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20 18:36:33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7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7篇)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作为一位教师,他要么是在帮人,要么就是害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心理健康如果出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具重要性。国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的水平。这让我们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担心,也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担忧。

  俞国良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五方面:一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教师只有对教育工作有热情,才能更加的投入工作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二是教师要了解实时的教育政策,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三是能在教育界建立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具有稳定而积极的心境;五是能够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吴思孝认为,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应符合下面五个标准: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林崇德认为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状态。他们对教师心理健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共识,即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人格、热爱本职工作、良好的心态并认同教师角色。

  社会支持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给予的各种支持。从社会剌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看,社会支持被定义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如来自家庭成员、同学、同事以及各种社会团体所获得支持和帮助来缓解精神紧张、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多,那么个体的正性生活体验和正性的情感就多,与此同时,负性体验和负性情感就少,心理障碍就少。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降低诸如焦虑、沮丧、长时间压力等心理困扰。教师群体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来自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学生家长、家人和朋友等。教师在学校中获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有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态度与他们所获得的学校领导支持间存在显着相关。学校领导的支持比同事或者朋友的支持更具影响力。宋中英2007年的研究发现同事的支持会增加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而来源于校领导的支持对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是最有效的。因此,学校领导在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要考虑从情感因素上给予教师支持,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教师体验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等,从多个角度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主观幸福感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认知评价。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对它的评定依赖于个体内在的标准;其次,主观幸福感是相对稳定的,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有时会受到当时的情境和情绪的影响,但通常它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最后,主观幸福感有整体性的特点,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了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即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据调查表明,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调查也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区别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人内在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心理健康不仅有主观感受的一面,也包括了感受不到的一面。简单来说,感到幸福的人并不说明其心理健康水平一定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也不一定总是感到幸福。因此,心理健康水平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也只是部分的反映心理健康水平。

  其他因素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社会因素。首先,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很多地区的中小学开始施行教师聘用制。择优录取、竞争上岗,这使得教师工作竞争加剧;其次,随着学生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与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工作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再次,教师工作劳动强度大,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跟他们的劳动付出未成正比,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失衡;最后,由于教育的改革,社会经济也在转型阶段,由此而引发的教育价值取向多元化、教师的生存危机等问题都是导致教师身心不健康的重要压力源。

  学校因素。首先,学校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不够重视,导致教师获得的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其次,学生的行为问题、学习问题以及升学指标压力,使教师常常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最后,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也是现在许多教师感觉到紧张和有压力的根源。践与寻求结果、验证与得出结论来有序组织教学。

  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法

  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多接触实际生产过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解决实际生产过程的各种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讲授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把实物、动态演示、静态图形、文字表达、声音解说有机融合在一起,把抽象教学变为形象直观的教学,使许多学生听起来枯燥、老师讲解费力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具有多种形式,教师应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综合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工作得以优化。

  教师个人因素。首先,教师对自身角色缺乏认同、对自己对学生的期望过高、看待问题过于理想化,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矛盾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甚至是习得性无助感,以致常常感到悲观失望、焦虑彷徨;其次,家庭负担重,尤其是有孩子的女教师,由于教师工作本身的繁忙,使她们照顾家庭的时间很少,对家庭对子女有愧疚感。再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结构的老化也容易使教师时常感觉力不从心,从而有职业倦怠和焦虑感;最后,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卫生知识,这使他们长期压抑的心理未能获得及时的调整。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促进的作用;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等因素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也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提高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重视教师生活质量、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促进教师往专业化发展,专业化水平越高,工作成效越高,教师能更多地体会到教育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建设富足的精神家园。给予中小学教师更多有效的社会支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领导与教师间相互的支持与帮助、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和理解,这些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培养与现代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为目标,全面提升人民的整体素质。当代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教育部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定的重视,但却不重视对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现代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育思想的认识不足

  教育思想的认识不足是当代我国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存在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一直得不到重视,忽略了小学老师也是实施教学行为与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力军。导致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不到提升,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1.2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分离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里,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养一直都是出现分离状态。职前培养主要是由师范类学校对教师的前期培养。职后培养是由教师自主进修完成。两者在行政管理和设置机构上严重分离,另外,在培训计划上与课程设置上也显得很不协调。实践证明,教育教学能力和技巧来源于经验教师的指导和自身经验的总结,而教师的职前培养只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的教学学术和思想准备。因此,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分离对教师专业的成长起不了作用,也不利于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1.3理论学习与实践上的脱离

  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对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统一开始重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的比重还是比较大,在实践方面也只是强调专业知识的实践,严重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因此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症状严重缺乏,使学生得不到锻炼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保证。

