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应用的论文

时间:2020-10-07 15:43:27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医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应用的论文

  随着创新型社会的到来,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探索和构建适合于中医药创新人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创新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新型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其培养质量将直接决定未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全体师生的共识。而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造性的核心能力,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创新。本研究旨在检验《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技法》课程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中医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应用的论文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选修《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技法》的80名学生作为干预组研究对象,配对匹配相同专业、相同年龄与性别的未选修该课程的学生80名作为对照组。

  2.方法

  (1)评价工具采用美国教育学家Facione1992年发表,彭美慈等2004年翻译和修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包含70个条目,共7个维度,分别为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其中,正性条目30个,负性条目40个。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负性条目赋值为1-6分,正性条目反向赋值。量表的内容效度为0.89,α值为0.90,特质的α值为0.54-0.77。测评总得分在210分以下表示具有负性批判性思维能力,211分-279分表示意义不明确,280分及以上表示具有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350分及以上为强的表现。各特质的分数区间为10分-60分,30分及以下为负性特质表现,31-39分表示特质意义不明确,40分及以上表示正性特质表现,50分及以上为强的特质表现。

  (2)研究方法干预组学生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技法》授课,本课程为1学分,课程内容分为6讲,每周1讲,共授课6周,于2-8周授课。配对匹配相同专业、相同年龄与性别的未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发放量表,采用统一指导语,填完后当场收回。3.统计学方法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教学实施前后的差异;申请专利及创新项目的意愿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二、结果

  1.基本情况

  教学前后各发放问卷160份。教学前收回有效问卷133份(83.13%),其中干预组75份,对照组58份;教学后收回有效问卷129份(80.63%),其中干预组78份,对照组51份。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0.47±0.97)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2=5.100,P=0.404)等人口学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教学前后两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组间比较

  组间比较显示:教学前两组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上述7个维度中的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自信心、求知欲5个维度得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教学后两组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7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组内比较

  组内比较显示:干预组教学前后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7个维度得分均无变化(P>0.05);而对照组教学前后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自信心维度得分发生了有统计学差异的下降(P<0.05),详见表3。

  4.教学后两组学生申请专利及创新课题的意愿比较

  6周的授课结束后,干预组有58.97%的学生有申请专利的意愿,而对照组仅有23.53%的学生有此意愿;两组学生申请创新课题的意愿比申请专利高,干预组有69.23%的`学生有意愿申请创新课题,对照组仅有23.53%。教学后两组学生申请专利及创新课题的意愿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

  三、讨论

  1.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有助于抵御考试压力对批判性思维的影响

  创新教育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内涵的一种素质教育实践。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尚未统一。概括地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这就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医学生要敢于对所学医学知识、观念和思维方法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大胆地进行评判,并运用可靠的方法去检验自我判断的正确性,并在分析、综合、演绎和归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本研究通过开设《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技法》课程,讲授了创新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以及创新技法等内容。施教前,虽然两组间人口学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但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7个维度中的5个维度(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自信心、求知欲)得分有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课程的类型和性质有关。选修课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选择的,他们在开放思想、分析能力、自信心、求知欲等方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比对照组高。尽管如此,教学后干预组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7个维度得分无统计学差异,似乎创新课程对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效果。但是,对照组前后两次得分发生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下降,说明外界有导致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降的影响因素的存在。本课程的开课时间是2-8周,课程结束进行量表测评时正处于学生期中备考时期,考试压力可能是导致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降的外界因素。赵梅等研究表明,医学本科生批判性思维与学习压力大小呈负相关。这一结果支持上述推测。由此可见,开设本课程可有助于抵御外界压力对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创新课程可能阻止了考试压力导致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下滑。

  2.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兴趣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指在创新创业实践行为活动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起着推动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创新创业兴趣则是创新创业意识中层次较高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和创业行为,使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始终保持行为的强度和持久性,以此帮助学生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向着既定目标前进。表3显示,教学后干预组学生申请专利及大学生创新课题的意愿均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开设创新教育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考虑与授课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关,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头脑风暴法,可以使教师启发式教学与学生参与式学习相结合,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正所谓“教无常法,贵在得法”,说明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视、听、思索及讨论相结合,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

【中医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应用的论文】相关文章:

1.中医药院校艺术教育论文

2.高职院校生命教育内容创新分析论文

3.信息安全课程创新教育研究论文

4.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思考论文

5.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创新教育论文

6.幼教物理课程创新探究教育论文

7.中医儿科临床师承教育创新思路论文

8.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创新的论文

9.谈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