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0-10-24 19:57:59 机电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分析了当前我国机电类专业高职教育的现状,结合该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以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并阐述了该课程体系的结构。
  关键词:课程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综合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目前我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最显着的标志是采用大量的自动化生产制造系统取代了传统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式。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有机结合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可以说,任何产品只要投人工业生产,就必须采用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否则将没有市场竞争力,而自动化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但目前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因此,加速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当务之急。
  l 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具有综合性、先进性、应用性的特点,因此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结构应也具有相应的特点,以培养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学生,满足社会需要和机电专业的发展。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有的院校偏重电类方面,有的院校偏重于机械方面,与当前该专业所处于的“机、电、计算机”三大块内容融合的实际格局不适应。(2)由于追求每门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了课程内容的重复,理论性强,忽视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训设施落后于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2机电—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对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72和教育目标等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机电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1)体现机电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要求,建立更合理的课程结构,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与时俱进;2)充分挖掘理论和实践课程中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知识点,加强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3)结合“双证书”的要求,将证书的知识要求融人专业课程和实践的学习中。
  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适合机电专业发展的理论教学体系
  1)将素质教育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课程体系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培养,并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进程中。不但要使学生毕业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创新意识、自学能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开设公共选修课,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特别在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课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进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教育。
  2)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度。基本理论知识要发挥知识性和工具性两个功能,既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又为专业课提供理论知识基础。在职业基础模块中,淡化理论的推导过程,精简设计和原理类课程,注重增强应用性和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如:机械制图课程简化画法几何的教学,突出工程制图的'画图和识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课程将理论推导过程简化,突出相关理论应用的场合和使用方法。 3)加强核心课程的教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面较宽,知识面涉及较广,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应加强形成职业能力必需的职业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的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更快地适应今后不同的岗位需要。例如:加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及PLC、电机控制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学时,还增设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及PLC的课程职业技能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
  4)整合课程内容,增加电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优化课程结构,紧跟机电专业的发展趋势。以机电一体化技术核心应用能力形成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程体系,删除陈旧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从而形成具有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例如:AutoCAD与机械制图等课程内容有机相结合,密切配合专业课、综合练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需要;把工程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工艺学等课程内容整合为金属工艺学,压缩理论性过强的内容,突出金属材料选用、材料性能改善部分内容的教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整合为工程力学,压缩抽象的理论,提高应用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为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增加了电和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如: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机控制基础、机器人技术基础、电子设计自动化(Protel)、计算机绘图、数控机床自动编程等新课程。
  5)突出知识技能结构的应变性和综合性。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是一个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动态系统,社会人员必须具有应变能力,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在职业拓展课程上开设数控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机器人技术等方面的课程,扩大专业知识面,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
  3.2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环节采用“三个层面”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分别为: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这三个层面之问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支撑。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包括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制图测绘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专项技能训练包括单片机课程设计、电气控制及PLC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包括机电一体化设计、创新设计和职业岗位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置包括课程教学实践和大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内的实践教学,多达127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2.48%;理论授课学时数为172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57.52%。这些实践教学内容的开设,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职业技能教育。
  3.3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相辅相成依据机电专业的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结构,我们设置了相应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包含机械、电气、计算机、专业综合类课程四条主线。机械类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技术;电气控制类课程:电工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和PLC;计算机类课程:程序设计,计算机绘图、EDA、数控机床自动编程、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综合类课程:机电一体化设计、数控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结合“双证书”职业技能教育,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水平,注重基本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课程都开设有实践环节,使理论和实践课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