  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方法

  2.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意识

  开展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工作,必须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知,增强教师的培养意识。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必须把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把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工作纳入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中,建立完善的小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体系,强调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

  2.2统一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实现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统一,是培养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有效方法。改变了以往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离的现象,有利于教育部门统一制定目标、充分利用教育人才资源,合理安排培养时间、统筹培养内容、高效率实施培养工作。大大提高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保证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都必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起来。

  在职前的培养阶段,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这一渠道。通过课堂教学,从而掌握心理学、心理健康学、教育学等基本理论和技能。通过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在职后培训阶段,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能力培养的理论知识学习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学科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心理学基础,懂得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情况、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咨询实用技能,使小学教师具备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大大提高了心理讲课教育能力。

  在继续教育阶段,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向广大教师,全面介绍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包罗万象,比如: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为了保证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的心理科学理论知识,掌握各种心理辅导问题和技巧。学校首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另外通过各种社会实际活动,比如开展班主任工作的交流以及团日活动等,使广大教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目标,拥有更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需要正视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拓展各种有效的教育渠道,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广大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满足中小学心理服务的各种需求,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1结果

  1.1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以SCL-90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2分为阳性筛选标准,即视为可能有心理问题,需进一步检查。460名中小学老师中有228人(49.6%)可能有心理问题,依次是强迫209人(45.4%),人际敏感186人(40.4%),抑郁177人(35.5%),偏执173人(37.6%),躯体化163人(35.4%),敌对162人(35.2%),焦虑154人(33.5%),精神病性136人(29.6%)。

  1.2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将总均分、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特别是强迫因子上的得分已超过阳性筛选标准。

  1.3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以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是否班主任为自变量对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又以专业、学历、教龄和收入为自变量对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民族、不同学历、不同收入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班主任和非班主任中小学老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也不显著。男教师在偏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已婚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不同教龄教师在躯体化因子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LSD多重比较发现,教龄在10年以下教师的躯体化得分和强迫显著低于教龄在10~20年之间的教师,以及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教龄在10~20年之间教师和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之间不存在差异,但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躯体化程度和强迫程度也在增加;不同专业教师在敌对、偏执、精神病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进一步比较后发现:体育艺术类教师在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P<0.05),而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得分不存在差异(P<0.05),

  2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几乎有一半的老师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小学教师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原因可能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生活压力较大、人际交往圈子过于狭窄、角色多、重竞争激烈等,使得教师几乎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做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调节。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强迫是中小学老师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强迫症状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并且逐渐成为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可能跟社会对老师的期望和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苛刻考核标准和严厉的制度以及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有关。

  本研究表明,不同民族中小学老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少数民族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少数民族教师基本上也都大学毕业,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间的差异,使得少数民族老师和汉族老师的同化程度有所上升。不同学历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说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并没有因为学历差异而产生异样心理,学历的优越性在中小学中并不明显。不同收入中小学老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因收入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中小学教师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进而忽略了经济方面的差异;也有可能是因为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各教师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故而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班主任和非班主任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也不显著,以往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总体来讲,班主任教师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班级的管理工作;而非班主任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量更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量等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学校临时摊派的行政任务则多由非班主任教师完成。

  本研究还发现,男教师在偏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说明男教师的猜疑和关系妄想比女教师严重,这可能是因为传统观念上男性被鼓励从事更具有挑战性、更能获得高收入的职业,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却迫使越来越多的男性投身到教育事业中,使得男教师更敏感、更偏执。已婚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能是因为已婚教师面临的家庭负担重,家庭社会关系较为复杂,使得他们体验到的工作压力加大,导致躯体化症状和强迫水平明显高于未婚教师。不同教龄教师在躯体化因子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教龄在10年以下老师的躯体化症状和强迫显著低于教龄在10~20年之间的教师,以及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教龄在10~20年之间的教师和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之间不存在差异,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躯体化程度和强迫程度也在增加,但当教龄达到10年后,教师的躯体化症状和强迫症状不再增加,原因可能是随着对教师职业的适应,教师在工作中逐渐学会自我调节来缓解躯体症状和强迫症状,也有可能是因为教龄达到10年后,教师的躯体化症状和强迫症状已经很严重,已没有再继续增加的可能,具体哪一种原因所导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本研究还发现,不同专业教师在敌对、偏执、精神病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进一步比较后发现:体育艺术类教师在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而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得分不存在差异,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原因可能是因为体育艺术类教师样本数量太小,样本之间的差异过大造成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因为体育艺术类教师思维敏锐活跃,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崇尚个性张扬和释放,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但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4

