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素养培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论文

时间:2020-07-22 19:25:57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基于创新素养培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论文

  我校是农村偏远学校,有在校生约四百名,其中99%为农村学生,37%为随迁子女。自2006年起,我校历经两轮托管,在2016年加入南汇一中教育集团,并与芬兰库奥皮奥市钮兰麦琪学校开展联合办学,登上了国际合作、特色建构、文化立校的大舞台。期间虽然我校的生源状况基本没有改变,但却大幅提升了办学质量和文化建设。究其原因,是我校根据教育目标论和方法论的审慎思考,因地制宜,基于创新素养培育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并对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基于创新素养培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论文

  一、创新素养课程的内涵和达成渠道

  当前,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有四个,即协作、交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学会批判,互联网时代强调合作和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独立的品质。所以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首先得教会他们批判性思维。我校创新素养课程的理念是: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

  创新素养目标达成的渠道是全方位的,除了学校的主渠道——课程和教学,学校环境的影响与浸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才能保障创新素养培育目标的顺利实现,这一课程体系包括:学校环境隐性课程、专门课程(有关创新素养知识的课程)、学科渗透课程(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

  具体而言,学校环境隐性课程包括三方面:

  (1)学校制度环境,如办学理念、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

  (2)学校人际关系,如师师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等;

  (3)校园文化,如校风、班风、学风等。

  专门课程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创新的基本理念、有关创新的知识和原理、社会创新的历史、创新的本质和价值,培养学生创新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包括:创新素养培育通识课程、DIY青少年创新思维课程、STEAM课程。了解世界各个领域的著名创新人物,并学习其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学科渗透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建设遵循学科特点的课程,对课程中潜在的、隐性的创新教育因素进行全方位地开发,从而转变教学方式,渗透批判性思维,倡导学生进行质疑和反思;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富含人文素养、自然科学、职业生涯体验等内容的实践类课程,活化“寓教育于生活、寄知识于游戏、融文化于情境”的教学形式,在基于学生真实而生活化的情境与活动中,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创新思维的方法,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确立以特需课程为导向的校本课程体系

  以提高创新素养为引领,以差异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我校建设了以特需课程为导向的创新素养培育课程体系,来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从而积极推进差异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满意度,促进其全面发展。特需课程以尊重学生差异为起点,根据学生个别化发展的需求,改变“因师而设”的传统课程供给模式,采用“量身定制”方式将“教师的供”与“学生的选”这两个环节紧密相连。特需课程强调让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能够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选择不同的学习层次,自由走班。所以特需课程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让他们在过程性学习中,激发起新的学习兴趣,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

  在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校立足校情,强调实效,突出特需课程的选择性。它包含四种选择类型下的此类课程:

  (1)特色选择,能适应学生发展特长、爱好等特殊需要的学习,由此充分发挥我校办学特点的作用与影响;在课程设置与实施上,对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进行强化,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强化课程和竞赛课程。

  (2)程度选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不尽相同,我校将课程分成不同的层次,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具体表现为分层走班课程。

  (3)方式选择,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希望发挥各自特长的需求,我校允许部分学生根据爱好、兴趣,在不同课程的学习上进行自主安排,并为学生的专长开发提供个性化的选择,具体表现为个别课程。

  (4)内容选择,在课程设计时,我校为具有不同思维特性的学生提供不同学习内容,具体表现为知识类拓展,体艺类特长类拓展、实践活动类课程。

  三、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

  我校的课程内容建设以学生个体成长的多元发展为经,以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为纬,突出课程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特长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课程基于核心素养培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对学科知识的再细分、横向拓展、纵向应用的深入思考,组织跨学科领域的研讨,加强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学校育人理念,以及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课程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可持续性。我校围绕“提出问题~.开展活动~‘分析结果”“交流共享”等设计拓展型探究实践活动,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融合。由此可见,我校特需课程的内容覆盖了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并着力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除了常规的学科课程外,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课程来丰富特需课程的`内容与内涵。

  1.强化课程

  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某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素质发展加以强化而形成的课程,其表现为两个方面:

  (1)利用我校的学科特色引导学生专长发展的方向;

  (2)利用我校某些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艺术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竞赛课程

  我校针对学科竞赛,编制了相应的竞赛辅导训练课程,为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提供有效的学习和训练平台,为提高他们的竞赛成绩和综合运用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3.走班课程

  我校根据师资和学情,对已有的基础型课程,在同一门课程的基础上,分别设立教学程度不同的班级,供学生自由选择,以体现对差异性的尊重。

  4.、个性化课程

  我校充分关注特长生的学习状态,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加强类基础型课程、拓展类课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此外,学生还可以自行决定学习的具体目标和内容,自主安排学程。

  5.知识性拓展课程

  我校结合学科教学,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基础型课程进行拓展,为想进一步学习某学科的学生提供机会。

  6.体艺特长类拓展课程和实践活动类课程

  我校以“寓教育于生活、寄知识于游戏、融文化于情境”的教学样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格,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四、通过课程实施,深化创新素养培育

  我校主要通过学科统整与学科拓展这两种方式,来进一步深化创新素养的培育。

  1.学科统整

  我校探索不同学科的交汇点,合并相邻学科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学会灵活应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论,探究、验证某些典型性问题,并指导他们就一些相似、相近的案例巩固所学知识、举一反三,提升其驾驭知识、应用知罄的能力。如我校在“咖吧课程”中融合数学、经济学、金融学等学科的知识;在“戏剧课程”中融合英语、语文、音乐、美术、表演、创作等学科的知识,这两大类课程通过情境表演、论文研讨、作品展示、方案设计等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复合的学科领域中进行知识整合,培育创新素养。

  2.学科拓展

  我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融通环境隐形课程、学生自我习得课程、非规范学习课程,为学生创造“泛在学习”的氛围。如我校统整和建设以阅读素养为核心、以阅读活动为途径、以学习质量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思辨力、批判力开发课程。又如“鼓文化”课程改变了传统的音乐课的教学范式,让学生通过“阅读领航”活动,从学会使用乐鼓,到参加家庭、学校、社区的“鼓文化”表演等综合性活动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在课程实施中我校大胆打破常规课制,通过长短课、大小班等形式,将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讲座与沙龙相穿插、校内外活动相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进课程实施。

【基于创新素养培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论文】相关文章:

1.创新机械人才培育形式构建理工论文

2.旅游活动人文素养培育研究论文

3.图书馆信息素养培育路径探析论文

4.文学教育的青少年人文素养培育论文

5.基于影视英语的人文素养教育论文

6.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7.信息素养与人才培育相关性探讨论文

8.核心素养要求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