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进行利益协调的必要性分析

时间:2020-10-18 19:25:12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新时期进行利益协调的必要性分析

  摘要:经济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素,而社会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又是经济和谐的基础。党的把和谐社会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内,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和我们党的性质以及当前社会利益矛盾的凸现,对我们分析利益协调的必要性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和谐社会;利益协调;利己主义

  恩格斯指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1]。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个人之间、各阶层、团体、地区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是社会运行的内在动力。党的把和谐社会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内,这必然要求妥善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明确进行利益协调的必要性。

  一、利益协调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就是一个各种构成要素能够协调运作、和谐发展的社会,而经济因素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经济关系的和谐说到底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和谐,其中,生产关系的和谐又是社会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所以说,利益协调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本动因,利益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性关系。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2]。人的利益的形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个起源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3]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需要是人类生存和人类历史产生、存在的必然要求。然而,人类对于所需对象的这种欲求本身并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通过生产这一途径来满足这些欲求、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但在现实生产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类不可能进行单独的生产,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共同生产。“人们的社会关系形成后,不仅使人们在特定的社会范围内生产和生活,而且支配着生产成果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因而本质上制约着人们需要的满足,这就使得人与需求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之所以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就是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利益,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利益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性关系。

  二、我们党的性质和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决定了必须进行利益协调

  我们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一切工作都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国的社会利益矛盾是我国人民的内部矛盾,党协调利益关系说到底就是要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这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我们党是执政党,带领着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成功,还肩负着带领人民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责任。党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实现了“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要在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历史任务,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随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党的又重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要带领人民顺利度过现代化过程的这一关键阶段、实现我们发展的伟大目标,必须要提高利益整合能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利益差异控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同时,党只有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使人们和谐相处、才能调动广大人民参与生产和建设的积极性、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能否协调好利益关系不仅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群众对其合法性做出认同的重要依据。   三、我国现阶段社会利益矛盾凸显必然要求利益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