  1.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在笔者从事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比例不断上升。特别是教师不健康的心态所引起的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师生敌对、冲突甚至辍学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也给学校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在笔者接触的中小学教师群体中也有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停课甚至自杀的案例。这些现状给我们敲起了警钟,我们在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专家指出“一个人心理不健康影响的是他自己和家人,可一个老师心理不健康,祸及的是一大批学生或许多批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如何?调查研究这个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质量、职业生涯发展,更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笔者在仙游师范学校暑期举办的莆田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这个平台上,展开了莆田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

  2.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2.1调查的目的:一是了解本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二是了解其心理问题的成因;三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为下一步培训的内容与形式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

  2.2调查方法:采用SCL90量表作为测量工具。SCL90对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于测量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哪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其总分超过160提示阳性症状,其中因子分2-2.9为轻度;3-3.8为中度;3.9及以上为重度。

  2.3调查对象:莆田市80所小学,参与调查人数264人,其中女教师188人,男教师76人。

  3.结果与分析

  3.1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现状

  SCL90调查数据显示:莆田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其中表现出轻度心理症状的比例为20.2%;有3.4%的小学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障碍。从以上数据还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很多项目出现阳性症状,其中强迫症状比较突出排在第一位,比例为26.8%,表现为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下降,明知道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思想、冲动及行为表现。在访谈中一老师提到我现在一躺到床上,就开始想我的学生什么时候会打架,若打架会以哪种方式打?哪几个学生可能参加?明知道没必要想却又控制不了,晚上睡不好,第二天没精神,我真不知道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我现在才32岁呢。其次是抑郁,比例为26.6%,表现在精神不振,没有目标感,不想说话,不想上课,自责等。排在第三、第四位的分别是人际关系敏感(19.1%)和敌对(17%)。在访谈中教师提到人际关系的圈子小,没有什么社会性的交往,同事的性别比例又是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爱计较,喜欢咬舌头,导致人际关系出现矛盾;加上目前评聘分开,竞争激烈从而引发人际关系紧张。同时有10.9%的老师出现躯体化症状,表现为呼吸系统的不适以及身体的不适感,如头痛、颈背部及肌肉酸痛,有的出现胃口不好,入睡难,早醒多梦等症状。

  2.2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职称、性别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女教师除了人际关系敏感和躯体化症状较男教师高外,其它因子上都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对农村的教师与城里的教师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城里的教师与农村的教师在各个因子上都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对不同职称的教师进行方差检验,结果显示不同职称的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2.3不同年龄段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

  对各年龄段的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方差检验,结果显示在总均分上各年龄阶段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检验显示,25—30、31—35年龄段的老师与36—40年龄段的老师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从平均数上可以显示25—30岁(1.50±0.40)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如36—40岁(1.31±0.28)教师,31—35岁(1.56±0.42)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如36—40岁(1.31±0.28)教师。40岁以上(1.36±0.28)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也与31—35(1.56±0.42)年龄段的老师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40岁以上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比31—35岁教师好。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36岁以上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25-35岁的教师相对较好。这与教师的角色适应,教学经验,家庭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刚毕业不久的教师没有教学经验,角色适应能力较差,难免出现紧张、焦虑、恐怖等消极情绪。等短暂适应后,对教师职业有了认同,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却面临恋爱、结婚、生子,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多重的社会角色,使得一些老师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引发心理问题。36岁之后,生活大多稳定,孩子相对大一些,教学经验丰富,因此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

  4.结论

  莆田市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SCL90调查显示莆田市小学教师轻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0.2%;有3.4%的小学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障碍。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和躯体化等方面。调查还得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职称、性别、区域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年龄段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35岁-45岁之间的教师心态相对较好。

  5.建议

  5.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自我调适能力

  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较大的职业压力有关,但是与教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与自我调适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调查结果得出:有62%的被调查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不太了解,只有9.8%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从心理健康知识获取的途径上看,通过培训获取的只占13.4%。当问到出现心理问题时如何调适?有36.8%老师回答不知道。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适的方法,使得很多教师对自己出现心理问题时,不知所措,没有相应的防御和疏导机制,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加重。莆田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每年200多人,这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因此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培训人数,尽可能做到全员接受心理健康专题培训。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只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让教师通过正式的渠道获得心理健康知识,习得心理调适方法,才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5.2增强管理者心理健康意识,优化校园心理环境

