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的赶超

时间:2020-10-15 16:40:43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的赶超

[内容提要]比较优势理论的要义是贸易可能性,而不是贸易效益。比较优势战略作为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战略上的具体运用,并不能保证一国获得持续、较高的贸易效益。追求贸易效益的最大化是理性国家对外贸易长期追求的目标,只有在比较优势基础上,获得贸易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发展的赶超。中国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对贸易水平的提高和贸易结构的提升有积极的意义,应在贸易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关键词]比较优势,贸易效益,经济理性,竞争优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国家竞争力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贸易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赶超,通常需要提升贸易竞争力,获得持续较高的贸易效益。低层次国内产业结构决定的贸易结构,长期来看,并不能获得持续较高的贸易收益,从而实现发展赶超。比较优势战略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赶超的国家战略,但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建立的贸易战略和发展战略,并不能自动实现发展的赶超。
  比较优势理论自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以来,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实,很多经济学家不断对其进行修正,不断吸取各种理论进行完善,增加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说服力。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过程也是理论纷争交织的过程。从实践来看,里昂惕夫之迷与产业内贸易的兴起,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拉大,也是比较优势理论倍受争议的重要原因。竞争优势是贸易和发展过程处于相对优势的一种状态,它可以保证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有力地位,可以在贸易中获得长期的较高贸易效益。本文在讨论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战略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培育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发展赶超。
  发展赶超与对外贸易效益
  获得贸易效益是理性国家进行国家贸易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一国对外贸易的长远战略目标。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落后国家实现发展的赶超,需要持续地获得更多的贸易效益。
  1.获取贸易效益是国际贸易交换的核心问题
  经济理性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分析和由此得出的经济理论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所谓理性的经济行为,是指人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受个人利益的驱使,在作出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衡比较,以便找出一个方案,这个方案能够使他耗费给定的劳动或金钱,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商品交换中的经济人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希望花费较小的交换成本获得较高的贸易效应,无论是采用垄断的手段,还是利用信息充分的优势。贸易效益在物物交换中主要体现在交换比率上;在现代贸易体系下,卖出商品获得贸易效益主要体现在商品的成本价格对比上。
  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也必然遵循理性原则,即获得贸易效益。但国家间贸易效益的获得,相对于个人来说,较为复杂。发生贸易的两个国家,既会大量卖出商品,也会大量买进商品。国家贸易效益的获得,不仅看成本价格比,而且要看用于贸易的商品成本价格差额的相对情况,以及贸易商品的数量。
  贸易顺差并不能完全说明贸易效益。外贸顺差只是表明一国一段时间内出口商品的价格总和超出进口商品的价格总和。从价格成本的角度来看,出口商品尽管可以获得大量外汇,但很可能是亏损的商品交易,也就是说,出口成本高于其销售价格;而进口商品完全存在用超过成本的价格购入的可能,从而导致失衡的等价交换。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数量越大,两国间贸易效益获得的差距越大。当一国卖出商品获益,而另一国卖出商品也获益,国家间的贸易效益大小则取决于贸易商品的数量对比。当然,不同商品单位数量的获益情况,表明了交换中获益能力的大小。因此,贸易顺差会导致外汇收入的盈余,但却不能保证总体贸易效益的提高。
  从作为国家间贸易活动主体的企业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资本逐利的本性,使得跨国企业的生产场所可以位于非资本所有权的国家。一国商品的出口很可能是非本国企业的出口,这进一步说明了外贸顺差不能等价于外贸效益的内在本质。因为,跨国企业的贸易收入需要在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分配,这种分配在资本相对于劳动力更为稀缺的国家中,往往会导致劳动力收入的偏低,从而导致商品输出国贸易效益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