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地区主导产业选择

时间:2020-10-12 17:08:52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地区主导产业选择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区如何抓住机遇,获得快速发展,关键是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本文以甘肃省为例,论述如何运用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确定地区主导产业。 区域经济-[飞诺网FENO.CN]
  关键词:投入产出模型 地区 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并且本身成长性很高、带动性和扩散性很强的产业。综观世界经济增长的轨迹,都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密切相关,是由主导产业的演变推动的。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文中指出,在任何特定时期,一个经济系统能够具有或保持“前进的冲击力”,是由于若干 “关键部门”迅速扩张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效果,这些关键部门就是驱动部门或主导部门。罗斯托认为,一个产业要成为主导产业,应当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创新率,即能迅速地引入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具有高速增长的能力,其增长率较整个经济的增长率高;具有很强的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即具有很高的“扩散效应”。他认为,主导部门经过3种途径影响和带动其它部门:前向效应,即主导部门的发展诱发出新的经济活动或产生新的经济部门;后向效应,即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旁侧效应,即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对所在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
  主导产业概念的产生,一开始就是和发展经济学相联系的。它作为部门非均衡发展观的核心范畴,是与指导落后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的。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主义学派认为,落后国家或地区经济不能有效增长的根本症结很可能在于主导产业缺乏。所以,落后国家或地区谋求发展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选择与培育本国或本地区的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建立,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可循,必须按照一定的基准来进行,国内外研究产业政策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罗斯托运用部门总量的分析方法,对主导产业的形成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经济部门重要性的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的结论。他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指出 :在任何特定时期内,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增长率存在着广泛的差异,即在众多不同的产业部门中,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起主导作用的部门,即主导部门。但他没有提出明确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即如何选择主导产业。所以,之后有很多人就主导产业选择基准问题进行了研究,代表性的方法有:“比较优势基准”、“产业关联基准”、“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周振华博士的“三条基准”。
   “比较优势基准”是根据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来选择主导产业。“产业关联基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 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高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所以,选择主导产业应该按照产业关联度大小基准选择。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条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是按照收入弹性大小来选择主导产业;生产力上升基准是按照技术进步快慢、技术要素密集大小和经济效益好坏基准选择主导产业。周振华博士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三条基准:一是“增长后劲基准”;二是“短缺替代弹性基准”;三是“瓶颈效益基准”。
  
  投入产出模型与主导产业的选择
  
  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多种,如根据区位商、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专业化率等确定。不过,目前,从是否能够全面反映部门间、产业间完全联系的经济理论看,当属产业关联理论,即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于20世纪30年代研究并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Input—Quput Analysis)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门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把国民经济划分成若干不同但又互有联系的产品群或产品部门,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及其数学模型来模拟社会再生产过程和国民经济结构,并以此综合分析各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是进行经济综合分析的有力工具。投入产出分析是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来研究各种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等;研究经济效益,分析国民经济部门间、地区间以及社会再生产各领域之间各种各样的比例关系和经济技术联系,为宏观经济控制和决策提供依据。投入产出模型包括根据投入产出表中反映的经济内容或平衡关系利用线性代数方法建立的方程组和根据投入产出表所计算出的一系列投入产出系数。
  产业关联理论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名著《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其主要内容是:在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中关联系数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后向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产业关联度强应成为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的一个基本准则。在进行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研究时,主要是利用投入产出法中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衡量、分析和反映产业关联强度,确定地区主导产业。
  
  (一)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影响力系数一般用符号Fj表示,计算公式为:
  
  
   当Fj>1时,表示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的平均值)。当Fj=1时,表示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当Fj<1时,表示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影响力系数Fj越大,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因此,影响力系数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可能产生的带动作用的大小。增加对影响力系数高的产业部门的投资,会引起对各个产业部门需求量的增加,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注意的是影响力系数反映的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它只代表了某个部门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大小的可能性,而并非充分性。因此,还必须结合该部门的规模、经济效益及发展潜力等因素综合分析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感应度系数
  感应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提供的全部投入量。
  感应度系数一般用符号Ei表示,计算公式为:
  
