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经济交流刍议

时间:2020-10-18 13:38:19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跨文化经济交流刍议

一、跨文化经济交流概述
  文化与交流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研究者的视野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Kroeber/Kluckhohn(1952)曾汇集了170个关于文化的定义,Merten)1977)详析了160个关于交流的定义。鉴于研究领域中这种五彩缤纷的局面,本文拟采用Bolten(1997)的论述,把文化理论分为物质、精神和功能三个视角,把交流分为言语、非言语、附着言语和超言语四个层面,把文化与交流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主要以中德跨文化交流为例,分析文化背景及交际风格的差异造成的误解与冲突,并提出减少误解与冲突的思路与方法。
  1.文化
  文化的物质视角着眼与人的活动所创造出的可视的,具体的产物,比如衣饰、工具、厂房、办公室的结构安排等等;文化的精神视角观察一个团体所共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无法直接感知,而要通过对可视现象的分析和归纳推导得出;文化的功能视角视文化为一个定位体系,依据这个体系,社会活动保持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常态。综合以上三个视角,可以做更高层次的整合:文化是一个社会中指导互动行为的参照和定位体系,它在物质上得到具体体现,在精神层次上可得到深入阐释。例如图1与图2是典型的日本与美国办公室的结构图。
  在典型的日本办公室里,部门经理远离入口,背窗而坐。科长背对部门经理,科员彼此相向。整个布局一方面方便上级与下级、同级与同级的密切交流,同时也形成一种无声的监督体系,体现了日本的团体主义队精神及权威意识。在典型的美国办公室里,部门经理享有最大的个人办公空间,普通工作人员工作间较小,但相对独立,不在部门经理和业务经理视线之内。工作人员办公时彼此分开,若需会面,则去会议室。整个办公布局体现出鲜明的个体独立色彩。
  2.交流
  对交流的理解,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观点可归纳为如下模式,即:某人对某人说了什么效果如何,它把交流理解为单向过程,强调的是交流过程中的内容;第二种观点视交流为一个互动的双向过程,既关注交流的内容,又重视交流双方的关系。与第一种观点相比,第二种视野更为全面,可多方位地分析交流中的问题所在。交流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它的四个层面见表1: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集中探讨口头交流,对表中加下划线的部分作为重点举例详加说明。
  3.跨文化经济交流研究涵盖的领域
  跨文化经济交流具体研究经济领域的跨文化交流,重点是跨文化背景下的商业谈判、跨文化管理、跨文化市场营销和跨文化公关工作,它是文化研究与经济学部分领域的结合点,是一种跨学科的视野。
  二、跨文化经济交流分析——以中德交流中的误解与冲突为例
  中国与德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经济循环而得到发展,双方接触的密度与广度也将双方文化差异的深度逐渐展现出来,本文从德中经济交流的言语层次、非言语层次、附着言语层次和超言语层次入手,择重点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公司或企业展开对德合作提供一些帮助。
  1.言语层次:直接与间接
  在交际中,有的文化区域习惯于直述其事,就事论事;有的文化区域则倾向于委而婉之,话里带话,逐渐托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见图1:
  德国人在交际中的特点是直截了当,不直接的表述方式在德国人眼中很可能被认为是缺乏诚意。
  在上面的图中虽没有列入中国,但中国人交际中委婉间接的特点,在学者的研究中已得到充分挖掘。另外,中国学生即使用外语,如英语写作,也倾向于不直接点题,而是旁敲侧击,直到文末才画龙点睛。
  两种不同的交际风格相遇,抱怨和不满成为常事,比如德方可能说:“中国人让人看不透,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中方则说:“德国人有攻击性,直得伤人,没耐心,粗暴,没修养,没文化。”。德国人喜欢的直截了当和中国人得意的形散神不散,曲径通幽,成为误解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