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失衡是高油价的决定因素

时间:2023-03-23 09:44:37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供求失衡是高油价的决定因素

[摘要] 供求关系是油价的决定因素,供求失衡推高了油价,具体表现在:需求旺盛、供应紧张和剩余产能严重缺乏推动油价上涨,石油增产乏力与储量停滞不前加剧了油价上涨并将推动油价持续上涨。解决高油价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替代能源。
  [关键词] 油价 供求关系 短缺
  
  近年来国际油价一路飙升,进入2008年后更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从年初“破百”,到最近突破每桶140美元。油价上涨对我国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何采取措施应对高油价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作为应对油价问题的第一步,必须弄清楚油价上涨的原因。
  目前学术界在油价上涨原因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的来看,有以下几种观点:(1)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油价飙升的主要原因;(2)美元贬值是油价上涨的罪魁祸首;(3)地缘政治紧张形势导致了油价持续走高;(4)油价飙升是某个大国施展的“阴谋”。
  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很难把它们作为油价上涨的根本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都具有暂时性、偶然性,它们对于说明短期内油价上涨是有用的,但是用这些因素来解释持续了七、八年时间的油价上涨现象显然是不够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高油价?笔者认为是石油供求关系失衡导致了高油价,一方面,紧张的石油供求关系推动了油价大幅上涨;另一方面,石油供应短缺的前景加剧了油价上涨并将推动油价持续上升。
  一、近年来脆弱的石油供求形势
  近年来,国际石油供求形势一直处于脆弱的平衡状态(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2000年和2004年产量与消费量相比有较大余额外,其余年份的余额都不大,有两年还出现了产量少于消费量的情况,而自从2005年以后,产量余额直线下降,2007年产量比消费量竟然少46.9百万吨,产量缺口比除2000年以外几年的产量余额都要高。
  进入2008年以来石油供需形势仍然不容乐观,1月~6月份竟有三个月消费量多于产量(表2),正是这种脆弱的供求关系造成近年来及当前油价的大幅上涨。
  下面从需求和供应两方面对石油供求关系的情况作进一步探讨。
  二、需求旺盛
  最近几年石油需求比较旺盛,2000年以来石油消费平均增速为1.47%(见表3),比1990年~1999年的增速(1.30%)高0.17个百分点,2007年石油消费量比1990年高出25.3%。 从表3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石油需求增长率有所下降,这并不表明石油需求的下降,而是因为产量增长缓慢,以及由此造成的油价暴涨抑制了需求所致。
  当前拉动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和中东的发展中国家(不同地区2000年至2007年石油消费增幅见表四)。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经济发展迅速。另一个是人口增长率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都高于OECD国家一倍以上,更多的人口,更快的经济增长,自然需要消耗更多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资源。根据国际能源署于2008年7月1日发布的中期石油市场报告,2013年之前,全球石油需求将年均增长1.6%,年均增长量约为144万桶/日。而根据欧佩克2007年发布的《世界石油展望》,世界石油消费会以1.4%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石油消费会达到56.89亿吨,比2005年高42%,其中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增长占总增长量的85%,亚洲又占了发展中国家增长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但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人均石油消费也不及OECD国家的六分之一, 这表明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增长仍潜力巨大。
  三、供应紧张
  在需求迅速增长的同时,石油供应却相对紧张,2000年以来,已经有三年产量负增长(见表5),两年(2002年和2007年)产量低于消费量(见表1),2007年不但产量负增长而且产量低于消费量,这是造成2008年以来油价飞速上涨的主要原因。从表5还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石油生产增长率直线下降,直到2007年出现负增长。
  供应紧张的原因在于许多地方石油产量已过了高峰期,开始下降,而新增产量不足。根据英国石油公司的统计,北美地区在2003年达到高峰,之后一直下降;中南美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下降态势,2005年有所反弹,之后又开始下降;中东地区从2000年以来一直下降,2003年有所反弹,2007年重又下降。从国家来说,昔日主要的非欧佩克石油出口国如英国、挪威、墨西哥等都已过了产量高峰期,2005年英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挪威于2001年达到产量高峰1.62亿吨,之后一直下降,2007年只有1.188亿吨,下降幅度达27%,墨西哥2004年达到高峰,之后迅速下降,2007年与2004年相比降幅达9.3%。 俄罗斯在经历十年的增产后,2008年1月~6月份的日均产量为9.78百万桶,比2007年日均产量9.88百万桶下降10万桶,如果照此速度发展,俄罗斯今年的石油产量将会下降1%,这将是俄罗斯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减产。欧佩克的产量这几年忽高忽低,但总的来看有所上升,2006年达到其产量的顶点,但2007年又有所下降,下降幅度达1.19%。世界头号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的产量从2005年以来一直下降,2007年竟比2005年下降6.4%;其余像阿联酋、科威特、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厄瓜多尔产量都在下降,委内瑞拉下降幅度尤其大,2007年产量竟比2001年下降了17.1%。在世界各地区中,只有欧洲与欧亚地区和非洲的产量有所增长,产量增长较大的国家有加拿大、哈萨克期坦、阿塞拜疆、苏丹和欧佩克的安哥拉、伊拉克等国。 正是由于众多产油国产量下降,而新增产量只能勉强抵消这种下降,到了2007年甚至不足以抵消这种下降,造成近年来石油供应紧张,从而推动油价上涨。
  四、剩余产能严重缺乏
  从前文可知,由于消费增长相对迅速,而供应比较紧张,从而推动油价不断上涨。但是从数据上看,石油市场有时还供略大于求,这似乎表明石油价格不应该上涨过快,这是对石油供求关系的误解。由于石油的特殊性,它的供求关系并不仅仅表现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剩余产能也是体现石油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因为全球石油生产和消费区域不一致,国际石油贸易很容易受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为保持石油市场的稳定,需要保留相当数量的剩余产能,如果剩余产能不足,就会加剧对供应中断的担忧从而推高油价。近年来,由于石油需求旺盛,各国的剩余产能都所剩无几甚至已经告罄,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估计,当前世界剩余产能在100万~200万桶之间,基本上全部掌握在沙特手中。进入2008年以来,石油产量虽然总体大于消费量(见表2),但剩余产能却大幅下降,平均比2007年下降了64万桶/日(见表6、表7)。一般认为,剩余产能达到400万桶才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由于剩余产能严重不足,当前的石油市场仍然处于相当脆弱的状态,很容易受到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干扰从而加剧油价波动。
  五、增产乏力
  市场是个极其灵敏的系统,它不但对当前的供求关系做出反应,还对未来的供求状况做出反应。如果未来供应充足,将会压低当前价格,而如果未来供应短缺,则会抬高当前价格并推动价格持续走高。前文提到,未来石油的需求仍较旺盛,但石油供应的前景却不乐观,正是这种对未来石油供应短缺的担心,推动当前油价的上涨并将推动未来油价的持续上涨。
  未来石油增产乏力的第一个表现是:石油生产增长速度越来越慢,2007年甚至有所下降,这是在高油价和世界各地加大了勘探开发力度的背景下发生的,这是石油供应增长乏力的明显信号。

【供求失衡是高油价的决定因素】相关文章:

中美贸易失衡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论文04-29

有关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失衡的原因分析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