  领导者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关系到整个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建设。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秀屿区70所小学校长,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方法措施?您知道什么是师源性心理障碍吗?从调查中得出: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67%,只有7.8%校长回答不重视;但问到具体采取什么措施?79.8%没有采取任何措施,11.6%回答偶尔开会有正面引导,主要靠教师自学吧;37.5%的校长不知道什么是师源性心理障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校领导并未真正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如果说重视也只是表面文章,停留在口头上。在访谈中一部分校长反应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都十分陌生,更不用说去引导其他老师或开展相关活动;另有一部分暑期参加培训的老师也反应,学校并不重视,看谁方便就叫谁去。通过追访,这些参加培训的老师回去后大多数都没有开专题讲座或为学校的心理健康建设做些什么。但从反馈中了解到教师本人通过培训后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并能习得一些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因此,希望负责各学校心理健康有关工作的校长、副校长或分管行政应先接受相关培训,提高管理者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其从管理者角色出发,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台,优化校园心理环境,促进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朝良性发展之路迈进。

  5.3改进心理健康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性

  仙游师范暑期小学心理健康师资培训班,为期10天,从初期的以讲座为主的模式逐渐向以讲座、案例、讨论、演练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高了实效性。但仍然存在培训内容过多,专业性过强,教师自我调适内容较少,实例分析与操作层面的训练也相对薄弱。因此,改进培训的模式与内容,增加实例分析以及教师常见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与训练,采用小班上课与辅导,增强培训实效性,才能有效提高小学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5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专家们预测,教师的传统功能“传道、授业、解惑’中的授业功能将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得到加强。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的能力,而且必须掌握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自觉渗透、主动实施心理教育。在21世纪,心理教育能力将成为所有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将不是合格的教师。培养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己成为当务之急。

  心理学上把符合心理教育活动要求、直接影响心理教育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心理教育能力。在教师的教育能力结构中,心理教育能力居于核心地位,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自身的优秀素质(对学生而言是外在的素质)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素质,转变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心理教育能力不强,教育的效果就差;缺乏心理教育能力,教育的任务就无法完成,甚至产生负效应。

  一、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意义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人类己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是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的整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生理素质是先天遗传的结果,是其他两类素质的载体;社会文化素质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对其他两类素质起主导作用,决定着素质发展的方向;心理素质作为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之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起着核心的中介作用,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它影响着人的生理健康和生理潜能的充分发挥,是社会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决定着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水平。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文化素质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生理素质主要通过体育来完成,发展社会文化素质主要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来完成,发展心理素质则主要通过学校心理教育来完成,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教育,人的心理素质就难以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就会影响一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盛行多年的“应试教育”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教育的唯一任务,忽视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心理教育的独立地位,导致心理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没有独立的目标体系及相应的教育内容,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没有心理教育课程,在学校教师队伍中缺乏专职的心理教育教师。忽视学校心理教育致使有的学生的素质发展变得畸形、走向片面,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因此,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学校的心理教育。而强化心理教育的前提是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使他们获得进行心理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应的技术与方法。

  (二)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良好状态。其中,心理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个人的健康水平。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身体与心理的巨大变化给小学生带来许多“成长中的烦恼”,他们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困惑希望找到答案。来自成人世界的关心与指导对于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很辛苦。社会的急剧变化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父母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这唯一的孩子身上,沉重的学习、升学与就业的压力过早地落在孩子柔弱的肩上。另外,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金钱至上、贪图享乐、见利忘义等不良风气也影响到成长中的学生。面对这重重压力、种种诱惑,一些学生不知如何应对。近年来大量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另一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抽样检测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而2.49%的教师己构成心理疾病.为了研宄教师心理健康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课题组对12所中小学的师生进行对比检测,结果发现,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这是因为在班级的“心理场”中,教师占据着主动、支配地位,同时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接触”时间每天达7至8个小时.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很容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而学生这个时期形成的某些东西则会影响他的一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刻和长远的,好的教师能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所以,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说,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实施学校心理教育,首先要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都能以积极的心理状态面对学生,面对工作。同时要使全体教师掌握心理教育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技术与方法,在曰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三)促进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个体内在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和专业实践不断改进的历程。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念、知识技能和各种行为方式都需要不断调整、修订,重新审视评估和接受挑战的考验。与过去相比,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更多、更高。教师除了要扮演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灵魂塑造者”、“集体领导者”、“家长代理人”等角色外,现代教师更要做学生的“心理医生”。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必须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现代教师要能为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导与帮助,引导学生及时走出心理的误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当前,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己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识。21世纪,学校心理教育将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心理教育的知识与能力也将成为教师培训及教师资格认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就必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二、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结构分析

