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时间:2021-06-17 15:40:23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要: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一极。“十一五”期间长三角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区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内的分工更加完善合理;苏浙两地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快于上海,上海在长三角的经济比重会进一步弱化;世博会对长三角的经济产生明显的拉动效应等。

  关键词:

  “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区域经济;趋势

  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及其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

  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全球化作为生产社会化和分工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并最终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长三角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较为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较好的投资环境,成为近年来中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战略区域。根据这一总体趋势,未来长三角将继续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按照自然地域经济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的经济联合体。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接轨全球化的必由之路。从自身发展需求看,以构筑现代化大城市群实现经济一体化,是长三角区域各方的客观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上海构筑国际大都市的必由之路,是江浙融入全球化的不二选择。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的战略意义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的战略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一区域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定会对国内其它地区产生示范作用,对国家现代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第二,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区域内部结构的变动、功能的完善以及整体性整合将产生新的能量,使这一地区逐步成为新的经济高地,对国内其它地区特别是沿江经济带产生强有力带动作用;第三,这一区域的经济迅速发展将改变东亚地区经济格局,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发挥重大支撑作用。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十一五”时期对我国经济发展作用的预测

  (一)长三角在我国发展格局中的现状

  1.现状概况。经过十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无论从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和质量,还是市场化和国际化等体制因素衡量,长江三角洲已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表1显示2000年—2004年长三角占全国GDP的比例是逐年上升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巨大。2003年,长三角地区在全国1.0%的土地上创造了20.27%(2003年末为22803.31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时养育了占全国5.9%的人口。长三角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经济密度是全国的19.5倍,人均GDP是全国水平的3倍。2003年长三角地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全面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4.4%,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5.3个百分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38.8%,外贸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50.1%,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上年增长49.5%,三者分别占全国同期份额的19.2%、31.6%和47.8%。此外,长三角地区汇集了全国1/6的科技人才,集中了全国科研机构1/5、高等院校1/3和大中型企业1/4的科研经费。

  2.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比较。从地域面积看,京津唐地区的地域范围最广,为184,957平方公里,是珠三角的3倍;从人口规模上看,长三角人口最多,2003年末总人口达7,608.08万人,是珠三角的2倍多,长三角人口密度高达759.5人/平方公里,其次是珠三角,为568.5人/平方公里,最小的是京津唐地区,323.5人/平方公里。从城市分布密度看,长三角与珠三角相当,每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别有1.5—1.6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京津唐地区城市分布密度较低,仅为前两个地区的1/3。从经济发展总量水平看,长三角具有明显的优势,2003年实现GDP22803.3亿元,占全国GDP总值的19.45%,珠三角与京津唐地区GDP分别为11453.1亿元和10373.5亿元,占全国GDP总值的9.1%、6.3%,分别约为长三角的1/2和1/2弱。2003年长三角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6923.8亿元和10589.1亿元,位于三大城市群之首。2002年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为255.8亿美元,珠三角为169.3亿美元,而京津唐为48.5亿美元,均低于长三角。

  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的总体实力最强,其次是珠三角,京津唐地区最弱。长三角无疑为全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人均GDP全国第一,开放度、创新能力名列前茅,基础扎实,发展潜力雄厚。

  (二)区域内江浙沪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城市规模比较。2003年,上海市以全国1%的人口、不足全国0.1%的土地面积,提供和创造了全国5.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3.2%的外贸进出口额,人口和土地面积仅占长三角地区的17.6%和6.3%,而上述指标却占到长三角地区的27.4%和41.1%。

  2.经济状况比较。2003年,上海单位面积GDP产值为9857.8万元,约为江苏地区的5倍、浙江地区的7倍。而同期上海的财政收入远大于江苏和浙江。2003年,江苏地区8个城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0055.55亿元,占长三角的44.1%;浙江地区6个城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为6496.95亿元,占长三角的比重为28.5%,总量上低于江苏地区。江苏地区为每平方公里产出2077.3万元,高于浙江地区的`646.9万元。人均水平看,浙江地区的人均GDP为28094万元,高于江苏地区2602.5元。此外,上海的产业结构已开始呈三、二、一结构,而江浙两地的产业比重分别为7.7:52.9:39.4和9.1:53.4:37.5,均呈二、三、一结构。整体上看,很明显上海处于“领头羊”地位,是区域的核心城市。江浙两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差不大,江苏地区略显优势。

  3.发展现状分析。长三角目前已形成以沪宁、沪杭、杭甬交通沿线为城市密集带,产业集中带和生产力发展主轴线的格局。初步形成沪宁、沪杭甬铁路沿线的产业轴、苏南临江产业轴和苏北沿江产业轴线,这些产业轴线也成为经济的扩散轴线,以沿铁路扩散最为重要。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分布呈“之”字型,恰好与主要交通线的“之”字型分布吻合。位于扩散轴线死角的舟山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南通、泰州和扬州虽 然沿江,与上海距离较近,但由于长江阻隔,接受上海辐射少,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三地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浙江与江苏的产业结构更是高度趋同,投资和生产分散,各地区不能发挥比较优势,重复建设导致生产能力闲置和资源的浪费,降低了整体经济效益。目前长三角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增速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总体上说与宏观调控、行业环境、原材料、用工等成本增加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有效转变,技术投入低、创新步伐慢,产品结构转换和升级滞后。

  (三)“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区域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预测

  1.“十五”时期长三角区域经济占我国经济总量比重的预测。从长三角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可以看出,其时间序列具有明显的线形递增特性,因此,选择时间回归模型对长三角GDP占全国GDP的比重进行时间序列外推预测。由模型可以预测2005年长三角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为20.96%,到2010年GDP占全国的比重为25.05%.“十一五”长三角经济占我国经济总量的地位将会稳步提高,拉动作用也会相当明显。

  2.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未来五年,江浙将继续抓住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机遇,提升产业水平并成为全球制造业高地,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一个有机分工的产业群落和良性的产业链,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产业集中和集聚的现象会更加明显,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种趋势也更需要上海成为世界性的市场和服务中心之一,服务功能越强,各城市越能获得持续发展。上海对内服务于一个庞大的城市群,使地域中的资源配置趋于优化,对外沟通世界经济,甚至起到国际经济中心的作用。

  三、“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长三角经济圈已处在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阶段,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今后五年,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未来10年内,长三角必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一个世界性的新型制造业基地有望在此崛起。

  城际间轨道交通、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促进内部各要素流动的通畅性和流通速度。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将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上海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不断迈进,会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整体效益的全面提高。江浙两地将依托产业的分工不同,继续完善各自的产业链并加快外向型产业的发展。

  通过以上对长三角“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预测之后,本研究认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在“十一五”时期将呈现以下特点:区域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继续由内资带动向内外资并举转变;人力资源、技术、知识等的集聚优势进一步凸现;区域内的分工将更加完善合理;苏浙两地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快于上海,上海在长三角的经济比重会进一步弱化;上海依然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功能的提升;世博会对长三角的经济产生明显拉动效应;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依然存在。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相关文章:

1.高铁对长三角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论文

2.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3.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研究

4.关于CPU现状及发展趋势

5.基于聚类分析的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研究的论文

6.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论文

7.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研究

8.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探讨论文

9.中国传统平面设计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