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理论简说:政治学法学理论的新发展下

时间:2020-10-25 17:09:42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新制度理论简说:政治学法学理论的新发展(下)

机制设计理论与制度安排
  社会选择理论是一种抽象的规范理论,从元理论的角度来看,研究者可以假设他作为一个客观的观察者,了解所有人的偏好,从而能够确定那些帕累托最优点以及其它一些合理的社会选择目标。但是,在机制设计理论中,机制设计者没有也不可能了解所有信息,问题在于,在信息不完全(不具备可观察性(observable),可测度性(measurable)或可确认性(verifiable))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有效的制度。哈耶克认为:“社会理论的整个任务,乃在于这样一种努力,解释整个经济活动的秩序是如何实现的:这个过程运用了大量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是集中在任何单个人脑中的知识,而仅仅是作为不计其数的不同的个人的分立的知识而存在的。”(Hayek,1967)。假如能够了解和掌握全部信息,那么,机制设计就只是一个简单的优化计算问题,象计划经济那样的直接控制和强制命令就是最好的制度。这样也就不存在什么机制设计问题。
  
  机制设计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3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论战。米塞斯指出,“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者都献身于全人类的善,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它们的目标,而在于它们用以达到最终目标的手段[Mises, 1985]”。论战的另一方主将之一兰格的学生,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利奥.赫维兹(他引入了至关重要的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概念)在六七十年代创立了机制设计理论,尝试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机制设计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信息成本问题,即所设计的机制需要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和信息(运行)成本。任何一个经济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因此,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自然是信息空间的维数越小越好。乔丹(Jordan,1982)证明,对于新古典经济环境类,不存在其他经济机制(包括市场社会主义)既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又比竞争市场机制使用了更少的信息,后者是唯一的信息空间最小且有效的经济机制。这就部分证明了哈耶克在30年代大论战中作出的判断。
  
  二是机制的激励问题或积极性问题,即在所设计的机制下,使得各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达到设计者所设定的目标。在不同的博弈行为假设下,机制设计理论会有不同的结果。首先受到关注的是占优策略(dominant strategy)。所谓占优策略,就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不管别人采取什么策略,我的策略总是致胜之道。问题在于,讲真话不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在别人都讲真话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个人,他可以通过说谎而得到好处。如萨缪尔森在讨论公共物品的提供问题时指出:“对每个人来说这是符合自我利益的,发出错误的信号,在一个给定的集体消费行为中假装只有比真实所得更小的好处”(Samulson,1954,pp 388-9)。
  
  那么,什么时候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机制下人们愿意讲真话呢?只有当社会选择的规则只照顾一个人的利益的时候,这个人才有动力讲真话,这时,其他人讲假话没有什么好处,讲真话也没有什么坏处,讲讲真话也无所谓,所以能被占优策略均衡所执行的社会选择规则只能是独裁性的。这就是吉巴德-萨特斯维特的操纵定理。通过虚假显示自己的偏好可以操纵最后结果以使自己得利。我们再通过投票问题说明这个定理(如图是甲乙丙三人的真实偏好)。
  
  甲乙丙
  
  a b c
  
  b c b
  
  c a a
  
  对于丙来说,如果他真实地显示偏好,那么显而易见只能是他比较不喜欢的b当选,因为两两比较,则b好于a并且b好于c。如果他显示自己的偏好是c好于a好于b,那么两两比较,则c好于a,a又好于b,最终是他喜欢的c当选。
  
  赫维兹的“真实显示偏好”不可能性定理(Hurwitz, 1972)是一个类似结论。在个人经济环境中,在参与性约束条件下(即导致的配置应是个人理性的),不存在一个有效的分散化的经济机制(包括市场竞争机制),能够导致帕累托最优配置,并使人们有动力去显示自己的真实信息,也就是说,真实显示偏好和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因为,如果一个人愿意讲真话,那就意味着讲真话是他的占优策略。因此,在机制设计中,要想得到能够产生帕累托最优配置的机制,很多时候必须必须放弃占优均衡假设,即放弃每个人都讲真话办真事的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