  式中的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为列昂惕夫逆矩阵行和的平均值。    当Ei>1时,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感应程度的平均值)。当Ei=1时,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等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当Ei<1时,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感应度系数Ei越大,第i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推动作用越大。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某一个产业部门产品的需求与依赖程度,也反映了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所居的地位。感应度水平高的部门,表明其它部门对它的依赖程度高,因而能制约其它经济部门的发展。因此,感应度系数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某一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证整个产业结构升级所起的作用的大小。

 用I-O模型确定地区主导产业的实例分析
  
  (一)测算影响力系数
  甘肃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将全省国民经济划分为33个部门,根据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测算33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并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出前十个部门。
  
  从表1中可以看出,影响力系数最大的部门是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其影响力系数高达2.3311;其次是旅游业,影响力系数为1.6235;第三是金属制品业,影响力系数为1.4646;第四是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影响力系数为1.4352;第五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影响力系数为1.4082;第六是化学工业,影响力系数为1.3134 ;第七是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影响力系数为1.3096 ;第八是纺织业,影响力系数为1.2718 ;第九是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影响力系数为1.2391;第十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影响力系数为1.2301。这十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值均大于1,说明它们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该地区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二)测算感应度系数
  依据甘肃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根据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测算33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并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出前十个部门。
  
  从表2中可以看出,感应度系数最大的部门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感应度系数高达4.4823;其次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感应度系数为3.3991;第三是化学工业,感应度系数为2.8744;第四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感应度系数为2.6824;第五是农业,感应度系数为2.6356;第六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感应度系数为2.5323;第七是石油、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感应度系数为2.3364;第八是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感应度系数为2.2431;第九是金融保险业,感应度系数为2.0759;第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感应度系数为1.9766。这十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值均大于1,说明它们所产生的感应程度高于该地区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也说明它们对其他部门的推动作用超过该地区全社会平均水平。
  
  (三)确定主导产业
  影响力系数的大小,反映这某一部门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的大小,影响力系数大的产品部门对其他产品部门的影响和拉动力强,当这些部门快速发展时,就能带动整个经济快速发展,所以,要重点发展影响力系数大的产品部门,使之带动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2年影响力系数值最大的产品部门是: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旅游业,金属制品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产业,这些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值都大于1,都属于经济发展中需求拉动力大的部门,政府要特别重视发展这些产品部门,以增强这些部门的对内拉动能力和对外辐射能力,从而带动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感应度系数的大小反映着某一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情况,感应度系数大的产品部门在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是经济高速增长时的瓶颈部门,如果忽视这些产品部门的发展,它们就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快速增长。2002年甘肃省各部门感应度系数值位居前列的产品部门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产业,这些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值都大于1,说明其它部门对它们的依赖程度很高,如果不加快发展,有可能制约其它经济部门的发展,所以,政府一定要重视这些部门在经济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位居前十位的有两个产品部门,它们是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感应度、影响力系数值分别为2.2431、2.3311)和化学工业(感应度、影响力系数值分别为2.8744、1.3134),这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两个产品部门既是其他产品部门的中间消耗的主要供应者,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又要大量消耗其他产品部门的产品,它们对全省经济体系具有辐射性、制约性双重性质,即不仅对其他产品部门具有很强的拉动能力,同时还对其他产品部门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它们应该成为甘肃省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点产业,它们的发展将直接决定甘肃省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应该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从上述对甘肃省各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测算的结果,结合甘肃自身优势和国际国内形势判断,甘肃省未来的主导产业应该是:电力、热力、石油及核燃料等能源工业;有色冶金制造业 ;石油化学工业 ;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相关文章:

1.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探究论文

2.基于认知的信息检索主要模型探究

3.基于社会网络的信息传播度量模型论文

4.基于SCOR模型供应链管理分析

5.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审计模型构建应用论文

6.浅谈基于SDO的异构服务数据模型研究

7.基于杭州地区高校调研的公示语翻译研究

8.基于质量技术特征改善率的并行优化模型分析

9.基于本体( Ontology)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