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之激活策略教育论文

时间:2020-09-30 20:31:14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之激活策略教育论文

  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如何才能“提高组织教学”的质量呢?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就构建高效课堂中的“激活”策略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语文教学之激活策略教育论文

  一、巧设疑问,“激活”学生陈封已久的热情

  古人云:大疑大进,小疑小进。一个善教者就要善于设置疑问,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促使他们主动探究问题。教师要创设探疑性问题情境,利用设问、正问、反问等形式,多方位诱导学生的好奇心,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激发学生思考。只有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高效课堂的营造才有了最根深蒂固的基础。

  教材《项脊轩志》有这样一个细节:“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补记是写于作者多大的年龄,古今有争论,有人说31岁左右,有人说35岁左右,你认为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有同学从第五节找到“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加起来是13年,与作者写正文的年龄(18岁)加起来正好31岁。有的同学则认为31岁不对,因为“庭有枇杷树”且“今已亭亭如盖也”绝不是两年就能长成的,“亭亭如盖”意思是“高高地直立着,(枝叶繁茂)如伞一样”,最起码要五六年,那么写补记应是35岁左右。看着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和找到答案时兴高采烈的样子,我趁机又提出一个问题:“这处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学生回答:“思念妻子,枇杷树是妻子亲手栽植的,人亡树在,睹物思人……”

  可见,不是我们的学生不善思考,更不是我们的学生对语文缺乏热情,而是我们不能巧设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是我们的教学策略封闭了他们探究的欲望。但课堂设疑需注意不能流于简单的一问一答,这样虽然也能激起学生的思维,但只能存于浅表层次。设疑要巧,要抓住主要关节,捕捉矛盾进行设疑,这样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而且可以“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二、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还有消除疲劳、激活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激情的教学使学习的主体往往乐此不疲,而且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性。教育过程需要情感,丰富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教师的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教师应用自己充沛的感情、飞扬的激情,感染学生,点染学生情感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

  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先放配乐朗诵的录音带,用深沉凝重的音乐、语调充分感染学生,让学生犹如看见了刚刚丧夫的女词人在不停地寻觅,但结果只是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的景象:大风忽起,寒气砭骨,“三杯两盏淡酒“也难以驱散她心头浓重的阴云;百无聊赖中抬头望天,雁群飞过,更增添了对丈夫的思念;满地黄花堆积在地,词人任其自生自灭;傍晚守着窗儿,只盼天黑,可又下起了雨,打在词人破碎的心上……

  接着,我再给学生讲解,词人不但刚刚丧夫,而且正值国家衰败之际,南宋小朝廷不顾人民死活,醉生梦死,大片国土沦陷,国恨家愁,集于一身。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探究的问题:词中表达的是什么情?通过哪句话表现出来?学生从词中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感受颇深,词中表现了她深深的悲哀,甚至有的学生从词中体会词人的晚年过得十分凄凉,这首词是词人晚年生活的写照。这样,通过思考探究,学生进一步领会了词的主旨,受到强烈感染。最后,当我让学生主动起来朗诵时,许多平时内向的学生也敢站起来要求朗诵,且不少学生读得满含凄凉之情,有如走进了李清照的情感世界之中。

  可见,适当适时的.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被“激活”,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当学生情感的嫩芽真正萌动,当学生积极性的火花真正点燃,那么,构建高效课堂的助推器就已经铸就。

  三、鼓励思维,“激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才智

  新课标明确指出:“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如何才能保证学生深入地探究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思维,以便“激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才智。通过不同方法、方式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必然会提高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高效课堂才能不浮于表面,才能真正名副其实。 首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如利用一些课堂点滴剩余时间来个“众说纷纭”,像“苹果可以用来干什么?”有的说:“可以吃。”有的说:“可以榨汁。”有的说:“可以美容——果酸洗面奶。”还有的说:“遇到坏人时,可作武器用。”引来一片笑声,但这未尝不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鼓励更多的学生寻求对问题尽可能多的答案。

  如围绕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设问: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展开讨论后回答:“落木萧萧”让人想到秋天,让人想到时间的飞逝,让人想到杜甫的悲凉;“不尽长江”让人想到时间如水一样飞逝,让人想到“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的各类英雄人物,让人想到杜甫感叹自己未像英雄一样建功立业……从以上回答学生自然看出作者的情感:韶华易逝、壮志未酬。多向思维既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合作、探究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地比较,训练比较思维。这种比较可以纵向,可以横向;可以类比,可以对比;可以同中求异,亦可异中求同。在语文教学中,不妨把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同一风格的文章拿来比较;亦可把不同作者、同一时代、不同风格的文章拿来比较等等。

  如在学完苏轼的《石钟山记》后,要学生与之前学过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从体裁、写作风格、主旨等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我们不但可以把课内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而且还可在学完一篇课内文章后,把它与《语文读本》上的同类文章进行比较;把学生平时作文与同类的高考满分作文进行比较;在学完一篇古诗词后,把课外诗词拿来进行比较,如李清照的婉约风格的诗词与豪放风格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比较方法的运用,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四、发扬民主,“激活”课堂静如止水般的气氛

  新课标明确指出,以人为本应作为新时期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如果教学中不能体现民主性,以人为本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传统的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紧张,教师以教材为准则,学生的回答只能围绕教师的设计转,不能充分表现教学民主,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表面上会了、懂了,其实内心有好多疑问没有得到解答,可又不敢畅所欲言,因而课堂气氛总是静如止水般沉寂,无疑不利于学生求知欲的产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最终将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令学生的聪明才智与激情窒息。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敢说话,说真话,才能真正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真正民主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得到尊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实现,这是构建高效课堂课堂最有力的保证。

  如我在一节作文课上让学生讨论“生命的意义”时,要求学生针对“1998年夏天,武汉理工大学一名刚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青年萧栋栋,为搭救一名投水轻生的女子,因水性不好而溺水身亡”这一事件谈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在今天物质生活不断富裕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少数人的道德在沦丧。萧栋栋的牺牲引起我们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说得多好!可有的学生说:“社会竞争激烈,能证明一个人价值的只有出色的才能。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而道德修养只是一句空话。”听完之后,我恼火极了,本想给他一通长篇大论的说教,可冷静下来一想,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课堂上往后再也没有人敢畅所欲言了,再也听不到真话了,那不是教育的失败吗?于是,我对他敢于讲真话予以肯定,并让学生对他的见解展开讨论。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尊严,又可以让学生再进行深入的探究,心中不存顾忌,大胆发言,从而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究,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学习的动机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培养。“激活策略”无疑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正确使用“激活策略”会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充满盎然生机,让我们课堂的每一寸土壤种满高效的种子。

【语文教学之激活策略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策略放入教育论文

2.巧用教学方法激活国际贸易教育论文

3.语文实践激活语文学习兴趣论文

4.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研究论文

5.优化课堂设计激活美术教学论文

6.关于特殊教育中生活语文教学策略的论文

7.教育之美论文

8.高等美术教育教学策略论文

9.初中地理教学与情感教育策略论文