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道德教育理念的比较及启示

时间:2020-12-03 13:01:08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中西道德教育理念的比较及启示

  论文关键词:整体主义 个人主义 比较及启示

浅谈中西道德教育理念的比较及启示

  论文摘要:在道德价值观中,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中西道德价值观差异的基本表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本位意识将会增强。本文主要分析了二者的区别及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道德是通过道德主体的内心感悟自觉地实行善恶价值取向。中国与西方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关系不完全一样,二者的道德价值观差异明显,但仍有一定的相似。

  首先,在阶级社会中,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是有阶级性的,教育方法也自然会被打上阶级烙印,所以,二者道德教育理念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次,二者都倡导人道主义思想,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反对神权思想,要求“尊重人”的思想,以及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平等”的思想,这与孔子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以及“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治国》)的人道主义思想并无多大的区别。

  西方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而中国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是整体主义。个人主义最早是由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提出的,强调个人自由及个人自主与尊严,不受外来的约束。在权利中,自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权利,因而,国家的革命就是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自由平等既是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西方社会公认的政治原则。同时,个人主义的发展也为国家政治权力无节制、无休止的发展与膨胀提供机会。二者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i.强调个人价值与强调整体价值个人主义推行个人至上,以自我为中心,突出个人的自由与权利,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个人独立的思想。w同时,强调自我是价值主体,离开自我就谈不上什么价值,自我是实现价值的主体。对于每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与特定利益的正常人来说,最符合他个人利益的就是允许他们以最大限度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的目标和达到目标所用的方式或手段,并在不违背现行法规与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付诸行动。苏格拉底曾说过:“任何一种天生的倾向都是可以由训练和锻炼而使之在刚毅方面有所长进。”可见,苏格拉底把品德培养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夸美纽斯强调的则是人的身心是和谐的,他说:“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在德智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任何人都有能力在自己身上发展某种独特的人类优秀美德——不管是思想的、艺术的、还是伦理的,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是独特的还是共同的等等。”都是有能力实现他们值得钦慕的潜能。这里所说值得钦慕,也会有道德上的差异与文化上比较。某些特定范围内的人类美德,会在某种程度上获得其中的方面,这些方面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一个人的品德。

  而整体主义以群体为中心,整体重于个体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群体为中心,个人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个人作为整体的部分依附于整体,且无条件的服从整体。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的。一切个体只有在满足社会群体的要求,实现社会群体的利益时,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一切对个体有用的东西,如不纳社会群体的价值系统中,就得不到肯定。整体主义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的道德原则,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培养群体人格,约束个性。在古代没有个人的观念,一个人似乎不是为其自己存在的。如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强调就是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在义利关系上,强调“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论语·宪问》)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显仁》)“因民所利而利之。”(《论语·饶日》)强调了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舍生而取义的思想;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以整体为中心的观点,体现了为国家、为人民的献身精神,对于培养当代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为人民服务精神,及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2.培养心性修养(耻感取向)与信奉法制力量(罪恶取向)在古代传统思想中,有影响力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其认为是仁义礼智的根源,只要人们进行修养,就会成为有道德的君子,实现自己道德理想。强调了自我反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及“克己”反省的道德精神,从而提高人们修养的自觉性,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

  西方文明在形成之初,就与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国文明有着不同的特色。西方社会以地域划分层次,以个人为本位,认为哪怕是神与神之间,也会为私利而争斗,其社会契约论就是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之上的,以一定的契约来约束管理社会事务,以一种制度对人们进行调节,这就是法律制度,法律在西方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法制是其主要的制约机制,它较之道德或其他的制约机制具有更显著的地位与更重要的作用,并在长期发展中完善自己的法治秩序。西方在法制建设方面所体现的精神,对西方价值观念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造成中西方道德本位区别的原因是复杂的,中西方道德价值观植根于各自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环境中,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影响差异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西方不同的经济基础直接决定各自的道德本位。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无论中国或西方,“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中西方道德都是公开维护统治阶级的制度,只是中方的起源以血缘家族关系为基础的,而形成了宗法制度。同时,人们依靠土地生活,若没有天灾或其他事情,一般不会迁移到其他地方,所以,整体关系愈来愈密切,形成了中国家庭稳定、和谐统一的优良传统,对家庭成员个人的独立性与个性得不到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而在古希腊,以居住地区与财产划分阶级而形成的国家、家庭关系没有中国古代那么重要,同时,以雅典为代表奴隶制城邦工商业十分发达,以行业分工制到行业内部分工都十分周密,在城邦内外贸易。工商业者的`经济活动就是在交换中寻求利益,追求个人幸福,追求个人主义,在交换中得到尊重与尊重他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人们注重平等自由,强调了个人权利等个体道德品质。

  其次,统治阶级的专制程度方面。在西方,基督教统治着人们思想界,其教义认为人生在世上就是痛苦;对上帝应爱、服从,上帝会宽恕人们的一切罪行。其教义不仅通过教育,而且由仪式或日常其他方面向人们灌输。可见,其影响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很深,宗教伦理在超越性的意义上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可以说,西方市场经济的规范中,主要依靠法律与宗教伦理配合。同时,在社会中,一切都是商品,每个人都是商人,在交换上,人与人之间就是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一直以儒家人伦本位思想为主导的价值观,因而对“礼”的维持既是传统伦理也是传统经济的最大价值,竞争必然被当作与伦理秩序不相容的因素。于是,经济生活被严格限制在伦理的范围内,人伦关系制约着经济关系,个体经济活力的约束必然抑制主体从事经济生活的能动性,从而达到维护等级制度的目的,以至于遏止了工商业的发展,为专制特权统治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物质条件。

  如果以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任其发展,不仅会导致社会责任与集体意识的缺乏,还会造成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的冲突,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因素;而且在道德理想层面上无法造就大公无私、富于自我牺牲的理想人格。同时,还应认识到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现代西方价值观是在适应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并且这种价值取向促进了西方经济的发展。

  而以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有它积极的方面。整体主义的内容会因时代与社会条件的不同而各异;但就群体生活中,个人需要顾及他人利益及大众利益这一点来说却是共同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这种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的持久不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与国家、社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矛盾,而二者必须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如果走向反面,个人积极性就会受到伤害,特别是青少年由于思想上未成熟,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潜意识不可能避免的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教育青少年在继承传统文化整体精神的同时,应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从传统的整体主义精神出发,上升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上来。

  中西方道德本位差异明显,中西方应加强交流沟通,努力促进共识,同时还应保持自己传统,而不是一味的模仿、照搬对方。尽管道德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变化,它迟早会发生变化。现在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提高人们的自主意识,但一些人追求无限的自由,将会产生无政府主义;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中的负效应,将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对此,应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提倡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新时代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尽管中西方文化传统形成的背景、基本理念的不同,在当前以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意识越来越强大时,我们应坚持在发扬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吸收对方的优点,发挥个人主义的长处,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到对社会利益的关怀上,通过人们自觉地对社会利益的关注来实现社会利益。加强法制,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兼容并包,创新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理念。

【浅谈中西道德教育理念的比较及启示】相关文章:

1.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之比较的论文

2.浅谈中法会计环境比较及其启示

3.浅谈城乡学前教育比较中获得的启示

4.浅谈高职道德教育

5.浅谈金融投资的发展及启示

6.浅谈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7.浅谈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8.中外庭院特点、理念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