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时间:2020-10-19 11:48:42 机电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摘要】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从专业设置与目标确立、专业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围绕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和自身的做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建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于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由此,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必然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并且要以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和总纲,来带动专业的调整与整合、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重构、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自2005 年起,一直致力于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将该专业建设成为学院最强势的品牌专业,大多数专业核心课程都已成为院级精品课程,《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生产线自动化技术》等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教育部机电教指委精品课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也成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我们还聘请1 名企业专家(百得家电部经理金工)任兼职专业带头人,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6 名。现有校内实训室18 个、校内实训基地2 个、校外实习基地21 家。现将有关工学结合的一些实践和体会总结如下。
  1 形成就业导向的专业目标体系
  高职教育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首要是专业设置要紧贴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特定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苏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新区、园区和周边地区的开发区。苏州新区主要是以外资为主要形式,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医药等产业为主;而十一五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也打造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目前园区产业结构中,电子信息占50%。精密机械占20%,生物制药站6%,新材料占9%,现代服务等占9%。根据这一实际,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相当广,可以从事于机电有关的设备操作与生产、技术改造和维护、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数控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维修等等。学院建院以来,一直与许多相关企业保持着深度合作,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与苏州瑞思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百得(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安德鲁(苏州)有限公司、旭电(苏州)有限公司、格兰富水泵有限公司、少士有限公司、艾默生环境优化有限公司等三十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让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包括走访企业、校企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运用DACUM方法、头脑风暴法,确定专业适用岗位、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然后整理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从而来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生涯发展基础,能够在现代企业的机电产品制造管理与技术服务、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运行及维护等机电工程相关部门,从事各类机电设备及自动化设备操作管理、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从事机电产品的组装、质量控制、产品销售与服务、产品技术改造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开发基于行动领域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结构体系
  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重点和难点在课程体系。一方面,我们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以职业素质与道德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在现代企业的机电产品制造、管理与技术改造,自动化生产线设备运行维护等机电工程的工作过程与内容的广泛了解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依据装备制造行业所具有的主要工作岗位、所涵盖的技术与管理知识、以及对高职生的具体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我们通过与企业的不断交流,通过建立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反馈机制,及时从企业和毕业学生那里发现教学方案的缺陷,实现了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不断完善。对本行业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与整理,将自然的工作过程序列,与学习过程中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顺序一一对应起来。另一方面,我们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综合两方面,最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形成了以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MPS 与FMS
  等课程为专业核心,以劳动局电工中级、电工高级和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认证(高级)等职业资格证书为后盾的课程结构体系。这种双证甚至多证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
  3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原因在于各门课程具体内容的设计与编排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范畴。在这传统观念束缚下编写的教材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为此,我们把课程开发作为本专业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结合典型工作任务,着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以通过对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每个项目内容的设计必须以完成某个项目(产品)为任务,辅之以必要的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许多项目课程教学实施安排在校内和校外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为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项目课程开发贯穿了三真原则,即根据真实生产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以真实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结构分析,以真实生产要求进行课程内容分析。从真实生产中提炼工作项目是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在真实场景下开展生产性实训则是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最佳途径。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生产性实训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是我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4 打造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也是以往制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就必须走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结合的建设之路。
  首先,要着力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所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校内的实训基地按工厂模式办,校内的工厂按实训基地办,给参加实训的学生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训,学到职业岗位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能。简单地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一种教学工厂。目前我们拥有实训室18 个,每个实训室都建有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模块化项目实训台48 套、24 套或12 套,校内实训基地还依托本院瑞思机电公司和精技机电公司两个企业,这两个企业的生产任务和员工的工作任务正好与我们汇总的典型工作任务非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