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视阈的解读论文

时间:2020-10-05 18:06:39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视阈的解读论文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两翼,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现代教育的灵魂,它们是缺一不可的。在人类教育史中,人文教育经历了从兴盛到衰落、又开始走向复兴的阶段,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辉煌到饱受诟病的过程。与此同时,大学教育不断出现困境,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以期重构现代大学精神,更好地培育人才。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视阈的解读论文

  一、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缘起

  如果要追溯人文教育(Humanistic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思想,就像人类自身一样古老。拉丁词根“liber”最初是指树皮,后来意指图书,就像在“图书馆(library)”和“诉状(libel)”等词中那样。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说明自由人的形容词(liberalis),最初是“一个文科和科学上的特别性质描述词,说明一个自由人相对于奴性和呆板而具有的尊贵??属于或适合那些处于优越社会状况、将成为绅士的人”。近代以来,以约翰·亨利·纽曼为代表的英国古典主义学派,倡导“自由教育”思想,即人文教育。他认为大学应该传授普遍性的知识,而非狭隘的专业性知识,以培养高素质公民。

  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也是个外来词,从语义上看,科学在英文上称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entia”,本意是关于自然万物的学问。我国近代从国外引入科学一词时也主要指称有关自然博物之分门别类的学问,即赋予自然科学的涵义。所谓自然科学,即人类认识自然的科学体系,包括物理学、化学、地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基础自然科学和工学、农学、医学等应用自然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自然界的客观真理,发现和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运用之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

  二、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关系演变的历史钩沉

  笔者通过对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历史的钩沉和耙梳,梳理大学教育发展过程中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关系,把握大学教育发展的脉络与未来趋势,从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兴衰浮沉中得出结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一阶段从教育起源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直是人文教育占据着主导地位。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再到古罗马的西塞罗、昆体良等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无一没有阐发过对这一课题的永恒理想,并且他们还培养了一大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这一时期,哲学、美学、诗学、伦理学、文法、修辞学、逻辑学、音乐、体育等人文学科开始兴盛起来,数学、天文学、物理学、植物学等科学教育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例如,柏拉图在雅典开办的阿卡德米学园,其目的就是培养哲学王和政治家。他要求入学者都要受过一定的专门教育,并且要求学生具有数学方面的基础,他在学院的大门上特地刻着:“不懂几何者莫入。”但总体看来,这一时期哲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一切科学都是它的附属,即他们主要关心的是政治,而不是科技。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价值观最终得以确立,从而使得人文主义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居于至尊地位,一家独大。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强调“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为政以德”、“君子不器”等思想,主要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圣人式的道德楷模,从而导致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重精神轻器物”的传统观念。

  第二阶段从工业革命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科学教育成为一枝独秀、风光无限。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存状况,就连马克思也曾经写道:“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顶礼膜拜,人类在自然面前开始变得充满力量,狂妄地叫嚣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随着科学教育在各国逐步发展起来,它导致了与人文教育之间旷日持久的矛盾冲突,无论人文教育家怎样抵制和抗争,科学教育终于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发展,并逐步取代了人文教育。于是,在大学中开始盛行“重科学轻人文”之风,大学教育只“贵乎有专技之长”,它带来了物质文明的突飞猛进,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隐忧。

  第三阶段从20世纪中叶到现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发展。从20世纪中叶起,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军事科技对人类造成的威胁,经济逻辑与法则对人性的扭曲等等,都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鉴于此,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如何与自然友好相处,如何克制自己的行为,如何在市场法则面前保持应有的道德操守、人格尊严和人文情感,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主题,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主题。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在经历高度分化之后又呈现出高度综合的态势,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文文渗透、理理渗透、文理渗透越来越多。大学多学科的环境,有利于开展跨学科的科学与研究,进行联合攻关,加快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速度。因此,在未来的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互结合发展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两种教育”对垒引发的困境及对大学精神的影响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现实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教育中心化,人文教育边缘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工业革命在揭示自然现象奥秘的同时,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工业革命的这种巨大作用使得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神奇力量顶礼膜拜,人们对能够创造物质财富的自然科学更是赞叹不已,于是一大批理工类、科技类、财经类、各种职业技术类学校纷纷涌现,并占据潮流。这种以专业教育为主导,人文教育的虚弱化和边缘化思想只能导致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使得大学教育只注重学生专业认知技能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人格素养、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得当今的大学教育的精神面临着困境与人们的诟病。