  从宽泛的意义上讲,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活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自己的心理教育,即教师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二是针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过程。研宄表明,教师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另一方面,也只有当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时,他才可能对学生施加有效的影响,真正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就包括对自我的心理教育能力和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力两方面。

  (一)对自我的心理教育能力

  1.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自我心理保健指在心理学知识的引导下,通过个体自己的努力,以有效的方法,及时解决自己的日常心理问题,保持良好心态,实现心理健康。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小学教师应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自我心理保健的能力,即运用关于心理健康的科学观念,自我把握心理保健的内容和方法,调节认识,实现自我控制。小学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我把握的能力,指个体随时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解决的能力。具有自我把握能力的人对心理健康有科学的认识,有敏感的自我觉察的习惯,有一套有效的自我认识的方法,能准确地判断自己的心理问题。

  (2)心理中介策略转换能力,指个体自主地通过心理中介的变换,实现环境信息、心理内容和心理意义的相容或一致,从而消除心理冲突的能力。心理中介是个体以自己的心理内容为基础,沟通环境信息,产生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心理中介策略转换就是个体通过转变原有的心理内容,重新解释环境信息等方式,改变导致冲突的心理意义,产生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的新意义,实现心理意义、心理内容与环境信息在性质上的一致或相容,从而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通俗地说,心理中介策略转换就是遇事“想得开”,能够运用一定的策略方法实现自我心理调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心理策略控制能力,即个体从自己实际的心理问题出发,通过比较,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从而最大程度地矫正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控制方法是多样的,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如何使所选择的方法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些都涉及到心理策略控制的问题。

  2.优化自身心理素质的能力

  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不断优化的过程。现代社会要求小学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而且能不断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宄的能力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既有相对稳定的、共性的一面,又有各不相同的个体差异性,表现出自身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学生的视野开阔,吸收新信息的能力很强,在他们的头脑中有着无数的问题,各种千奇百怪的思想层出不穷。作为引导学生成长的教师,更应该博览广收,不断吸收新信息,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

  (2)高尚的情感与良好的情绪状态

  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优秀教师共有的心理品质。只有爱学生、爱事业的教师,才能有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责任心,才会对探索学生的心理世界有强烈的欲望,从而主动研宄教育的规律,探宄教育的方法。另外,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使教师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障碍,使教师体验到失败与挫折。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做到不感情用事,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坚强的意志与独立自主的个性

  教育学生是一项复杂而极富创造性的劳动,在工作中教师要能够知难而上,持之以恒。教师工作又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生产劳动,基本上以个体活动为主,“弹性”很大。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能够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能够独立地开展工作。

  (4)正确的自我观念与自我控制能力

  现代教师应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有效地激励自我,正确地调控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素质去影响学生。

  (二)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力

  从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这个角度,可以把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分为以下几方面:

  1.了解学生、鉴别问题能力

  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分析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鉴别学生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是教师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首要条件。要了解学生、鉴别问题,首先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对学生言语及非言语行为的观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教师应善于倾听,能够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第三,教师要能够熟练地运用问卷和心理测验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第四,教师要能够熟悉各种类型心理问题的特点,要能够准确地识别不同的心理问题,尤其是要正确区分好动与多动、粗心与学习技能障碍、学习焦虑与焦虑症、情绪低落与抑郁症、做事认真与强迫症等几组容易混淆的心理问题。

  2.设计、实施心理教育课程能力

  在学校心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最常用的形式依然是集体上课。但是,心理教育课程有别于其他文化课程。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社会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确定合理的课程目标;其次,教师要熟练掌握心理教育课程的不同活动方式,如:认知法、操作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等,并能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心理教育活动的过程;第三,教师要能够熟练运用预热、澄清、引导、反馈、面质等方法组织心理教育课程。

  3.设计、实施个案辅导能力

  针对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设计并实施个案辅导,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个案辅导包括:对心理素质不良学生的辅导,对心理健康不良学生的辅导。个案辅导是实施补救性心理教育的重要手段。小学教师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对个体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原因做出科学的分析,能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与技术设计教育方案,作相应的处理,并不断检查方案实施的效果。

  4实施有效心理评估的能力

  评估是心理教育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心理教育评估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有关的客观资料,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成效及其存在的不足做出恰当的评价。通过评估,了解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决定今后工作的方向。心理教育评估包括编制评估量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作准确判断等方面。

  三、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模式

  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毕生发展的过程。对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主要有四种有效的模式:

