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

时间:2020-10-12 17:09:57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

   【摘要】本文运用SSA跨区域分析模型,对2002-2006年中国31个省区的经济增长经验进行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结论,以期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变化 SSA跨区域分析模型
  
  一、引言
  
  结构效应理论最初由结构学派和世界银行的一些学者正式提出,并被概括为两种假说:structural bonus和structural burden。前者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生产要素从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不断向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转移,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而后者则把社会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progressive行业和stagnant行业。假设总需求不变,由于progressive行业的生产率提高很快,大量劳动力被转移到stagnant行业,这种就业结构的长期变化会削弱人均收入的增长趋势。
  许多学者对上述两种假说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结论。K. Ali Akkemik(2005)研究表明:结构变化对新加坡劳动生产率的`贡献高达23%;而对韩国和日本的研究结果却表明结构效应很小,且往往为负数。Pedro Lains (2005)研究表明:就业结构变化对爱尔兰劳动生产率的贡献高达29%;而对葡萄牙的研究结果却显示结构效应为负39%。陈海明等(2000)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结构效应不同。
  本文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A),对2002-2006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增长经验进行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显著的结构效应?结构效应是否会随着区域的变化而变化?
  
  二、模型介绍和数据采集
  
  1、模型介绍
  在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采用SSA(shift-share analysis)模型。实际上,SSA模型存在两个分支:第一个分支叫CSSM(constant shift share method),也叫跨产业分析模型;第二个分支由Salter(1960)提出,称作跨区域分析模型,也叫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简称SS分析法)。根据实际需要,本文借鉴了SSA跨区域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经验进行比较分析。
  SS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通常指一个国家)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竞争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解解释。根据SS分析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G)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地区增长份额(RS)、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S)和区位份额即竞争力份额(DS)。用关系式表示即:区域经济增长=地区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区位份额,从而将区域经济的实际增长量分解为三个分量。
  (1)地区增长份额:RS=ΣY0iR。式中:RS代表假定该地区各部门均按全国GDP增长率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份额;Y0i代表该地区第i产业的基期产值;R代表全国GDP增长率。把这种假定的增长水平同实际的增长水平相比较,如果低于实际增长水平,则地区总偏离值为正;反之,则为负。
  (2)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S=ΣY0iRi-ΣY0iR=ΣY0i(Ri-R)。式中:PS代表该地区按照全国第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照全国GDP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该地区第i产业随全国第i产业增长(或下降)而增长(或下降)的情况;Ri代表全国第i产业的增长率。若某个地区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PS>0;反之,则PS<0。
   (3)区位份额(竞争力份额):DS=ΣY0iri-ΣY0iRi=ΣY0i(ri-
  Ri)。式中:DS代表该地区第i产业按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全国同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与全国相比该地区在发展第i产业方面具有区位(竞争)优势或劣势;ri代表该地区第i产业的实际增长率。若某个地区竞争力高于全国水平,则DS>0;反之,则DS<0。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G=RS+PS+DS=ΣY0iR+ΣY0i(Ri-R)+ ΣY0i(ri-Ri) (1)
  同样,地区经济增长率(Gr)也可以分为地区增长份额(R)、产业结构份额(R?鄢-R)和区位(竞争力)份额(Gr-R?鄢)。用公式表述如下:

【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相关文章:

1.河南省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论文

2.森林资源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论文

3.关于生产要素内部投入结构和中国经济增长的论文

4.产业结构调整及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论文

5.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6.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论文参考

7.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论文

8.新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分析论文

9.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