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时间:2020-11-24 09:18:36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教育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三、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方法主要有:一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教育;二是正面表扬激励。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孔子在其教育活动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让学生自己会学习。总之,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21世纪国际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实际是科技、人才和国民整体素质的竞争,归结到当前就是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质量的竞争。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到下世纪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所受的教育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为使我们的祖国在新世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要使中小学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口号吹得更响,把素质教育的旗帜举得更高。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撰文发表了睿智卓见;本文拟就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谈点粗浅看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笔者认真阅读了《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按照朱熹的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他的学生子贡未能做到全面发展,孔子就注意启发诱导,《公冶长》载有这样一件事: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又问:什么器皿?孔子回答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意思是说,从个别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皿,但却没有注意到全面发展。你看,孔子的教育不正是启发式教育吗?孔子的教育活动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吗?

  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教育是很有启示的。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为政》)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比如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先进》)就是说他的学生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如樊迟和颜回都问仁,孔子回答樊迟是爱人,回答颜回却是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三、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之。(《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所以,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他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意思说,在学习中发现了乐趣,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了,那么,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孔子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悦,欲罢不能(《子罕》)。那么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呢?

  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应该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感情冷漠,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感情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自然被触发,并进而如同爱屋及乌般喜欢上教师的讲授,学习的'兴趣浓了,劲头足了,此所谓亲其师而近其道也。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从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今天,我们更应该像孔子那样,对学生讲平等,讲民主,讲感情。

  二是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有让人肯定的心理。孔子就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说明孔子是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我们今天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分数,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从而使他们学习起来更投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天,我们应像孔子那样,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民主,热爱学生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比如,孔子要求学生多闻多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学习要循序渐进,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子路》);学习要有恒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子罕》);重视温习,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不一而足!

  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应该为孔子最为强调的。

  孔子十分重视学,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同时又重视思,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四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孔子通过自己的体会,说明了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只强调一面或者使两者脱节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徐干的《中论·治学篇》也引用过孔子的话: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足见孔子是大力主张学思结合,二者并重的。

  总之,孔子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是十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的。孔子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自己会学习。在孔子看来,光有知识,没有能力,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德加·富尔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不难理解,但可惜的是,目前相当多的教师仍没摆脱只教知识不教方法的传统教育模式,他们自己从教材中提取知识,然后通过分析把它喂给学生,这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离开教师就手足无措。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就必须像孔子那样,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孔子在其40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作了较系统全面的论述,形成了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其中有糟粕;更有若干精华,充满了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去好好研究其教育思想,吸取其中的精华,把我们的素质教育搞得更好、更完美!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相关文章:

1.浅谈孔子思想与素质教育

2.浅谈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

3.《论语译注》与孔子的教育思想

4.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5.浅谈数学素质教育

6.浅谈英语情趣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

7.浅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8.浅谈体育课要渗透思想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