  (一)理论学习模式

  理论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要获得心理教育的能力,首先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小学教师要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理解与心理教育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熟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趋势。理论学习的形式主要有集中讲授、自学讨论。集中讲授是小学教师在职进修学习的重要方法,它可以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为保证最佳的教育效果,集中讲授的内容应符合三个特点:基础性,所讲授的知识应该是心理教育中最基本的原理,具有普遍的迀移作用;针对性,能解决小学教师心理教育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连贯性,集中讲授的内容应能反映心理教育理论知识的逻辑联系。集中讲授的形式可以是短期培训、学术研讨、专家讲座等。在职教师进修学习的时间很紧,所以,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坚持以教师的自学为主。要求受训教师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潜心研读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书籍,撰写学习理论的体会文章,加深对心理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撰写教育札记和教育案例的方式,积累相关信息,印证理论知识,以此提高心理教育的理论水平。

  (二)实践参与模式

  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本人的实践活动。实践参与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勇于实践,能针对心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有计划的研宄;其次要勤于实践,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心理教育活动;第三要善于实践,即尽快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使心理教育活动规范化,增强心理教育活动的效益。实践参与的形式有:活动观摩、自主实践和集中研讨。通过活动观摩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明确心理教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了解心理教育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活动的方法,深刻理解以学生和活动为主的心理教育基本原则。通过自主实践,使受培训教师能开设心理教育课,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通过集中研讨,使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将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

  (三)研究探究模式

  开展课题研宄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运用研宄探宄模式应实现“两个性”:一是实践性。在确定研宄课题时,要针对本校、本班级学生及教师本人的实际情况,选择研宄内容、确定研宄方法。在行动中研宄,在研宄中提高。要注意积累研宄中的第一手资料,要有研宄过程的典型案例,有利于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推广。二是创造性。教育科研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心理教育的课题也要有开拓创新的成果,不能完全重复他人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能力,并在探宄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

  (四)综合化模式

  综合化模式是对上述理论学习、实践参与、研宄探宄三种培养模式的综合运用。为了克服上述三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将三种模式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可以起到优势互补、事半功倍的作用。它避免了单一模式的片面性,体现了综合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个人的自我教育与自我训练。为了提高自己的心理教育能力水平,教师要有自觉进行心理教育的需要,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要培养自己对心理教育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动机;要有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坚信人人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可以开发。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6

  摘要:将积极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能促进中小学教师反思师生关系,并激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情感,这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文章探析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指出积极心理学能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新思路,并探析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及其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全新心理学理念。此前,心理学主要的用途是治疗患者的心理创伤,以医生治疗患者的方式处理心理问题,这种传统心理学也叫消极心理学。不同于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致力于研究和挖掘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要求心理学家用欣赏的眼光挖掘人的潜能,研究人类的积极人格,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强调人的价值。它利用人类内心深处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和唤醒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巨大潜能,促使人追求更富有意义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包括快乐地生活、投入地生活以及富有意义地生活,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它将心理学从研究和治疗病态心理拓展到研究人类的幸福和美德上,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二、积极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一是积极心理学丰富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继续教育是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对完善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促进中小学教师发展至关重要。传统的继续教育通常包括职业道德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等,但随着社会发展,各研究领域之间互相交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适当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理论,以拓宽自身改革的道路。积极心理学在吸纳传统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实证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和预测人类走向幸福和完善的路径,丰富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增加了传统继续教育缺乏的教育理念、思想观念,拓宽了原有的改革路径,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二是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激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情感。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和唤醒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巨大潜能,激发人的积极情感和观念,如乐观、勇敢、幸福感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证实,相对于普通人而言,大部分具有积极观念的人有着更好的社会道德、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在面对逆境时能更轻松应对。对中小学教师而言,这种积极的观念非常重要。有了这种观念,在面对来自上级、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时,他们能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心态面对。此外,积极观念能使教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积极乐观,心情更加愉悦。因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该大力运用积极心理学,激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情感和观念,使之塑造积极人格。三是积极心理学能促进中小学教师反思师生关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教学仅仅是主体对客体作用的一个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学生是主体性与能动性统一的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有自己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当今社会,互联网迅速发展,信息高速传播,中小学生的思维、视野较以往更加开阔,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容忽视。积极心理学倡导用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挖掘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接受积极心理学理念,掌握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方法,有助于他们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挖掘、发挥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学习和教育目标实现,也有助于他们反思自身角色、教育方式,进而打破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育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平等的关系。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可行性

