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心理偏差的深层心理机制

时间:2023-03-22 14:20:36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投资者心理偏差的深层心理机制

摘 要:对投资者心理偏差进行了归类和整理,归为四类:“自我服务倾向”、“负性情绪厌恶”、“启发式简化”和“框架思维”。接着着重从“自我理论视角”和“进化论视角”进行剖析,认为人类出于维护自尊的“自我提升”、“自我防御”倾向和具有进化生存意义的“适应性策略”、“启发式简化策略”是形成投资者心理偏差的两个深层心理机制。二者对人类的心理健康和生存适应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它们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有利于有效决策和避免决策失误。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者心理偏差,自尊,生态理性
  
  1 引言
  
  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理论与金融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它分析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通过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吸取心理学研究成果而解释了传统金融理论不能解释的金融现象,这种学科的结合不仅完善了金融学理论体系,也从另一个角度对心理学理论进行了验证,为其应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行为金融学并不能代替传统金融学,也并未贬低传统金融分析工具的价值,相反,作为对传统金融工具的补充,行为金融学帮助人们了解“投资者心理偏差”是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投资行为的,从而尽可能有效地规避风险,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常见的投资者心理偏差可归纳为:(1)“自我服务倾向”,如①过度自信;②盲目乐观;③自我服务性归因;④控制幻觉;⑤偏执偏差等。(2)“负性情绪厌恶”,如①损失厌恶;②后悔厌恶;③模糊厌恶或不确定性厌恶等。(3)“启发式简化”,如①代表性思维偏差;②熟识性思维偏差;③易处理效应;④保守主义偏差;⑤从众心理等。(4)“框架思维”,如①锚定效应;②参照系偏差;③心理帐户等。由于人类决策心理本身的复杂性、多变性和联系性,关于投资者心理偏差的深层心理机制的研究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现象,目前没有一个理论能对其产生的深层心理机制做出统一的解释。本文试图从“自我理论视角”和“进化论视角”两角度对投资者心理偏差的深层心理机制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2 自我理论视角: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防御
  