  第二、“人文教育走向固式化,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逐渐削弱”。人文教育本来蕴含着丰富的、深厚的人文精神,以科学教育的思维方式、教学模式来进行人文教育,把人文精神只当作知识传授,这种做法是把手段当作目的,舍本而逐末。这种固式的教学模式泛滥,最终结果也将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淡化和缺失。同时,忽视了蕴涵在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也造成了学生科学精神的淡化,抑制理性思维的发展。科学精神的淡化必将导致学生思维的狭隘,能力的固势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三、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对垒导致上面一些现实的问题,而另一个现实的困境使两者的协调发展更加困难。由于社会发展导致的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专业化,使科学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学科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细化的倾向,即使是在各个学科内部也划分出许多不同的领域和方向,这似乎是在强化各种学科的界限。世界原本是一个整体,专业越分越细、越分越碎,相互分割的状态不能够反映真实世界的面貌,只能使我们离真实世界越来越远,同时使得专业化对人文教育的宰割也越来越严重。

  四、对现代大学精神重构的思考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并在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气质的精神成果,是大学学人长期所共同追求的理想和信念,是大学的生命源泉。一部大学史是教育史、学术史,更是心灵史、精神史,大学不仅传承者学术薪火,也展示着一种情怀,表达着一种梦想。固守大学特征,开拓大学之道,根本在于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种隐性文化,是人们坚守和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现代大学精神的重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高尚的道德精神

  大学是任何一个社会凝聚高尚道德和理性的场所,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气质高雅、品格一流之道德风范,是社会高尚德性的捍卫者与提升者,领导着社会德性的发展走向。大学,社会之良心也。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人文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大学魅力之所在。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的世界知名大学应归功于它的大学精神,声振寰宇的大学也是缘于它的大学精神。今天的大学,要获得长足发展,肩负起社会的重托,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也必须有自身独特的精神支柱。北大的追求科学与民主精神,使北大在世人心目中占有崇高地位。西南联大的合作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使西南联大在人们心目中存在至今,而且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使清华大学成为我国理工科的顶级大学。

  (二)独立的科学精神

  科学是大学最神圣的法则,应该大力倡导科学的风气,求真务实,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前人,不断取得新成果。一切大学的活动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对科学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是大学最重要的品格。任何学者治学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严谨客观地对待学术,创新与实践是大学科学精神的灵魂。要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塑造自我,具有个性,没有创新实践精神是不行的。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修建于1173年-1178年,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它位于罗马式大教堂后面右侧,是意大利比萨城的标志,反映了意大利比萨城人一种执着的科学精神。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美国的耶鲁大学以教授治校、思想开放、人文一流、盛产总统而骄傲,有13位学者曾获诺贝尔奖,有5位美国总统毕业于耶鲁: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乔治·布什、比尔·克林顿、乔治·W·布什,耶鲁凭借其优秀的学子创造了一个政坛奇迹。

  (三)敏锐的时代精神

  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到现代大学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大学无疑是时代的产物,并代表着最先进的时代精神,驱动社会向前发展。每个国家,当其变得有影响力时,都拥有居世界领导地位的智力机构(大学)。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以及现在的美国都是如此。大学,作为时代的智者,能够预见并感应到社会潮流的前奏,而成为推动社会潮流的先行者,使社会潮流之声最终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大学正是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才赢得自身的持续发展和地位的提高。

  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的近代和现代中国,没有剑桥和牛津的英国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如果把哥丁根大学、莱比锡大学、莱比锡音乐学院、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和哥尼斯堡大学??的历史抹掉,德国科学、艺术和哲学的伟大传统还会剩下多少。大学应该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它不仅是属于它所在的那座城市,而且也应当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大脑、精华,成为探索未知世界的急先锋,并体现一个民族或时代的胆识、志向和勇气。这不仅是指在科学或学术领域的胆识,而且在社会正义、良心和道德领域,同样应当如此。大学应承担起引领民族精神、城市精神、时代精神和公民素质不断提升的责任,这就是大学精神的魂魄所在。

  真正的大学精神,大学教育不应该仅仅立足于迎合社会需求,而应表现出更高的教育追求,这是最持久最强大的力量,也是高校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一味追求实用性和功利性、仅仅着眼于个人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大学教育,无益于真正的大学使命的完成。人们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的重新审视,为大学精神的重构提供了条件与契机,当两种教育的目光都日益关注人自身的存在价值、人的精神需要和人性的完善,才能使我们“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使我们困惑的生命、苍白的灵魂和焦灼的心灵能够得到真切的关怀。这需要一部分心无旁骛、孜孜献身于求索知识、传播知识为业的优秀学者,当学者不再敬畏知识,知识分子不再敬畏真理,教师不再敬畏心灵,大学教育就会丧失灵魂。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里,教育在做着一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大业,从根本上说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都要追求教育价值的终极关怀。所以,我们切不可忘记先贤给我们留下的箴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视阈的解读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2.人文教育医学教育论文

3.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教育论文

4.浅谈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5.人文护理教育价值分析论文

6.科学教育论文发表

7.中职旅游教育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论文

8.医学人文教育思考论文

9.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