  一是积极心理学理念符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保持积极向上态度的人,更容易在逆境中保持好心态,战胜逆境,取得成功。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情感、积极品质的培养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营造,展示了一种积极教育的理念。这种理念符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理念,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达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除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还应使受训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形成健康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就教师而言,当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文化素养除了学科性知识,还应具备条件性知识和自我健康发展的能力;就学生而言,中小学学生年龄偏小,有些学生未意识到心理已处于亚健康状态,更不会及时寻求老师或家长的帮助,而是任消极情绪不断发展。中小学教师掌握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后,就能更好地帮助中小学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保持乐观。二是积极心理学倡导的心理品质与中小学教师所需心理品质相符合。积极心理学理论要求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人类蕴藏的潜能,积极挖掘人类固有的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强调人的内在价值。积极心理学理论充分研究和利用人类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和优秀力量对抗人生遭受的苦难与困境,引导人们用乐观向上的心态,更好地收获人生幸福和快乐。将这些心理品质迁移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能促使他们保持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热情参加继续教育,形成主动参与继续教育的学习氛围,进而带动其他老师一起参与继续教育活动。此外,还能使中小学教师形成激发自身潜能、增强专业知识、不断促进自我发展的心理品质。具备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教师更容易在教育活动中保持信心,在学习与工作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三是积极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相联系。积极心理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思想,倡导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心理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体现普遍意义的博爱与人性。积极心理学不仅将人类自身的优点看作可以用来克服其缺点的有利工具,而且致力于通过不断激发人类内在的优秀品质,研究和促进整个社会持续、和谐发展。此外,积极心理学能够培养个体作为社会一分子所拥有的那份积极而强烈的归属感。这份归属感能促使个体认同自身是整个社会和国家中的成员,进而更加积极地面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在保持自己优秀的同时促进他人变得更加优秀、更积极向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思想,重视中小学教师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为他们创造各种继续接受教育的条件,促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及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积极心理学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更好开展,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路径

  (一)丰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度和关注度越来越高。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我国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为所有教育工作者提供终身教育、终身培训观念,通过不断教育培训补充和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漏洞。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纳了众多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为许多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优秀研究成果也能为中小学继续教育所用,为中小学继续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增添新内容,弥补原有教育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表现出的不足,使继续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愈趋完善。除了旨在弥补教师的知识缺陷、更新教师知识结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还应当关注教师的全面发展。但是,现实的教师继续教育往往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这恰恰是积极心理学能弥补的部分。积极心理学强调挖掘人的潜能,致力于培养积极的人格,这对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个人全面发展大有裨益。可见,积极心理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中小学继续教育在促进教师个人全面发展的知识方面的缺陷,使继续教育内容更加完善。

  (二)调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对象

  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具有比较明显的计划管理色彩,从中小学、县(区)、市、省到国家级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通常是“强制的荣誉和福利”,因此中小学教师自身并没有“是否同意或愿意”参与继续教育的表达权和选择权,这种“强制”的继续教育会促使受教育对象通过“软抵抗”的形式,表达对现行继续教育活动的不满,即在继续教育活动中表现为“出工不出力”。“软抵抗”表示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组织(管理)者面前常常表达“同意学或者愿意学”,但在继续教育的实际活动中“身在曹营心在汉”。换言之,形式上接受培训,实质上在培训课堂“随身携带”其他任务。在接受继续教育后,部分中小学教师并没有将在培训中获得的教育知识运用于实际教育工作,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此外,参加培训的教师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水平,有着不同的参与目的,希望从培训中学习的知识并不同,但是继续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是有限的,对不同教师不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也无法关照到所有参与课程培训的老师。积极心理学认为,当自主、能力、关系三种人的先天需要得到满足时,最有可能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培训者可以加大情感方面的投入,给予教师一些空间去发挥,使他们更具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样对培训的效果大有裨益,可以提高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服务于不同教师的个性需求,增强继续教育效果。

  (三)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

  按照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本是由各区县的教师进修学校或者是教育培训单位负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与计划,通过教师进修学校,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可否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水平,加强了他们的业务能力,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但是,由于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监督与考核,有时行政主体缺位,有时管理职能交叉重合,甚至有些教育培训规定存在漏洞,导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效率低下,难以充分激发中小学教师的主体精神。总之,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机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积极心理学旨在促进人类持续探索自身的积极力量,使人自发追求幸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通过组织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活动,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的总体教学能力,促使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扮演提供高水平教育质量的辛勤园丁的角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积极心理学都包含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将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组织系统理论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活动中,有助于解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中效率低、教师主体性弱等问题,有益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积极心理学中组织系统理论的应用,可以增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活力,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积极心理学中的组织系统理论还能够改善整个社会环境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态度与看法,使整个社会形成支持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帮助中小学教师克服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抗拒心理,促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7

