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史区域研究取向的精细之作论文

时间:2020-10-08 14:17:35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师范教育史区域研究取向的精细之作论文

  师范教育自清季以来便被视为群学之基和教育造端。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即有学者对清季师范教育做了探索性的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外研究相关论著日多;但既有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全国性的整体概述,区域性研究除沿海部分省份有少数成果外,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研究近乎阙如。而且师范教育在实践环节尚存在多种类型,除比较正式的师范学堂外,尚有各种形式的简易师范和特别师范。研究者目光专注于师范学堂,对非主流师范教育则甚少措意。

师范教育史区域研究取向的精细之作论文

  凌兴珍教授著《清末新政与教育转型——清季四川师范教育研究》一书,是近年区域教育史研究领域不可多见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成果。精细化研究是该书最大特色。该书综合运用教育学、历史学与社会学理论方法,既立足四川,又放眼全国,以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视角,对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做了翔实论述。凌著对包括各级官绅对师范教育的认知、提倡、规划与举措,传习师范、简易师范、初级师范、优级师范、女子师范、职业与专科师范以及川边民族师范等各种类型师范教育,涉及师资、生源、经费、设施、学科、课程、教材、学时、成绩等教育“内部”的具体内容,都进行了分类研究和动态考察。

  作者研究视野较为广阔,不是拘泥于四川谈四川,而是特设一章“清季师范教育概论”,论述了中国传统教育与教化之儒的演化,并对清季师范教育发展概况及其分期、学制类型等进行了梳理,为全书聚焦四川师范教育的诸多细部问题提供了大的“语境”,也为后文四川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提供时代的注脚。在具体的阐述过程中,作者在“就事论事”方面做到了细致入微,文中的大量注解、表格,浸透着作者在文献检阅和档案爬梳过程中的点滴心血。不惟如此,作者还对清季四川师范教育的师资、教材、课程、学生等办学诸多要素及相关原因及影响都有所论述。

  凌兴珍教授的研究表明,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从发展速度和规模来看,可以说是起步较晚却后来居上;从内部结构演变来看,各层次、各类型师范教育经历了多头并进、此消彼长的动态变连过程;从办学特点来看,新旧杂糅的转型特征较为鲜明。这些结论多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上。作者广泛搜集、梳理考校清季民国四川地方档案、报刊、方志及各类公私历史文献,尤其是四川、重庆等地档案馆及四川大学档案馆所藏档案,清季民初的四川地方报刊以及民国刊印的'部分师范学校的校史、校刊等大量史料,使得该书资料丰富,结论可靠。

  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并非平地青云,整齐划一。作者注意到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不仅受到西方尤其是日本现代教育的影响,也有着本土文化资源及地域文化的诸多影响,从中体现着传统教育的演变及向现代教育的转型。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国家政治、地方文化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作者敏锐地注意到所有这些因素,且都有所论列,使得本书不是单薄的教育史,而且也是那一时代多种面相的深入揭示。

  凌兴珍教授的著作在对新式教育进行细化研究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区域都位于国家权力的制约之下,区域史研究既要纵向关注国家在地域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也要对不同的地域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如果一味眼光向下,专注于区域研究,而无左顾右盼的学术眼光,则易迷途难返。只有超越区域的疆界,以区域整合和互动竞争的视角,庶几能得到从区域走向整体研究的归途。凌兴珍教授虽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著作中也多少运用比较的视角,但总体来讲,区域比较研究仍是该书相对逊色而需继续下工夫的方面。

【师范教育史区域研究取向的精细之作论文】相关文章:

1.美新教育史学转向中的问题取向研究

2.心智哲学的演化和语言研究的取向论文

3.区域海洋经济研究前瞻论文

4.浅论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史研究意义论文

5.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研究论文

6.内部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

7.民间工艺美术区域价值研究的论文

8.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论文

9.儿童文学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