳湾人工岛的核心要求是港深共建环深圳湾大都会区的新中央商务区——“东方曼哈顿”。根据港深两地不同的比较优势,在香港一侧的人工岛上,设立总部营运区和金融贸易区,利用与香港相同的制度环境和接近深圳中心市区的区位条件,吸引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总部入驻,吸引香港金融、保险、贸易、旅游、物流、咨询等高端服务业北上,跨越制度差异和区界分割,更好地扩张规模、开拓市场,为内地经济发展服务。
  在深圳一侧的人工岛上,设立会展经济区和科技创新区,利用自由港的制度优势和便利的通关条件,举办“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中国进口商品交易会”、“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世界著名品牌展示推介会”等,促进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先进知识、优秀人才、风险资本等创新资源,学习国际著名品牌的发展策略和营销经验,构建“创新之都”、“品牌之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研发创新和品牌营销这两个关键环节提升附加价值和竞争优势,做大做强“珠三角制造”和“中国制造”,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
  深圳湾人工岛有突出的区位、制度、经济、生态、景观等众多优势,在中国加速崛起的大背景下,有条件加快开发,建成港深世界级大都会圈和环深圳湾大都会区的新中央商务区——“东方曼哈顿”。
  
  环深圳湾大都会圈开发前景展望
  
  在香港和深圳交界的深圳湾核心部位建设人工岛,是构建环深圳湾大都会区和港深世界级大都会圈画龙点睛的一笔。无论在“软件”层面的制度安排上,还是在“硬件”层面的城市对接上,深圳湾人工岛都是联系深圳湾两岸的强大纽带。深圳湾人工岛具有自由贸易区和中央商务区性质,实施高度开放特殊的跨境经济合作政策,集聚高端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能够推动香港和深圳人员、商品、资金、技术和企业的无障碍交流,促进两地经济的共同发展。在深圳湾人工岛充分开发后,海湾北岸的深圳特区和南岸的香港新界西北平原将联成一片以人工岛为核心、面积有数百平方公里、人口达上千万的现代化大都会区,香港和深圳将形成经济一体化和城市联体化发展的崭新格局。
  未来的香港和深圳世界级大都会,在其东南部港岛—九龙地区和西北部环深圳湾地区,可形成各拥有数百万以至上千万人口的两大片都会区。两区在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上相互分工,又互为补充。
  港岛—九龙大都市区以金融、贸易、航运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城市功能侧重对外联系。充分发挥邻近东南亚和面向亚太地区的地缘优势,发挥与海外华人联系紧密的人缘优势,发挥通用英语并与全球英语国家保持传统联系的文缘优势,以及发挥自由港的制度优势和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经济优势,进一步吸引世界及亚太地区重要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总部入驻,逐步发展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枢纽、亚太地区经济营运中枢、中国与英语国家经贸和文化交流平台、世界华人经济之都、全球主要金融中心,担当中国走向世界、参加经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先锋。
  环深圳湾大都会区以高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城市功能侧重对内辐射。2007年5月深港两地政府签署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要共同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硅谷”的发展模式表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是当代科技革命的创新中心和新经济的策源地,有一流的大学,才能有世界上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深圳高等教育相当薄弱,与大都市地位很不相称。香港有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等著名高校,但大学数量远少于纽约、东京等世界大都市。创新能力不足是香港、深圳与世界一流大都市的最大差距所在,也是中国与其他世界大国的最大差距所在。英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教育语言,根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06年评估,世界100所最好的大学中,约有2/3分布在美国、英国等英语国家和地区。可以依托香港著名高校,利用香港与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相近的传统联系和国际化的工作生活环境,在环深圳湾大都会区设立“国际大学城”、“国际科技城”,吸引世界各国一流大学和著名专家学者合作办学,把中国丰裕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和创新资源;吸引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和内地大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构建世界上一流的科技、知识创新平台,并将先进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向珠江三角洲、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以及内陆腹地广泛辐射。
  在港岛—九龙和环深圳湾两大都会区之间,又通过九广铁路、西北铁路、屯门大屿山通道等现代化交通走廊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一个环境优良、布局合理、合作共赢的联体双中心大都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香港—深圳大都会的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辐射能力将和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级大都市不相上下,成为带动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参考文献]
  [1]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谭刚.世界级大都市:深港合作目标[J].开放导报,2007,(1):88-92.
  [3]乐正.应将深港共建世界级大都会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J].特区经济,2007,(6):13-17.
  [4]香港智经研究中心.建构“港深都会”[R].http://www.bauhinia.org.
  [5]汪海.深圳湾综合开发构想[J].特区经济,1996,(9):8-9.

【深圳湾人工岛:港深共建“东方曼哈顿”】相关文章:

东方医学论文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模式浅谈共11-17

某港新建集装箱码头危险品箱种类分析05-27

校企共建通信技术专业实践与思考论文(通用6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