  在这个人才竞争的21世纪,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所以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中扮演了奠基石的角色,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方面就成为了关键所在。

  一、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现状

  学生是教师直接接触并服务教育的对象。教师的心理健康值得引起社会的关注,因为不仅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要靠它,而且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要靠它。因此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现状就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很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在近几年调查检测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内随机抽查了112所中小学的1691名教师,结果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教师占所有教师的51.23%,比我国目前正常人群心理问题发生率高出了一倍多,在这51.23%中,轻度障碍的教师占32.18%,程度严重到成为心理疾病的教师也已经达到了2.49%。更有调查发现,每天觉得很忙、很累,却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的教师占75%;觉得当教师压力很大的教师占了90%。这些研究调查都显示出,当今社会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已经日渐严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理应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教师的待遇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而对于教师师德的修养也是夸夸其谈,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得到重视与关注。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全国有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都分布在农村,所以,基础教育的成败甚至中国的全民素质教育的决定性因素便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的好坏。

  二、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成因形成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概括如下:

  (一)自身因素。农村中小学教师焦虑心理的产生,首要原因是教师职业在知识经济方面的高要求与教师的自身素质的不相适应。在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创新,往往是善于知识的创新的人才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拔得头筹。而基础教育则是培养人才以及开发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决定了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为了确立学生创新的理念,形成创造性思维方式打基础,必须通过创新式教育抓基础教育。然而我国现今社会的中小学教师中30至40岁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他们不仅面临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和学校寄予的厚望,而且面临基本陈旧的在学校里学的知识,他们的知识结构、教育观念等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他们为了不让时代淘汰,就要继续学习新的教育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但是教学任务的繁重以及紧缺的学校经费等很多因素导致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即使进修,教学和学习也是难以两者兼顾。焦虑心理就是在教师面临知识经济时代对于教师素质的高要求和学习与工作矛盾的双重压力之下产生的。

  (二)社会因素。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传播者,其工作任务是及其繁重的。然而教师的付出和收入却不成比例。《教育文摘周报》中指出:小学初中教师每周平均课时达到15.31节,其中周课时超过18节的教师占46%,在校工作时间平均每天达到8.93小时,平均每天在家备课的时间为1.63小时。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的教师也大有人在,还有连续几周持续工作的教师,体力以及脑力的超额付出,加上匮乏自我调节能力,导致他们失衡的心理,多数教师出现上班情绪低落、人际关系紧张、畏惧上班等情况,导致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被严重影响,而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被严重制约。

  农村中小学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在农村,较城市而言,比较艰苦。而且学校对教师的需求也并不重视。《教师法》由国家审议在1993年10月31日通过,其中不仅教师的权利义务有了明确的规定,而且也将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是合法权益在许多农村的中小学教师身上仍得不到保障,甚至会出现拖欠工资的情况,教师的生活水平无疑被严重影响,尤其是山区的教师,艰苦的工作条件,闭塞的信息,使教师的心理失衡、心力交瘁,以至于发展成各种心理疾病,在实施全民素质教育时遭到严重不良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很大程度上被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所影响。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高。社会上,周围人的行为密切影响了个体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心理的因素有:社会对于教师的评价、教师对于评价方式的接受。终结性评价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主要采取的方式,这种评价将教师为了改变学生的品德行为、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所做出的努力贡献忽略。

  (三)职业因素。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众多,所面对的冲突也多,在家里是父母、妻子、丈夫、儿女,在领导面前是被管理者,在学生面前却是管理者,而且农村远离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较城市狭小,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导致心理的失衡。

  三、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的主动者是教师,学生心中的榜样也是教师。学生的言行举止都被教师所影响,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理问题应得到重视与解决。

  (一)中小学教师需要的和谐环境的构建。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小学教师和谐环境的构建需要依靠社会,而社会的主导者是政府,首先应该将健全的法律在农村山区严格实施,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其次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减轻升学压力,使尊师重教成为和谐的社会风气。“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的树立有其实际的内涵: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理解教师的苦衷;减轻教师的压力;提高教师的地位。同时,政府应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自我强度。另外,家庭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小学教师积极心态的培养。情绪上的成熟是成功教师的必备品质。情绪上的成熟就是能很好的调适自己心理状态。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教师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是成正比的,所以我们提倡给教师减压,减轻教师的精神压力。

  四、小结

  当前社会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严峻,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三是职业因素。要实现全民素质教育,就需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需要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7篇)】相关文章: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12-06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标准03-30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总结09-08

中小学教育督导论文01-20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精选5篇)06-17

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的论文04-2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视频观后感(精选6篇)05-17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计划09-2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