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下的教育价值拓展论文

时间:2020-10-06 16:00:16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孔子教育思想下的教育价值拓展论文

  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梳理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系,不是为了获取什么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是要从中获得智慧的启迪,通过探求孔子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和现代价值,推进现代教育科学的传统继承、吐故纳新、变革发展和理论创新。文章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初步探讨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

孔子教育思想下的教育价值拓展论文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借鉴办

  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吸收古今中外思想文化宝库中优秀的教育思想因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值得研究、学习和借鉴。孔子在带领学生周游列国的教育实践中形成身教言传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其所创造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对现代教育仍具有有益的借鉴价值。

  一、“有教无类”“六经皆艺”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现代教育要发挥两大功能: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突出个性发展,二是教育的社会作用。教育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重视教育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然而,我国目前的教育存在诸多不利于发挥教育两大功能的现象,例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社会排斥问题、中小学择校问题、培优乱收费高收费问题、分数是重的应试教育问题、一考定终身的高等教育入学问题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剥夺了部分公民接受教育或优质教育的平等权利,不利于维护教育公正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不利于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因此,我们要吸取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对我们的现代教育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另外,孔子提倡的“六经皆艺”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公民也有借鉴意义。在孔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礼、乐重智,射、御重体,书、数重美育,“六艺”则意味诸育兼综、智能兼求的全面发展。从孔子的言论来看,他主张“以德育人”,把“德”的内容分为道、德、仁、艺四个层次,“志于道”是最高准则,“据于德”是具体表现,“依于仁”是具体内容,“游于艺”是实际运用。由此,现代教育更应重视和强调道、德、仁、艺等核心素养的有机统一,而把“德”放在教育的首位,“学以致其道”。

  二、“成人”“全人”体现了教育目标的明确性和本质性

  孔子教育思想总体上来说,是一种修身的教育,他曾指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仅仅好仁善、智谋、言语、耿直、勇敢、刚强,而不好学,其弊病就是愚蠢、轻率、奸诈、狡辩、作乱、狂妄。孔子的这种学习修身,就是要学会“内圣外王之道”,不断提高人的身心道德修养和精神品质,最终使人达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和智慧。由是观之,这种一脉相承渗入心田的融入“成人”“全人”教育理念的大众教育,滋养了国民的精神宇宙,养护了国人的浩然正气,培育了国民的精神优势、文化自信和谋求发展的能力。孔子教育思想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魅力,相比较而言,由于单向度的知识传授,特别是以实用知识传授为主的功利实用主义教学的桎梏,不经意间使现代教育或多或少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关照和熏染,从而使人淡忘了做人的责任和使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专业人才固然重要,但使人成为人更重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的大学生,倘若修身养性内外兼修的锤炼不到家,为人处事缺乏思想道德涵养和精神力量的强劲支撑,就很难身心和谐如一。这个论断与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现代教育要注重在人的心灵中撒上道德的种子,让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超凡脱俗、志趣高雅。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体现了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施行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是了解并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性。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兴趣培养和专业认同感塑造,注重个性化培养,注重学生能力训练和提升,着眼于学生思辨能力和独立自由的精神操守,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既全面发展又个性丰富的具有开发价值的人才。现代教育十分考究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孔子在教学过程“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值得学习。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的启发诱导教育法;坚持“举直错诸枉”(《论语颜渊》)的典型教育法;奉行“以友辅仁”(《论语颜渊》)的环境熏陶育人法;力行“内省不疚”(《论语颜渊》)的自我教育法;践行“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的实践教育法;尝试“何哉,乐所谓达者”(《论语子路》)的反问教学法;还特别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的好之乐学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的求学姿态,乃至“夫子不语”(《论语宪问》)的教学策略。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急于直接传授学生现成的知识和道理,而是启发学生思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会学生“知之”“好之”“乐学”,乃至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就此而论,我们应学习先圣大师孔子,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和科学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学思并重”“传习结合”着眼于学习过程的交互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孔子认为“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主张“学思并重”。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也就是“学”,除了“书本知识”,还涵盖“见”“闻”所得的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他十分看重教育的.社会性、体验性,主张培养学生的思辨及推理能力,提出“君子有九思”,采用“视思明”“听思聪”“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能近取譬”“告诸往而知来者”等教法,要求学生学会演绎推理和概括归纳。孔子要求学生坚持“默而识之”“一以贯之”“由博返约”;还要求学以致用,学习所得必须见之于行动,也就是要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他经常忧虑的事情就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认为颜渊过人之处就在于“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周易系辞下》)。这就告诉我们,人的道德、知识和能力都是在不断克服缺点与错误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孔子还看重“传”与“习”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传习结合”。传授知识是一个方面,引导练习更显得重要。所谓“习”就是温习、练习、实习,其提倡的“温故而知新”从很大程度上说就是“习”中求“新知”。在近现代教育理论中,受科学主义的影响,人们一般注重理性化、概念化、系统化的知识传授,忽略了教育的社会生活本质、经验体验等,在这里,孔子的那些融服务性与伦理性、继承性与创新性于一体的深邃的教育思想,无不展现孔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鲜明特征,值得我们深度发掘和借鉴。

  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了教师高尚的师德和修为

  孔子一生“学不厌,教不倦”,将教育作为毕生的追求和理想。现在,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我们应学习和仿效孔子视教育为自己终身的理想和事业的精神。如果仅将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和职业,则其心胸、格调和眼界自然就处于低位,就会缺乏与思想碰撞的激情和勇气,就会过于计较利害得失荣辱,即孔子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只有将教育视为自己人生的全部,我们才会用热情和生命去拥抱、呵护并践行之。在面对一个个睁大眼睛充满希望的生命与心灵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把尊重、平等、接纳、倾听、陪伴融为一体,用心灵去和他们对话交流,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孔子的教育真谛就是教人学为人,教人为仁者,教人做有为者。现在,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就应该如孔子般将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既做“经师”,更做“人师”,在日常教育中“正人先正己”,修炼人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用自己的心灵去撞击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思想去启迪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精神去感染学生的精神,用自己的人格去感召学生的人格。如此,自会酝酿出极具影响力的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风气。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2]朱熹.四书章名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孔子教育思想下的教育价值拓展论文】相关文章:

1.思想政治教育下的青年价值观教育论文

2.文化哲学范式下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分析

3.素质教育视域下舞蹈教育价值探究论文

4.描写孔子教育思想的名言

5.浅谈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6.思想政治教育下创业教育的论文

7.思想政治教育下创业教育论文

8.《论语译注》与孔子的教育思想

9.教育管理下的中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