  2.1 自尊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乐观而肯定的评价自己,这种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产生的乐观而肯定的自我估计和评价的倾向就是自尊。就自尊的来源而言,有以下三种理论。进化适应的观点认为,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动物为了生存和繁殖的需要,形成一种尽力取得生存优势的本能以维持较高的群体等级,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出现,这种优势本能就转化为关于自我能力和地位的积极信念。另外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是精神分析取向的自我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认识到自我最终将走向死亡,人们产生了存在性焦虑,为了克服存在性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 ),人类于是生成了自尊,即一种自主的信念:我们是在这个有意义世界中的有价值的人,而且这种价值性自我将会在生理性自我消亡以后继续存在。社会测量学假设(sociometer hypothesis)则认为,人是拥有强烈的亲和需要的社会性动物,在生活中,人们会由于遭到他人的排斥和社会的孤立而感到焦虑,于是,人们为了克服这种焦虑而渐渐生成自尊,即把自我的价值建立在一贯的社会认同上,而不是偶尔的他人的排斥和忽视中。这三种观点,前两种强调自然生存受到的威胁对自尊生成的作用,第三种强调社会生存受到威胁对自尊产生的作用。不过,三者都认为自尊是人们抵制焦虑的重要防御机制。
  那么人们维护自尊的本能是如何使人们产生投资心理偏差的呢?这往往是通过“自我提升”和“自我防御”的无意识过程实现的。
  2.2 自我提升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在对自我进行知觉时会高估自己,这种个体在对自己知觉的过程中产生的积极自我偏见即为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就自我提升和自尊的关系而言,自我提升是个体在社会比较中努力保持和提升自尊的倾向,通过自我提升,人们希望对自己产生满意感、能力感和有效感。研究发现,自我提升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并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它不仅和自尊、自我验证、心理健康、成就水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归因、人际吸引、助人、攻击、偏见、归属感等方面的研究有密切关系。
  人们从外界接收到的有关于自我认识的信息经过自己的过滤和加工常常服务于积极的自我评价,而这一过程往往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瞬间完成的。那么人们如何帮助自己保持积极的自我观念呢? ①对有利反馈进行积极的寻求。个体会采用一种有偏见的信息搜寻行为模式去积极热心地寻求有利于自我评价的反馈而不接近或主动避免消极反馈。②信息处理偏好。大多数人在处理与自我有关的信息时对积极和消极的信息不能平等对待:我们总是未加考虑地接受与自我有关的积极反馈,却仔细地审查和反驳与自我有关的消极反馈;比起与自我有关的消极信息我们更容易记住积极信息;我们常以有利于自我肯定的方式回忆过去;我们往往以使自己坚信自己拥有积极特质没有消极特质的方式来反省自己。③自我服务归因。积极的结果被归因于自我稳定的、核心的方面,但消极结果要么归因于外部因素,要么归因于自我的非核心方面。④自我一致性需要。自我一致性需要促使人们寻找与他们对自已的看法一致的信息,避免和否认与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不一致的信息。⑤选择性交互作用。多数人选择与喜欢他们的人联合,因为选择与喜欢和欣赏我们的人交往能够确保我们所得到的人际反馈都是积极的。⑥下行社会比较。下行社会比较指在一个相关的社会维度上与比自己情况更差的人比较。当周围没有人比我们差时,人们有时会杜撰出更差的人,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与比我们差的人比较能够使自己感觉更好。⑦自我妨碍。当个体对成功没有把握时,会有意识地为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使消极反馈信息价值变得模糊,这样即使失败了也有充分的理由归因为外部因素或自我的非核心方面,而不会威胁到自尊,这说明有些时候“维护自尊”比“追求成功”更重要。回顾上文,我们知道以上几点恰恰解释了投资者心理行为偏差中的“自欺欺人”现象衍生出的几个心理偏差:过度自信、盲目乐观、自我服务性归因、控制幻觉和偏执偏差。
  2.3 自我防御
  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还源于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防御”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的功能。心理分析理论认为: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我们此处的“自我防御”概念与之略有不同,不仅指人们在生存环境中体验到威胁而产生焦虑状态时使用的一些无意识的防御手段,还指当自我的一些核心信念受到威胁而产生焦虑时,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采用的心理防御措施。自我防御能够解释多种投资者心理偏差,例如:①之所以产生“自欺欺人”现象的心理原因是,由于人们是带着“获利”的期望进入投资市场的,当人们面对大量不确定情境和投资风险的时候,内心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为了对抗或压抑这种焦虑情绪,个体会在潜意识中采取“否认、歪曲、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手段,一方面表现出超强的自信,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只选择性地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低估不幸事件的概率。所有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消除内心的焦虑情绪,达到心理的平衡。②而人们对“经济损失”和“未知事物”的恐惧情绪的自我防御则分别提供了对“损失厌恶”和“模糊厌恶”的解释。因为恐惧增加了人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促使人们采取“回避、抵消、补偿”的防御手段来应对。比如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股票大多采取谨慎的态度,反映了人们对不确定性的回避,而对国外股票的投资往往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则反映了心理补偿的需求。③“后悔厌恶”,即投资者宁愿不做也要避免将来后悔导致的心理不适。这是因为“后悔”导致的“自责”会带来“抉择失误”的感觉,当被指出自己的信念或判断是错误的时候,人们会产生强烈的矛盾和挫败感。错误的决策会打击个体的自信,降低个体的自我评价。客观存在的失败感与内心正面的自我形象会引起个体的深层认知失调。承认自己是失败者意味着自尊心的降低。因此,在潜意识中,人们会提前避免此类情况的产生。可见以上“心理防御”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自欺欺人”,和“负性情绪厌恶”心理偏差。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进化论的视角对一些投资心理偏差的深层心理机制进行解释。
  
