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时间:2020-10-24 10:02:17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摘要:文章试图寻找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动因,指出虽然决定国际资金流动主要有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区位优势等方面因素,但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则主要依靠挖掘各自潜在的区位优势来推动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   关键词:直接投资;动因;区位优势

  一、引言

  从东盟建立,到10 1,到10 3,再到10 6或东亚共同体,中国始终坚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所以关键是如何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其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发展又是重中之重。近十几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200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30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服务贸易和投资协议谈判也在进行。次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中国、菲律宾和越南三方签署了南中国海协议区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实现了南海共同开发的重大突破。2005年7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在中国昆明成功举行,通过了《昆明宣言》,中国成为东盟东部增长区的发展伙伴,将开辟双方合作的新渠道。在深化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的基础上,建议将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确定为中国-东盟新的五大重点合作领域。

  在中国-东盟合作大背景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东盟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到2003年中国仅占东盟对外贸易的7.8%、利用外资总额的0.3%。

  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发展极不平衡。除新加坡、文莱之外,中国和东盟大部分国家一样,同属发展中国家。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从1993~2003年,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额几乎约占中国与东盟总贸易额的50%,而与其他九个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仅占不到50%。

  中国与东盟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相对滞后。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发展迅速, 2003年中国占东盟对外贸易的7.8%,但仅占东盟利用外资总额的0.3%。

  国际经济合作由贸易、投资和服务三部分构成,如何扭转中国与东盟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相对滞后的局面,如何全面推进中国-东盟合作是本文探讨的中心。

  二、推动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主要因素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其本质是国际资金流动的一种形式,所以投资国和受资国的动机共同决定了国际资金流动,而投资国和受资国的动机就构成了推动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主要因素。以下从“产品周期论”、“两缺口模型”理论和“区位优势”理论,分析直接投资的投资国与受资国的动因。

  (一)产品周期论(Theory of Product Cycle)——投资国对外投资的动机

  产品周期论是根据产品不同阶段的特点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形成过程,它由美国经济学家维农(R.C.Vernon)首先提出,并于20世纪70年代初进一步作了修正。其间,威尔(L.T.Well)等经济学家也发展了这一理论。产品周期是产品市场运动的普遍现象。当企业在市场上推出新产品时,产品周期就开始了,并先后经历创新、成熟、衰老三个阶段,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产品周期运动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的决策。在产品周期的三个阶段,都存在着对外直接投资,尽管动因有所不同,但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其在国内无法获得的利益,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这是资本的本质决定的。

  (二)“两缺口模型”(Two-gap Model)——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初期的动机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不足。1996年,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H.B.Chenery)和斯特劳斯(A.M.Strout)在一篇题为《外援和经济发展》的论文中,提出了“两缺口模型”,试图从经济理论上说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缺口的必要性。“两缺口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为了维持经济的一定增长速度,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差额(储蓄缺口)同进口与出口之间的差额(外汇缺口)必须保持平衡。由于投资、储蓄、进口、出口这四个因素都是独立变动的,因此,这两个缺口不一定能平衡,为了使其达到平衡,弥补储蓄和外汇两个缺口,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吸引大量外资、追求外资数量,所以利用外资初期被动接受外商投资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