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收益观念的演进

时间:2020-10-18 19:24:45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会计收益观念的演进

摘 要 论述了收益观的演进过程:由原始财产观向传统收益观的演进,再由传统收益观向全面收益观的演进。其演进的动因大体上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环境的变化,经济现象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二是经济收益,即净财富的不断增加。即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决策信息,财务会计应当用全面收益观来反映真实的业绩。
  关键词 原始财产观 传统收益观 全面收益观 经济收益
1 会计收益观的演进
1.1 原始财产观
  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商人们进行簿记记录,主要是为了帮助进行财产管理,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收益概念,更不要说完整的收益决定,只有财产保全的意识。
  (1)产生背景(条件)。企业组织简单,资本来源单一,没有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没有持续经营的经济现实和理念;生产经营的条件简陋,长期耐用资产比例很小。
  (2)会计特征。采用简单式记账;没有会计分期概念;收益的核算通过盘存、比较经营结束时与开始时的财产物资数量、价值增减变动来,即“利润=期末财产-期初财产”,类似于现在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固定格式的收益报告。
1.2 传统收益观
  随着股份公司形式的逐渐普及,人们意识到收益及收益决定的重要性。早在17世纪中后期,东印度公司就要求明确区分“资本”和“收益”,规定股利只能来自受益的分配,而不是对资本的分割。从这时起,收益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对象,逐渐形成传统的收益观,通常是指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配比之后的差额。
  (1)产生背景(条件)。企业经营环境比较稳定,物质资本在企业中起决定性作用,币值相对稳定,生产经营中不确定性因素少,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小。
  (2)会计特征。①基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主要是通过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收入扣减为实现这些销售所需的成本。②考虑“收入实现原则”,它要求对收入进行明确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一般地说,除了在个别情况下,“实现”是确认收入的标志,从而也是确认收益的标志。③依据“会计分期”基本假设,即代表企业经营过程中一个既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或财务业绩。④照成本来计量费用。资产以其取得成本入账,直至销售之时才反映其市价的变动。所以,费用通常代表已消耗资产或已消耗的取得成本。⑤坚持配比原则,讲求合理的因果关系。这样,某些成本或期间费用应分配给期间的收入,而其他一些与本期收入没有因果关系的成本应作为资产予以递延和报告。
1.3 全面收益观
  全面收益,是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动。
  (1) 产生背景(条件)。全面收益观产生于复杂多变、高风险的经济环境。随着经济环境复杂化,尤其是衍生与套期保值的工具的出现和大量使用,根据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原则它们都无法在传统财务报表内得到反映,或者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账面金额远远小于真实的价值或可能产生的利得和损失。许多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已经意识到现行价值是最优选择。传统收益由于其严格的限定条件,如“实现原则”将未实现的持产损益排除在收益之外,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收益,还会出现收益操纵,为此呼唤新的收益观。
  (2) 会计特征。①趋于用现行价值作为主要计量属性。由于全面收益是由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组成,与收入、利得相应的资产负债是采用现行价值计量,而与费用、损失相应的资产耗费或价值的变动既可采用历史成本也可采用现行价值计量,因此,全面收益的计量属性是混合属性。近年来,在迅速变化的经济挑战下,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后续计量日趋增加,而后续计量必然要求采用现行价值。②收益确认计量采用“资产负债观”。收益被视为企业某一期间内资源增加的净额。其计算方法就是要通过对资源的计量,即企业在投入资本得到保持的前提下,实现一定期间内资源的净增加。收益(亏损)=期末资源-期初资源。这样,收益的决定就转化为对期初期末资产和负债的计价。③突破了交易观基础。全面收益将物价变动、偶发事件以及周围经济、、、和物质环境交互作用的其他结果也包括在内,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在报告期内产生(而不是实现)的净资产的全部变动。④突破了实现原则。FASB在13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报告全面收益》(FAS130)和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FAS133)列举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包括外币折算调整项目、可销售证券上的利得和损失、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现金流量避险工具上的'利得和损失(包括对预期的以外币标价的交易进行避险的衍生工具上的利得和损失)。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都是未实现的,按照实现原则,它们均不能包括在净收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