  3 进化论视角:生态理性——适应性和启发式简化
  
  3.1 生态理性
  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H. Simon认为经济学家的决策理论没有考虑人的认知局限性,为此发明了“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这个术语,指在现实世界中,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一个好的决策不一定得是最佳的选择,只要是有效的选择就够了,人的信息加工系统只需要做到令人满意,不必最优化。德国心理学家 Gigerenzer 领导的研究小组(ABC, Adaptive Behavior and Cognition)深受 Simon等人研究的影响,不过他们更推崇“生态理性”(ecological rationality)的概念,更进一步强调人的认知局限性是具有适应性的。他们认为人脑确实可以做复杂的计算和记忆,但生物和社会进化使得我们具备了一套心理捷径,即一套做出快速反应的工具。Gigerenzer等人指出,我们的头脑和我们的身体一样也是进化成型的,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了他们思维方式中那些最适应生存和繁殖的心理工具。因此人的心理工具是快速而且节省的,这使得我们能够根据很少的信息和运用简单的规则做出决策。 那么从进化论和生物适应性的角度,遗传本能是怎样使我们出现投资心理偏差的呢?
  3.2 适应性
  许多决策属性的表现是稳定的和跨文化的,它们的根深蒂固和普遍性根源于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熟识性偏爱、从众现象、损失厌恶等这些心理属性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它们为人类在信息充斥的世界里提供了快速选择的捷径,对人类的生存适应具有重要价值。例如,①熟识性偏爱的适应性价值:原始人在野外寻找食物时,常常最青睐自己熟悉的食物和曾经去过的采集地点,一种食物假如上次吃了没有中毒,说明这次也可以吃,比冒险吃一种从没吃过的食物好,而去一个熟悉的地点收集食物比去陌生的地点更安全。因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集体无意识:熟悉的事物和熟悉的环境比陌生的更加安全。因此人们更加偏好熟悉的事物,认为选择熟识的事物能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也是如此,在一个不规定座次的会议室中人们会无意识地选择以前坐过的座位;在专心思考问题的状态下会无意识地走最常走的路回家;在饭馆点菜时常点自己以前常吃的菜。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选择自己熟识的比随机选择结果更好。②从众现象也有其适应性意义:原始人在集体外出活动时当看到大家都在向一个方向尖叫逃跑时,就表明相反的方向存在危险或生命威胁,此时最明智的行为就是立刻与大家一起向同一方向逃跑,而不是先站在原地弄清楚危险的来源再做决策,否则早已葬身野兽之腹。③同样的,“损失厌恶”也有着重要的生存意义,例如:原始人在已经拥有一部分食物储备的条件下,丧失一部分食物与额外获得等量的食物,二者的意义显然不同:丧失食物意味着对自己今后一段时间内生存能力的威胁,而额外获得食物只不过是提高了生活质量,前者比后者要重要得多。这恰恰能够解释时间偏好效应,即:“在处于获利时,交易者是风险厌恶者,处于亏损时,交易者是风险偏好者”,这是因为当人们处于亏损状态时人们有更强烈的生存焦虑,因此有更强烈的动机去冒险,以挽回自己的损失。
  除了各种具有生存适应性的决策策略以外,我们还继承或学习到一些有利于问题简化的策略。
  3.3 启发式简化策略
  由于受到注意力、记忆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这些认知资源的限制我们常使用“启发式简化”策略做出决策,尤其是当用于决策的信息过多或过少、决策时间有限时,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当一种信息具有如下特点之一:具有某种显著性特征、能够很好地引起我们的注意力、有助于我们产生与目标问题相关的联想、最容易获得、最熟悉、最符合我们的现有观念、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它就通常会被作为投资者决策的依据。除了信息选择过程外,在决策过程中有一种很常用的捷径是建立在“一个理由”基础上的,即决策建立在单一而合理的理由之上。有时“一个理由决策”只使用一次就能够解决问题,例如“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王位更替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有时候,“一个理由策略”需要多次分别使用,例如“选最好的”策略就是按照重要性顺序运用线索,一旦满足就停止搜索。例如一个主妇在买牙膏时,她可能首先会考虑价格因素,然后再考虑功能因素,最后她又会考虑外观因素,不断缩小范围,最后选定一个产品。“启发式简化”反映了人脑处理信息时的“节约成本原则”,这种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又可以看作直觉推断思维的一种,具有快速、粗略的特点。此时的决策不一定是“最完美”、“最正确”的决策,但是可能是“最有效”的决策。这种判断和决策方式有时会提供接近于正确的答案,但是也可能带来较大偏差。即便如此,启发式仍在很广的范围内适用。从广义的范围而言,“框架思维”也是启发式简化的一种,“框架思维”中采用的“问题分析框架”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快速简洁处理问题的“图式”,例如采用“锚定初始值”的思维模式可以使我们快速计算损失和收益。另外当我们在进行自我财政规划和管理时常常把不同的钱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由于不同账户中的钱有不同的用途因此我们能简单地决定使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最后为了便于做出决策,我们会对不同账户采用不同的参照点,因而产生“参照效应”。
  综上所述,生存和繁殖是进化的两个基础,进化塑造了我们的适应性和启发式简化策略。这些适应性决策工具不但存在于集体潜意识中,同时也是我们在生存环境中被学习和创造的,生长在不同文化中的人通过学习和遵从不同的社会规范,就能利用这些若干代人的智慧使自己更加适应环境,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创造新的工具去适应环境。尽管这些适应性心理决策工具在某些状况下会使人们产生心理偏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在有意无意地运用这些启发式策略,并常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4 小结
  
