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品德教学论文

时间:2020-10-30 11:52:41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品德教学论文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进更高的境界,通过自觉的集体生活的教育更能发挥伟大的力量以从事于集体之创造。”“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陶行知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有助于学生学会生活。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品德是在个体自己的生活、活动中发生和形成的,品德的提升和完善也是在他们自己的生活、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没有生活,也就无所谓道德和品德。道德离不开日常生活事实,也就是说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是道德的素材,而且从中也在接受道德的影响。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品德教学论文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遵循生活的逻辑,力求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围绕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

  一、生活即课程,课程即生活。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以生活为源头、活水的课程资源观是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领域里的灵活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是课程资源观的理论基石。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我们的教育不限于学校的形式。

  《品德与生活·社会》告诉我们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改变课程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状况;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生活,给学生生活以教育。生活中的课程随处可见,随时可遇,是全方位的,也是随机的,不确定的,有时往往是消极的。为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于一举一动前能下最明白的判断,把学生在生活中触摸到的某些消极、落后的东西,转化为积极、前进的教育因素;必须大力挖掘和充分利用生活中丰富的`、鲜活的课程资源。

  儿童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远远地丢在校门外,怀着纯而又纯的学习愿望来到学校。因此,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刺激都会左右学生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学会在社会生活中成长,所以要从小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教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时,教师利用周边生活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作为品德课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意识。以学生的生活作为品德课的教材,挖掘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的道德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品德与社会》中《不说话的“朋友”》一课,学生也许天天在都在看到这些公用设施,但他们不一定观察、了解过它们,见到被破坏的公用设施无动于衷,甚至自己也经常性地做这种破坏公用设施的事。社会环境使然,学生心中有“只要我不去做破坏设施的事就行了,别人怎么破坏不关我的事”这种冷漠心理。在上这一课时,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让他们近距离的观察这些“朋友”,通过实践,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公用设施对我们生活的帮助,从中在学生心中激发起要爱护这些公用设施的强烈愿望。改变了他们思想中消极、冷漠的方面,化为积极、前进的方面。

  以社会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媒体,把生活中的事作为品德课程实施的依衬,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对于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施十分有利。

  二、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而建筑人格长城则是陶行知的德育理想,建筑人格长城的理想,即陶行知德育思想,是寓于生活教育之中的,也是富有现代价值的。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儿童生活在社会中,他从社会中汲取知识与经验,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课堂生活只是儿童整体生活的一个部分,品德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是要发展儿童的生活能力和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在进行品德课堂教学时,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提炼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教学内容,用儿童开放的生活领域来充实教学内容。在进行《品德与生活》教材中《下课了放学啦》一课的教学时,学生经过一、二个月的学校学习、生活,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画面,引起学生共鸣,重视学生在下课、放学时的有关经历与体验,使课堂教学成为儿童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扩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儿童创造和体验美好生活的过程。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应如何做,这使从自己已知生活经验中获得教育,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学会生活。

  三、在做中学,在学中教。

  陶行知先生有“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了解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是陶行知先生对于“教学做合一”的具体说明。“做中学,做中教”则说明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十分注重做与学,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对于新课程的品德课教学尤其重要。

  道德是在个体生命的经历、经验、感悟和体验中不断生成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以实践为载体,才能使学生获得内在的情感体验,摆脱“知行不一”的困惑。在课堂教学上,让学生从做、学中得到知识,升华思想。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去做一做,亲身感受劳动的感觉,了解到劳动的辛苦,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如果教师只是说,学生肯定感受不到劳动的艰辛,对他们品德的升华肯定是不成功的。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做合一,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到了知识,自然而然也受到了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教育可以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其力量极少;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力量才是伟大,方不至于偏狭。”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进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新课程,更好地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品德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文

2.陶行知实践教学理论论文

3.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4.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当今素质教育的论文

5.《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2000字

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小班音乐教育的指导策略论文

7.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论文

8.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新疆班教育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