  先将投资者常常出现的各种心理偏差做了归纳,归为:“自我服务倾向”、“负性情绪厌恶”、“启发式简化”和“框架思维”四类;接着着重从“自我理论视角”和“进化论视角”两角度对投资者心理偏差的深层心理机制进行了剖析。认为投资者之所以出现“自我服务倾向”和“负性情绪厌恶”是“维护自尊”的本能使然,而从进化论的生态理性视角来看,“负性情绪厌恶”、“启发式简化”和“框架思维”是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适应性的作用的“启发式简化策略”的副产品。
  事实上,投资者心理偏差只是人们生活中出现的无意识的心理偏差的一个方面。总的来说,以上各种本能心理活动,不论是“自我提升”、“自我防御”还是“启发式简化策略”对人们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进行更好的社会生活适应都是十分必要的,尽管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人们不可能因噎废食。因此从某个角度说,无论是“有限理性”还是“生态理性”的概念都不是对理性的全盘否定,而恰恰是人类理性的表现。但是对于影响投资者行为的一些重要的心理偏差应当引起警惕,尽量避免出现诸如“市场的过度反应”和“沉没成本效应”这样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Hersh Shefrin, Beyond Greed and Fear Understanding Behavioral Finance and the Psychology of Investing, 2002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陈建文,王滔.国外关于整体自尊研究的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3]?董妍,俞国良.自我提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178-185.
  [4]?乔纳森.布朗(Jonathon D. Brown).自我(The Self)[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Simon H A. Rational choi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nviron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1956, 63: 129-138.
  [6]?朱莉琪,皇甫刚.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心理[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81-485.
  [7]?Gigerenzer G, Todd P, the ABC Research Group. Simple Heuristics that make us sma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8]?Gigerenzer G. Adaptive thinking - rationality in the real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9]?石荣丽.资本市场的投资心理效应研究[J].企业经济,2004,(7),189-190.

【投资者心理偏差的深层心理机制】相关文章:

肺结核患者家属产生负性心理的原因及心理干预08-14

旅游购物投诉心理分析01-03

心理健康参考文献04-14

医学心理学论文11-04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论文06-29

管理心理学论文02-02

旅游心理学论文07-29

关于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精选12篇)04-27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12篇)06-01

定向增发机制研究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